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种》作者、著名党史军史专家刘统:革命方向是在血与火中摸索出来的|读+

  《火种》作者、著名党史军史专家刘统:革命方向是在血与火中摸索出来的|读+ 

  刘统,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研究员,大校,现为上海交通大学历史系教授。在中国现代史、中国军事史研究领域有突出的成绩。著有《战上海》《决战:东北解放战争1945—1948》《决战:中原西南解放战争1945—1951》《决战:华东解放战争1945—1949》《北上——党中央与张国焘斗争纪实》《中国的1948年——两种命运的决战》《跨海之战:金门·海南·一江山》等;编著有《亲历长征:来自红军长征者的原始记录》《早年毛泽东:传记、史料与回忆》等。

  《火种》作者、著名党史军史专家刘统:革命方向是在血与火中摸索出来的|读+ 

  《火种》刘统 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献礼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中宣部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火种》面世,这本书上迄20世纪初清廷的虚假“立宪”,下及1929年古田会议,剖析这三十年间中国大地上的升降浮沉,揭示共产党如何在众多政治力量中脱颖而出,找到了中国复兴之路。

  这本书摆脱传统的通史写作框架,在追求史料翔实、考证文献版本、注重实地考察与口述采访的同时,用有温度、沾泥土、带露珠的故事,讲述党的创业之艰难。

  上周,长江日报记者采访了《火种》作者、著名党史军史专家、上海交通大学历史系教授刘统。

  老山前线的“书生中校”写出了“跨界”《火种》 

  读《火种》感到震撼 

  读《火种》会感到震撼。震撼来源于真实。

  安源大罢工,大部分书写到这里,都是“以胜利告终”。《火种》告诉我们,罢工胜利后的安源工人“堕落”了,他们在井下聊天、唱戏,不搞生产,煤产量急剧下降,矿上开不出工资了。罢工领导人李立三、刘少奇劝说工人劳动,工人大骂刘少奇被资本家收买,要打他们,李立三痛哭着离开了矿山。

  1927年春天的大武汉,革命形势大好,工潮中也出现了过“左”的倾向。有的要求缩短工时到4小时;有的强行关闭工厂商店、取走物资;对待劳资纠纷,不等仲裁就以武力解决。共产党和工会未能制止这些“左”的行为, 把民族资产阶级推向了对立面。

  大革命失败后,在“左”倾盲动路线支配下,大批忠贞的党员干部被投入力量悬殊无望取胜的城市暴动。著名的《刑场上的婚礼》烈士之一周文雍,就是在广州起义失败、身份已经暴露、好不容易脱险的情况下,又被派回广州,遭叛徒出卖而牺牲。

  南昌起义成功后,败多胜少,到了最后时刻,《火种》用了“兵败如山倒”来形容;反而是朱德带着打阻击的一支人马保持了战斗力。朱德在关键时刻维持了士气、抓住了队伍,转战湘南,打得有声有色,部队发展到1万多人,有了6个县的根据地。不料湘南特委坚决执行盲动主义路线,严重脱离群众,农民在会场上反水,当场打死了夏明翰的弟弟等一批干部。最后朱德的队伍向井冈山转移。

  这都是党在幼年时期走过的弯路,党在回顾历史时并不讳言这些错误,并且克服了这些错误,才使得革命火种保存下来,最终成为燎原烈火。读这些历史,倍觉革命的艰难、革命家的坚强、党的伟大。

zX907.wuHaNEws。cN

  刘统是谁?他为什么要写这些?他怎么能这样写?

