“六月六,晒红绿”,怎么跟武汉这座大桥有关?

“六月六,晒红绿”,怎么跟武汉这座大桥有关?

今天农历六月初六,一个比较重要的民俗节日“六月六”。这个节日的历史源头、节庆内涵极其复杂,不同地区有不同的说法。不久前,笔者途经杨泗港大桥,“杨泗港”这个地名,居然和“六月六”有关,是这一节庆在长江沿岸地区的特色之一。

乾隆年间,汉川进士张邦伸著有《杨泗将军庆诞记》一文,其中提到民间所祭祀的“杨泗将军(又名杨四将军)”。此人出生前其母梦见大禹,此人大禹入命,性好治水,死后成神。在长江、黄河沿岸以及四川等地有很多信众。“六月六”古传为大禹生日,而到了清代,则被称为“杨泗将军”的生日,被其信众认为是这一节俗的起源。

关于这位“杨泗将军”的历史原型说法很多,似乎都是宋朝人士,包括杨幺、杨从义、杨再兴等。有学者认为这一民间信仰出自湖南,待考。历史上,武汉有不少“杨泗将军”的信众,杨泗港也应该是由此得名。据《武汉市志·民俗》记载:沿江河码头及鹦鹉洲一带居民,信奉杨泗将军,多参加磨子会,以石磨为杨将军偶像。六月六日抬磨赛会,招摇过市,遇有放鞭炮者,则舞磨一番。

zX907。WUhANEWs.CN

另一方面,在全国各地流传的诸多关于“六月六”的说法中,“六月六,晒红绿”这个说法,从语言学角度考察,确实是带有一定的荆楚色彩:“绿”字用湖北口音读,和“六”字押韵,换成其他方言就不一定了。

不过,相对于“六月六”这个古老的节庆,无论是“杨泗将军”还是其民间信仰,出现得都太晚了,最多只能算是分支源头之一。

晒书出自“七月七”

“六月六”最早作为一个节俗出现是在东汉。《四民月令》记载“六月六日可种葵,可作曲。”这个“作曲”与音乐无关,指的是制作酒曲,准备酿酒。这一说法后来在北魏《齐民要术》中得到了进一步确认,认为“六月六”、“七月七”这两天特别适合制作酒曲。

在东汉时,“七月七”是个比“六月六”更成熟的节日,除了“作曲”之外,还有酿酒、采艾、采蓝、制药以及最为重要的“晒书”、“晒衣”环节。在《世说新语》中,明确记载了跟晒书有关的故事:七月七日,人皆晒书,名士郝隆却躺在地上解开衣服晒太阳。别人问他,他说“我晒肚子里的书”。

“六月六,晒红绿”,怎么跟武汉这座大桥有关?

唐宋之际,“晒衣、晒书”之俗空前兴盛。也正是在这个时期,“晒衣”的时间点由“七月七”转到了“六月六”。据《戒庵老人漫笔》载,“武宗时,钱宁六月六日晒红绿衣服,用裁缝十六人,折衣半月。”我们所熟悉的“六月六,晒红绿”或由此而来。

从东汉的“晒书”变成唐玄奘“晒经”的说法,应该也是源自这个时代。我们之前在《中国VS印度,自古就是吊打》一文中提到过,玄奘取经归来,举国上下欢庆,同一时期征服印度的王玄策与之相比黯然失色。玄奘可能确实在取经途中有过“晒经”一事,而他在民间的诸多铁粉把旧有的节俗附会到这位超级巨星的身上,也是很自然的事情。

“六月六,晒红绿”,怎么跟武汉这座大桥有关?

zX907。WUhANEWs.CN

到了宋代,“晒经”和“晒书”被统一起了来,成为“六月六”的必备节俗。《太平广记》记载,“六月六日,曝书画、衣服、器用之类,以取太阳之光,尽日而止;农家则晒簑笠,裩袴鞋袜,以应一年之候。”

