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专家共论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中游城市“建圈入群”,机遇空前动力强劲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群协同发展,加快武汉、长株潭都市圈建设,打造全国重要增长极。位处长江中游的湖北、湖南、江西即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如何深入理解这一国家战略的重大意义、挑战和机遇,协同发展中如何实现1+1+1>3的发展成效,长江日报专题采访了北京、武汉、长沙、南昌等地专家学者,共论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大计。

  北京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功成 

ZX907。WUHaneWS.Cn

  成为全国重要增长极,长江中游城市群充满底气 

全国专家共论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中游城市“建圈入群”,机遇空前动力强劲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功成。 

  将长江中游城市群纳入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战略的需要,也是加快促进区域协同发展、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需要。以武汉城市圈、长株潭都市圈为主体的特大型城市群已经具有较雄厚的基础,完全可以成为类似于长三角、珠三角之全国重要增长极的条件,这次正式写入国家中长期规划并与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相呼应,是武汉地区在新发展阶段获得大发展的强劲东风。

  具体来说,一是根据国家的战略定位,尽快做好长江中游城市群的中长期规划,实现全区域高效协同发展。二是根据目标导向和既有优势,确定区域功能,并进一步完善产业发展战略布局,特别是巩固扩大科技资源优势,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高端产业集群,在数字经济、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方面有大的突破。三是追求高质量发展,在产业质量升级、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民生品质持续提升、社会公平与共同富裕等方面取得明显的实质进展。四是将引智放在优先位置,事业兴旺关键在人,除了一流科学家还需要战略家,有了一流人才必定带来核心竞争力。这方面武汉有雄厚基础,但还要扬长补短,引天下英才为汉所用。五是形成武汉、长沙、南昌高效协同格局。中部崛起仅武汉不可能支撑,须有序组合,武汉的智力优势可优先辐射另外两市,产业布局则宜与长沙及南昌有机联动,真正形成交通便捷、资源共享、生态一体、人物畅流、政策衔接的格局,不仅会使整个中部地区协同掘起,更能为国家现代化作出卓越贡献。(长江日报驻京记者柯立)   

  中国宏观经济学会副会长巴曙松 

  激发内循环的关键动力,城市群成带动增长新力量 

ZX907。WUHaneWS.Cn

全国专家共论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中游城市“建圈入群”,机遇空前动力强劲

  中国宏观经济学会副会长巴曙松。 

  城市群是当前激发内循环的关键动力,长江中游城市群协同发展,可以促进中国在中部形成一个新兴的增长极,既可以平衡区域发展不协调的矛盾,也可以在未来成为一支带动经济增长的新力量。

  中国快速的城市化是推动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动力,目前看这一动力依然强劲,特别是在激发内循环方面依然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从最普通的含义上,城市群的概念在城市圈的概念之上,是最大的城市空间概念,它包括:至少一个中心城市、多个次中心城市、中小城市、城镇、郊区。城市群之所以被称为一个空间载体,是因为在城市群这样一个更加多元、开放,更加富有容量的地理空间上实现三重目标:实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协调发展;分流特大中心城市的人口和产业;促进在中部形成一个新兴的增长极。

  中国不同的城市群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与传统的趋于成熟、产生溢出效应的粤港澳、长三角、珠三角不同,内陆城市群仍然处于集聚阶段,人口和资源将向中心城市快速集中。武汉、长沙、南昌等沿江中心城市将成为未来增长最快的城市,成为新兴的“沿江增长极”,成为激发内循环的核心动力源所在。(长江日报驻京记者柯立)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张燕生 

  抢抓“双循环”机遇,构建跨境创新网络 

全国专家共论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中游城市“建圈入群”,机遇空前动力强劲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张燕生。 

ZX907。WUHaneWS.Cn

  高质量发展之路就是坚持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之路。长江中游城市群作为国家在“双循环”时期寄予厚望的新增长极,要能够勇于破局,不断完善体制机制,形成开放的生态体系,构建跨境创新网络,担当国家使命,服务国家战略。

  科技创新是城市群发展的第一要义,众人拾柴火焰高,长江中游城市群要加强合作,拧成一股绳来做好科技创新,在不同阶段的科创生态链上优势互补,共同打造国家乃至国际科技创新的中心。武汉的各种创新要素条件非常好,长沙和南昌也各有亮点,要以更高的站位和舍得观,勇于承担责任、不吝付出、互通有无。拥有科教优势的中心城市应加强与省内其他地市州和另外两个城市群的开放、合作与共享,创新科技完善整个现代产业体系,形成开放的生态环境。武汉有国内一流的大学和科研院所,光谷是武汉创新的亮点,武汉的基础研究、前沿技术、共性技术和公共科技服务的平台建设、开发试验研究都可圈可点,下一步更要借全省、全国、全球之力,湖北要与湖南、江西联手,打造科技创新的生态,在“十四五”时期形成科技创新高地。

  区域一体化是最好的利益共同体,同城化是最好的主题。这涉及三个都市圈之间交通基础设施更便捷的互联互通。武汉、长株潭、南昌三个都市圈之间如果能够实现两小时经济圈,整个长江中游城市群将更加生机勃勃。

