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武汉港”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武汉港”

zX907.wUhANewS。Cn

6月30日,湖北省港口集团有限公司在汉揭牌成立,标志着全省港口资源整合取得了重大成果,全省港口资源进入一体化发展新阶段。

湖北全省有4个主要港口,14个重要港口。其中,武汉新港在武汉基本上家喻户晓。但是,如果你去问身边的人,让他用一句话概括“武汉港”是什么,恐怕不太容易得到答案。

如果我们用直观的感受去想象某个港口,我们通常想到码头、集装箱、起重机,当然还有必不可少的江面与船只。

如果我们上网去检索某个港口的信息,它会告诉你这里能停多少吨的船,能运多少吨的货,开通了多少条航线。

就是没人简明扼要地告诉你,港口是什么,武汉港是什么。

让我们抛开那些花里胡哨的描述,以及古今变易不定的行政管辖权划分,直面本质:港口(内河港口)是对某一段河道水面以及周边(适于停船的)陆地的总称。其中,陆地部分现在被称为“港区”,最基本的要素是岸线、码头、岸场,以及其他附属设施。

zX907.wUhANewS。Cn

这个定义,基本适用于历史上绝大多数时期的绝大多数内河港口,武汉港也在其中。

兵家心中,各有“武汉港”

今人论武汉古港,通常从三国论起。更早的殷商时代沿江遗迹过于古老,资料尚待补充。三国时代的武汉古港,与黄祖的沙羡屯、孙权的夏口城密切相关。

按照本文之前的定义,当时的武汉古港,水面还是长江、汉水,虽然与今日的流向细节不同,但总体改变不大;岸线,也就是水陆交界之处,也无大的改观。三国时代的军舰,如今相关记载不多,但体量肯定已经到了需要码头的程度(古代军舰中,不需要码头直接冲岸停泊的较少)。既为军港,必有岸场以供士兵集结登船,以及军事物资的转运囤积等等。此外,也必定有修船的船坞、御敌的望楼等等附属设施。

zX907.wUhANewS。Cn

从三国直至明代,武汉古港都是争夺长江/汉水控制权的关键军事节点。此处所提及的“武汉古港”,并非特指一处,而是由一系列水面及其附近的港区构成的一个总体概念。

具体来说,三国时代,黄祖的“武汉港”位于黄陂武湖,黄祖在此地训练水军与孙权激战;东晋时代,陶侃的“武汉港”位于沌口,这个区域后来在明代还曾被徐达使用过;宋元对峙之时,南宋贾似道的“武汉港”位于青山矶白杨夹口,蒙古人伯颜的“武汉港”则位于沙芜口、阳逻袱。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武汉港”

今日黄陂武湖

元朝统一中国之后,“武汉港”的港区又扩展到了武昌何家洲,忽必烈在此地设造船厂。此处的造船工业后来可能被陈友谅完整继承,成为其“六十万水军”的工业基础。

资本定义,野蛮生长

至迟自唐代起,随着武汉与扬州之间贸易的发展,“武汉港”的定义,开始由军事价值向资本价值转型。到了宋代,“武昌南市”繁盛,不必赘述。当年,宋人眼中“贾船客舫不可胜计,衔尾不绝者数里”的南市“武汉港”,和同一时代青山矶的军港,必然不是一个概念。

由资本定义的“武汉港”,在明代遍地开花,让“武汉港”这个概念变得更为广泛。

在明代,武昌西南江畔有金沙洲、陈公套;武昌城南湖汊中有南浦;汉阳城南江中有刘公洲;汉阳与汉川之间有刘家塥;汉水改道后还出现了汉水口。以上的每一处地方,都有水面,有适宜于停船的岸线,有必然存在的码头和岸场,以及围绕其出现的一大片商业市镇:金口、纸坊、白浒、沌口、浦坛、新滩、索河、永安等等。它们共同构成了那个商业资本野蛮生长时代的“武汉港”。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武汉港”

明代《江汉揽胜图》

在这个时代,虽然官员们没有今日这种经济发展考核压力,但是围绕“武汉港”这一系列区域所产生的明争暗斗,与今日所谓“城市竞合”,实在一模一样。

先说刘公洲,本是宋代即已涌出的沙洲,明嘉靖前即成水运商市,“四方舟揖聚焉,郡人一渔一薪,朝夕为市。”刘公洲的商税收入高昂,都进了汉阳府的财政。时任武昌知府陈晦看着眼热,于是搞了个在当时技术条件下非常大的工程,把金沙洲的侧面挖深,“成一深阔套口”,让金沙洲有了比刘公洲更为安全的停泊条件。如此,汉阳商人纷纷“移舟套中”,商税也就转移到了武昌。这个故事结局有点悲惨:陈晦某一次去汉阳,汉阳人“抛石如雨”,差点将他当场打死。

与之类似的还有刘家塥。此地原为汉阳与汉川之间的一块沿江荒地,宣德、正统年间因汉江水运发展,成为鄂中物产最富饶的地区,“连舶寮舰,百货云采”。当时,汉阳府在此设税课局征商税,其收入是府衙主要财政来源之一。而封地在附近的岐王、寿王,加上汉阳府,为刘家塥的商税归属问题进行了长时间的扯皮。万幸当时藩王势力有限,彼此只是司法纠纷。若放在同时期的欧洲、日本,只怕要兵革相见。

就在大家为武昌、汉阳的这些小沙洲争来吵去时,汉口开始崛起。那是一篇恢弘而繁复的史诗,短文难以尽述。概括来说,在汉口兴盛之后的数百年间,当人们提到“武汉港”,目光通常是望向江北,甚至就干脆叫“汉口港”。

“武汉港”是城市精神象征

从1952年起,武汉港开始了现代化改造。此后,古老而简陋的武汉港区,在不断的改造更新中实现了装卸作业机械化,各种机械的轰鸣代替了肩挑背扛的号子声。之后,新中国的“武汉港”经历了多次行政管辖权的变更,技术水平越来越高,范围也越来越大。时至今日,大家会使用类似“武汉新港”、“阳逻港”等等各种不同层面、不同适用范围的词语,来描述武汉这片土地上的港口。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武汉港”

zX907.wUhANewS。Cn

武汉码头老照片

zX907.wUhANewS。Cn

但是,在这些实体的水道与港区之上,还有一个文化层面的“武汉港”。它伴随着武汉这座城市的出现而出现,伴随着武汉的成长而成长。它千古之间在武汉的地图上不断变换位置,见证了不同的王朝起落兴衰,只要武汉还有江河,还有土地,还有居民,这个文化层面的“武汉港”就会不断延续自己的传奇。

在这一点上,“武汉港”差不多和“黄鹤楼”一样,早已是武汉这座城市的精神象征。

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作者:武汉热线,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wuhanews.cn/a/483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