随着这一节俗的成熟,北宋大中祥符四年,宋真宗下诏,将“六月六”定为官方节庆,放假一天,以备祭祀。

到底要拜哪尊神

“六月六”祭祀神灵的传统,和最早的“作曲”时间点差不多(可能更早),也是在汉代。《吴越春秋》记载,“在茂州石泉县,其地有禹庙,郡人相传禹以六月六日生。”这也是本文开头提到的“大禹生日”的来源。

“六月六”在宋代被确立为官方节日之后,具备了较为成熟的节日习俗体系。其节日功能已经从农事生产扩展到祭祀、消灾、治病等方面,大量的祭祀习俗融入,并被凸显出来,“六月六”的主要特色从“农事”转向了“祭祀”。

宋代,“六月六”的祭祀对象增多,除了大禹,圣祖、崇宁真君、真武灵应真君、崔府君的祭祀也开始盛行,尤其是对崔府君的祭祀活动达到空前的高潮,在许多文献中均有记载。《东京梦华录》记载,“六月六日,州北崔府君生日,多有献送,无盛如此。”

明清时期,“六月六”祭祀对象沿袭已有的传统,如大禹、真武大帝等。其中,祭祀大禹是记载最为久远的、持续性最强的习俗,在明代已经被定为官方祭祀活动。

zX907。WUhANEWs.CN

然而,到了清代,大禹作为水神受祭祀的地位却出现了动摇。在四川,人们开始用李冰父子取代大禹原有的地位,在湖北、湖南,则是本文开头提到的“杨泗将军”,在长江下游水网与黄河边,大小龙神渐渐开始取代大禹,享受“六月六”的祭仪。接下来的日子,古神大禹和诸位新生水神的信众分布于长江、黄河沿岸,犬牙交错,形势犹如宗教改革时期的德意志。

“六月六,晒红绿”,怎么跟武汉这座大桥有关?

某地杨泗将军(杨四将军)庙

zX907。WUhANEWs.CN

除此之外,“六月六”的祭祀习俗还包括祭祀山神、祈祷丰收、扫墓等等,在全国各地不同地方习俗不一,难以尽数。我国西南少数民族中,“六月六”更是一个极为重要的祭典节庆,恕不赘述。

咋吃的都是面食

老规矩,讲节俗一定要说吃什么。“六月六”这天的传统习俗以面食为主,对于武汉人可能不是特别有吸引力。

最有趣的一个说法是“六月六,吃炒面”。这个炒面不是炒面条,是将生面粉在火上炒熟,再加些白糖,更讲究一点会加入核桃仁、杏仁、花生仁等,用开水冲调成粥状的、糊状的面食。

“六月六,晒红绿”,怎么跟武汉这座大桥有关?

zX907。WUhANEWs.CN

这种食物现在比较罕见,但在抗美援朝时期极为著名。当时中国制造了大量炒面,提供给志愿军做行军干粮,“一把炒面一口雪”的典故流传至今。这种食物据说是岳飞北上抗金时发明的,其中保家卫国的情怀可谓贯穿千年。

在江南一带,讲究“六月六,吃馄饨”,过去还讲究要吃“新麦做的馄饨”,现在不太可能。在山东,讲究“六月六,吃包子”,其思路应该是跟吃馄饨类似。在江苏一带,有个思路清奇的“六月六,吃羊肉”,所谓“以毒攻毒”,姑且听之。

湖北人在“六月六”这天的饮食,真的没啥特别值得一提。但是,湖北人对于“晒家谱”这个事情,还是很上心的。

“六月六,晒红绿”,怎么跟武汉这座大桥有关?

在湖北图书馆举行的“晒谱节”

近年来,武汉市举办了多届“湖北晒谱节”,让民间宗谱爱好者有机会把自己的家谱“晒”出来。由此,长年以来,分散而多元化的“六月六”民俗中,“晒家谱”被凸显了出来,体现出对家族传承的追思和重视。这个设计,堪称城市文化建设中的精彩之笔。百年之后,“晒家谱”或许就会被史家视为湖北、武汉“六月六”节俗的最大特色。

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作者:武汉热线,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wuhanews.cn/a/497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