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视治疗或有全新靶点

  (首席记者刘志勇)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学)院瞿佳教授和周翔天教授带领的研究团队在近视发病机制研究方面取得突破。该团队通过动物实验发现,巩膜缺氧微环境是诱导巩膜成纤维细胞向肌成纤维细胞分化,导致细胞外基质重塑,从而引发近视形成的关键因素。这项研究为近视治疗提供了一个全新潜在靶点,开启了近视防治的新思路。相关研究论文近日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美国科学院院刊》上发表。

  既往研究表明,巩膜变薄与巩膜胶原蛋白合成减少、降解速度增加等细胞外基质重塑过程有关,然而介导这一系列变化的信号通路及分子尚不明确。瞿佳等研究人员首先引入单细胞测序和分析技术,发现在形觉剥夺性近视小鼠巩膜中,成纤维细胞的细胞分化增多,低表达胶原的肌成纤维细胞亚群比例升高,这一细胞表型的转化可能由缺氧诱导因子信号通路所介导。

  为验证这一设想,他们利用近视动物模型,发现在近视诱导期巩膜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表达升高,而在去除诱导因素后其表达恢复至正常水平。进一步研究发现,红景天苷和芒柄花黄素均可通过抑制巩膜缺氧进而抑制近视的形成,同时,两种药物对正常屈光发育并未产生不良影响。

  研究人员还发现,近视易感基因与HIF-1α信号密切相关,表明巩膜缺氧不仅存在于近视动物模型,还可能是人类近视形成的关键因素。巩膜缺氧可能是近视视觉信号从视网膜经脉络膜传导到巩膜的桥梁之一,外界视觉刺激可能通过调控脉络膜血流而导致巩膜微环境缺氧进而导致近视。这一假说将原本相互独立的视网膜、脉络膜、巩膜与近视形成的分子过程有机衔接,形成了完整的机制体系。

  周翔天表示,近视主要发生于儿童和青少年时期,这一阶段的眼球尚处于发育阶段,由此决定了近视控制必须选择特异性治疗靶点,不能影响眼球正常发育。该研究系统揭示了巩膜缺氧与近视形成之间的分子联系,为进一步筛选抗巩膜缺氧药物,选择性控制近视进展而不影响青少年眼球发育奠定了基础。

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作者:武汉热线,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wuhanews.cn/a/28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