  有过“生死体验”的历史学人 

  上世纪80年代末的老山前线,解放军中校刘统在阵地上观察炮火效果,一前一后两个战士保护着他,这是前线对他的“特别措施”。作为军事科学院派下来锻炼的副团级干部、博士,如果被敌方抓去或者被冷枪狙击,那是很大的损失。

  刘统告诉长江日报记者:“照相时,人们都把冲锋枪挎在胸前;其实我们在阵地上不是那样的,都是单肩挂枪,枪口朝下,手握扳机附近的小握把,这样一遇到情况,单手就能提起枪来开火,比挎在胸前至少快半秒钟。”

  不是每个历史学人都有这种“时时处在生死关头”的体验,刘统自己也不会想到。当年他师从山东大学王仲荦先生,学的是魏晋南北朝史;博士导师则是复旦大学谭其骧先生,学的是历史地理学;参军,在军事科学院参与编纂中国军事百科全书,学的是军队条令和军史战史;而当他趴在猫耳洞里,陪伴他的则是一挺大口径高射机枪,一颗子弹就能打断一棵树,他在这里感受到了“人”处在生命极限条件下的心态和情感。

zX907.wuHaNEws。cN

  这些跨界的经历,给了他不一样的底色,看档案、看史料、看地图,他能看出不一样的东西,写出历史的肌理。刘统说:“研究学术史、思想史、文化史的,不见得懂党史、军史、战争史,不明白游击队和根据地是怎么回事,反之亦然。我正好跨界,两边都懂,我写的《火种》,是一部跨界之书。”

  王仲荦是章太炎的晚年入室弟子,这位中国民主革命阶段的重要人物在《火种》中也有描述:“后来他退出政治,在苏州讲习国学。那时我导师王仲荦是他门下学童,每天听先生讲训诂,章自己讲得昏昏欲睡。听到街上报童喊号外,立刻精神一振,叫学生买报来,一边看新闻一边侃侃而谈时政。原来他内心深处,还没有熄灭革命之火啊!王先生的讲述启发了我,原来这才是真正的历史。”

  军事科学院是我国保存战争档案最全的地方。那些百战归来的老元帅老将军,在讨论战史、分析某次战争得失时的讲话,是无法复制的财富。刘统深深得益于这些历史财富。

  《火种》收笔于古田会议,那么毛泽东是从什么地方入手落实会议精神的呢?《火种》告诉我们,他从两件具体的事情抓起,一是废止肉刑、不许打人,二是优待伤病员。

zX907.wuHaNEws。cN

  记者:“刘老师这样写很新颖啊!”

  刘统:“这不是我的发明。”

  他说了一位亲历古田会议的元帅的名字:“是他1960年在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上这样讲的,这个讲话还没有公开,我不能引用,但是讲话启发了我。”

  【访谈】>>> 

  研究党史,主要依靠“两个历史问题决议” 

  读+:为什么您在书中,写了我们党曾走过的很多弯路、犯过的错误,包括内部的一些矛盾? 

  刘统:革命是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过程,中国共产党的成长也是一个从幼稚到成熟的过程。从理论宣传到工人运动,从国共合作到武装斗争,谁都没有经验,挫折和牺牲远多于胜利。

  在血与火的实践中,共产党人摸索出了革命的方向和道路。历史就是这样,有一是一,有二是二。

  打了胜仗,大家都很高兴,意见都是统一的;可是遇到挫折和困难,内部的矛盾和问题就暴露出来了。在这种情况下,还能掌握住队伍、还能带着大家打胜仗,就很不容易了。这些个案综合起来,就汇成了波澜壮阔的历史。

  火烧赵家楼,不就是青年学生临时干起来了吗?几个人一合计,《新青年》不就办起来了吗?出席“一大”的时候,谁能想到后来的事呢?当年共产党起义的时候,谁有经验和谋划呢?还不是失败的多,活下来的少。应该说,当年的革命党、知识青年都是很单纯的,一腔热血就干起来,谁去考虑那么多的后果呢?如果都是老谋深算,就没有那些英雄烈士的壮举了。

  这样写历史,就能使读者感到真实可信,就能让读者感受到历史的发展是一步步来的,不是凭空而降的。探索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是一批又一批的志士仁人前赴后继、历尽艰难完成的。如同一座大厦,是从一砖一瓦铺垫积累而成的。

  读+:党自身对这些历史上的问题是怎么认识的? 