  当前,全球化进入下半场的大背景下,传统产业的全球化的确在收缩,但是服务的全球化、数字的全球化和人文交流的全球化却不断往前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要抢抓“双循环”的发展机遇,对标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及世界顶级城市群或都市圈,下大力气实现高质量的区域一体化,联手打造世界级城市群。(长江日报驻京记者柯立) 

  武汉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长江流域经济研究所所长彭智敏 

  长江中游城市群协同发展,既是挑战也是动力 

  “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以城市群、都市圈为依托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联动、特色化发展”,表明我国将在“十四五”把城市群、都市圈的发展作为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点。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在国家战略层面的提出,并且与长三角、珠三角并列,说明中央高度重视、认可长江中游城市群的重要性,尤其是在“双循环”格局和世界政治经济不确定性背景下的极端重要性。

ZX907。WUHaneWS.Cn

  坦率地说,长江中游城市群协同发展,不但落后于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与西部成渝双城经济圈相比,也存在一定的差距,是当前我国“钻石”结构中的薄弱部分。但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差距既是挑战,也是动力,关键是我们要认真学习、借鉴先进地区经验。

  城市群一体化建设,需要中心城市的引领,需要澎湃的动力,因此,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武汉责任重大,不仅要成为倡议者、推动者,而且要采取具体的措施,拿出一些真金白银,如实行产业转移、加快科技成果转让等,让更多的中小城市和县域从一体化中受益,这样的一体化才会焕发出勃勃生机。

  加快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协同发展,一是基础设施一体化先行,便利整个城市群的人流、物流,缩短时间、节约成本;二是在民生如医疗、教育、就业、文旅等方面,逐步实现无差别待遇,增强城市群人民的认同感和获得感;三是在粮食安全、生态保护、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对外开放通道建设中信息互通、行动一致,共同争取国家重大项目;四是以利益为纽带,加强产业合作的信息沟通,在产业扩张、产业链配套与合作上、企业兼并与重组、科技成果转让等方面,优先在区域内进行。(实习生冯雪) 

  长沙 

  湖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朱翔 

  激发创新打造支柱产业,抬升中部发展层次 

全国专家共论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中游城市“建圈入群”,机遇空前动力强劲

  湖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朱翔。 

  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首先要解决的是交通问题。现在三个城市群之间有高铁、高速、水域,但是都开发得不够。之后要补齐短板,形成网络。三省要共同形成一个现代化的高效率的换乘枢纽,这个换乘枢纽还是以武汉、长沙和南昌为主。一个国家生产力发展、现代化建设是相对均衡的,从沿海走向内地,不是大推进,而是沿着交通干线、沿着交通区位好的地方推进。

  现在沿海很多产业发展趋于饱和,西部的发展有很多短板,中部总体能够承接沿海转移,现在条件已经成熟,主要是交通枢纽、中心城市、省会城市等承接。长江中游城市群,长江是核心,应发展武汉周边城市,长沙和岳阳、南昌和九江形成一个增长,突出重点,充分发挥长江黄金水道的作用。依托巨龙,带动长江起飞,进而带动整个中国加速发展。

  城市群另一个发力点在创新,得创新者得未来。应打造科技创新的高地,形成先进制造阵群,各地又各有特色和侧重。比如说武汉光机电一体化电池,长沙的新材料工程机械,南昌一些电子信息产品的深加工,能够形成合力,又各有重点。

  加快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是一荣俱荣、共同发展,比如武汉发展快对长沙有机遇,对南昌也有机遇。各地区相互联系,共同发展,打造支柱产业,共同把长江中游城市群经济平台发展壮大,抬升整个中部的发展层次。(长江日报记者吴迪) 

  南昌 

  江西省社科院经济所所长麻智辉 

  找准城市群发展的关键点,聚合资源推动产业合作 

全国专家共论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中游城市“建圈入群”,机遇空前动力强劲

  江西省社科院经济所所长麻智辉。 

  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需要八大机制:第一,形成城市群区域内规划对接机制;第二,建立协调机制,铲除合作障碍,要无障碍流通;第三,建立基础设施的对接机制;第四,旅游联盟,旅游的精品线可以合作和对接;第五,金融合作机制;第六,人才自由流动机制;第七,生态环境保护合作机制;第八,信息合作共享机制。

ZX907。WUHaneWS.Cn

  以目前情况来看,基础设施的对接、旅游都实施得不错,但区域间产业协作和人才标准技术还不够畅通,包括科技教育资源的共享、协作。江西在教育科技资源方面优势不足,湖北则优势明显。

  长江中游城市群之间,最重要的还是要实现产业的合作,通过产业的系统发展合作,促进区域发展,最终打造中国经济第四极。产业合作既是整个中游城市群建设的关键点,也是难点。整个区域内,网红经济、生态环保及红色旅游有着良好合作基础,有一些资源可以利用及合作。

  在整个中游城市群建设的过程中,中心城市要起到重要的引领和带动作用。在未来发展中,“十四五”规划纲要“点名”长江中游城市群,这个区域的发展将更加得到重视,合作也将会更加理想,由此将对整个中部地区,乃至全国发展产生很大促进作用。

  (长江日报记者吴迪 统筹:鲁珊) 

  【编辑:张靖】

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作者:武汉热线,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wuhanews.cn/a/313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