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孩子不要只说加油|童心稚趣

  作者:邹超颖(儿童文学作家,冰心奖获得者,编剧,大学老师。出版多部作品,编剧的多部影视作品在全球院线及央视少儿等电视台播出。) 

  北师大教育学博士、心理健康学家田宏杰在一次演讲中谈道:“废掉一个小孩最快的方式,是你要加油。”不仅仅是她,社会上也有许多声音,当家长对孩子说“你最棒”“你真厉害”“你是个好孩子”等言语时,其实对孩子是一种隐形伤害,那么,教育孩子到底应该用鼓励式教育还是挫折式教育?

  先来说说挫折式教育,教育家黄素菲说:“看似幽暗的负面经历,却留下强韧的生命力,经验深挖生命的河床,容纳更充沛的水流。”一个孩子在鲜花簇拥和欢呼掌声下成长起来,没有经历过任何的挫折和失败,那么,在成年以后,当他遇到一点小的问题时,他的心理是承受不了的。他们已经习惯了别人吹捧自己,当他们发现世界不再是原来的样子,不再听到夸赞声时,就会感到前所未有的打击和恐惧,甚至因为心理问题而被击垮。

Zx907。wUHanEws.cN

  家长的言语,是孩子对自我认识的基础。一味进行鼓励式教育,比如,当孩子在某方面做得不好时,家长依旧告诉他,他做得挺好,等他去了学校,从同学或者老师的嘴中又说出了另一番话时,孩子是会混淆的。不过,挫折不是打击,而是不遮掩问题。当困难摆在孩子面前时,家长不要刻意将其装饰,不要用糖果将苦涩包裹,而应该与孩子一起直面困难,一起去解决问题,从而跨越困难。孩子有畏难情绪很正常,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会伴随着沮丧感、无力感,但当家长与其一同找到解决方法,孩子将获得“成就感”,这种成就感铸就了孩子的信心,这样的孩子将更具有抗挫能力,更能发现自己,并成为更好的自己。

Zx907。wUHanEws.cN

  著名心理学家塞利格曼提到过“心理免疫力”,当孩子拥有了解决问题的能力,下次再遇到困难时,他就会充满信心。因此,不要在孩子说“我做不到”时,在一旁说“加油”,这是没有任何效果的。陈寅恪先生在一篇文章中写过一句话——“同情之理解,理解之同情”,要建立与孩子的共情,作为家长,成年人的世界广阔,并不会在意孩子眼中的“大事”,但是家长眼中的小事,在孩子眼中是放了十倍乃至百倍大的,要与孩子共情,真正地蹲下身去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

  切不可将挫折式教育误认为是打击式教育,不少家长用打击孩子来激励孩子,父母永远看不到孩子的优点和努力,这换来的将是一个从小得不到尊重,长大后自卑的孩子。他们会谨小慎微地生活,生怕说错话,做错事,童年时代的自我怀疑将会持续到成年。他们慢慢失去了辨别是非的能力,对事物的判断来源于父母的脸色和言语。这是一种强权教育,孩子变得软弱,无能,没有主见,人生过于沉重。

  生命的过程可以是轻盈的。著名画家达·芬奇的父亲是一位令人称道的好父亲。6岁时,达·芬奇上小学,他对绘画非常感兴趣,有一天,达·芬奇上课不听讲,还给老师画了一幅速写。回家后,他拿给父亲看,父亲没有责怪他,反而夸奖他画得好,并要培养他的绘画才能。

  由于父亲的支持和开明,达·芬奇全身心投入到绘画中去。一次,他花了一个月的时间,画了一个可怕的女妖头,把刚进家门的父亲吓了一跳,但是父亲丝毫没有责怪儿子。达·芬奇16岁时,父亲把他送到画家维罗奇奥那里学画画。在维罗奇奥的指导下,达·芬奇刻苦学习,终于成为一代大画家。

  达·芬奇父亲的鼓励式教育,是家长对孩子的信心。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教育孩子的全部秘密在于相信孩子和解放孩子。相信孩子,解放孩子,首先要赏识孩子。”所谓赏识,就是进行鼓励式教育,发自内心地欣赏孩子的优点,当孩子在某件事上做得好时,或者有进步时,家长不要只说“你真棒”,而应该具体地告诉他哪里的细节做得不错,表扬他努力的过程,孩子将明晰地知道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得到好的结果。

  因此,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家长的鼓励式教育和挫折式教育要平衡,让孩子不因缺点而自卑,也不会因夸赞而骄傲,保持中立的态度,清晰地自我认知,充满信心地走过人生旅程。

  【编辑:张靖】

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作者:武汉热线,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wuhanews.cn/a/320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