  刘统:党的历史上有过两个历史问题决议。

  1945年4月,党的六届七中全会通过了《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这个决议回顾了党对三次“左”倾路线的斗争,从政治上、军事上、组织上、思想上分析了“左”倾路线的错误。

  1981年6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这个决议一开头特意写了一篇“建国以前二十八年历史的回顾”,后面有一篇“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科学地坚持了实事求是、一分为二,回击了历史虚无主义。

  这两个历史问题决议非常重要,我常常说,做党史研究、上党史课,主要就依靠这两个决议。我这本书,就是严格按照两个决议的精神来写的。

  中国共产党最早认识到“唤起民众”的重要性 

  读+:《火种》从清朝的立宪改良写起,写到古田会议为止,这种划分也是比较少见的。 

  刘统:一般是从辛亥革命或者五四运动写起,写到党的“一大”。但是我感觉,这样不足以反映书的主题:寻找中国复兴之路。所以我要打破常规,从中国最“倒霉”的时候写起。那就是辛丑条约、庚子赔款,把中国拖入了灾难的深渊。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清王朝的腐败,使得中国的仁人志士都要推翻它。于是就有了愤青和刺客,一批又一批爱国青年愤然而起,企图用手枪和炸弹改变中国。吴樾、徐锡麟、秋瑾,他们抛洒的热血激励起更多的同仁前赴后继。孙中山组织革命党,以小团体发动一次次的暴动;林觉民、喻培伦的牺牲,感动了全国人民。今天看起来这些行动就像以卵击石,个人能有多大力量,能推翻一个拥有军队的政权吗?但这些革命者真的是一腔热血,明知要牺牲,也义无反顾。他们的牺牲唤起更多人的响应,终于推翻了封建王朝,迎来了共和的民国。武昌起义的一枪,成了压垮清王朝的最后一根稻草。

  民国虽然给人民带来了一些新气象,但政权还在军阀手里。孙中山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最后才懂得“唤起民众”的重要性。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开启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代。大革命风起云涌,共产党发动工人和农民运动,与蒋介石的价值观发生本质的冲突。国民党对共产党残酷镇压,中共中央早期领导人大多是书生,不懂得怎样应对。盲动、冲杀失败后,只有毛泽东深入农村山区,走出一条独创的革命道路,共产党人才懂得怎样建立革命武装和根据地,怎样动员广大群众进行革命,怎样团结各阶层人士结成统一战线,彻底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改变中国的命运。

  历史就像一列奔腾向前的火车,途中不断有人上车,有人下车。每个历史阶段都有杰出人物,他们都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起到了阶段性的作用。想想他们当年都那么年轻,如果不去当革命党,不去拿起枪杆,也可能是学者,是成功人士。可是他们凭着血气方刚,怀着一种理想和信念,义无反顾地献出了生命。把他们写下来,是我的责任。

zX907.wuHaNEws。cN

  在苏家坡,你能看到毛泽东曾受了多少委屈,还有多么坚韧不拔

  读+:在书里可以看到,您实地考察过很多革命史上的重要地点。 

  刘统:有时候看档案会感到疑惑,这时就需要到实地去看看,这种感受决不是在书斋里能取得的。党史上有一些重要的地方,没有列为景点,甚至没有挂保护单位的牌子,这些地方也要去看。

zX907.wuHaNEws。cN

  比如,1929年6月,红四军党的第七次代表大会上,毛泽东失去了前委书记的职务,他离开红四军,去了闽西根据地,其间患疟疾病倒,到上杭县一个小村苏家坡去休养,他化名“杨先生”住在这里,房间阴暗低矮,一床一桌一灯一砚,不但没有警卫员,连一支枪都没有。敌人来了怎么办?毛泽东在后山发现一个岩洞,白天就在洞里读书思考,黄昏时确信村中无事,才返回阁楼睡觉。

  其实这个地方离古田只有10里路,但是古田后来修得很隆重,而这个苏家坡遗址,只有村里挂了个牌子。但是去了那里,就能感受到档案里没有的东西。

  如果是一般的知识分子,可能这时候就灰心丧气了、脱党了,可是毛泽东就等在这里,等待大家理解他、等待中央指示;在苏家坡,你能看到革命的不容易,看到一个革命家要受多少委屈,要有多么坚韧不拔。

  (长江日报记者李煦) 

  【编辑:张靖】

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作者:武汉热线,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wuhanews.cn/a/277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