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导演也评级,你觉得郭敬明配拿到什么卡?

《演员请就位2》播出后,争议就不曾停止,每一期都有相关热搜屠榜。
陈凯歌、尔冬升、赵薇、郭敬明担任导师。

郭敬明以一己之力承包了大部分热搜。他的点评也一再惹出争议。

节目一开始请来一批制作人,按照演员的演技、知名度、话题度、潜力等指标,将演员划分为S、A、B三个等级。 zx907.WuHAnEWS.cN

观众内心对演员的演技有一个等级划分,对四位导演的能力,也有一个等级划分。 我们宽容一点,不拿导演以前执导作品体现出的能力与水平说事——因为明摆着郭敬明是四位导演里最差的,在中国众多导演里也是中下水平。 我们仅仅以四位导演在节目中的说戏、他们的选人标准、他们对表演的理解来考量。 在台下“指点江山”的郭敬明,配拿到哪一张卡? 夹带私货,破坏公平 《演员请就位2》是演技竞技类综艺,四位导师的作用是,为好的演技立一个标准。 40位演员,总共才8张S卡。 陈凯歌说,“不管是谁投的,都代表着我们对演技的看法。既然我们是一个竞赛类综艺,请我们坐在这儿的目的,最主要的就是对台上的表演给予专业和正确的评论、判断。”

显而易见,发S卡要慎之又慎。 S卡也必须发给真正演技好的演员。 但郭敬明发出的两张S卡,都引来争议。 被尔冬升批评“脂粉气重”的丁程鑫,拿到S卡,非常勉强。

最离谱的是,导师众口一词批评“烂”,也被全网群嘲的何昶希,也拿到一张S卡。 郭敬明说,他在何昶希身上看到他对这个行业想要去学习、想要去表演的一个状态。

观众的OS是:台上的哪个演员不想学习、不想表演?其他演员怎么没见你郭敬明发啊? 张大大在台下也吐槽:“可是我作为主持人就有很好的机会演戏吗?怎么大家都……”

是的,凭什么张大大的表演你骂,何昶希的表演你就鼓励,就说S代表的是student、seed、special(郭敬明还把special给拼错了)? zx907.WuHAnEWS.cN

原因很简单。在参加这个节目之前,郭敬明已经与何昶希、丁程鑫认识了。 这两个男明星,也符合郭敬明对男明星的一贯审美:有“整容感”(不是说真的整容)的异域风情脸,以及有一种精致脆弱感的少年脸。 郭敬明并不避讳:何昶希符合他的审美。 他选了丁程鑫后,后台的黄奕的表情是亮点,“看见没有”。

郭敬明私人爱什么,大家都知道。

你爱什么是你个人的事情,但在一个专业性节目上,郭敬明不是以专业为指标,而是以个人趣味为指标,这就是在以公谋私、夹带私货、破坏公平。 翻手为云,覆手为雨 李诚儒批评郭敬明是,“翻手为云覆手为雨”。

三期节目看下来,很多观众觉得李诚儒说得没错。 不仅仅是郭敬明以个人趣味绑架专业。 更在于,郭敬明的点评常常前后矛盾。 一会儿是这样,一会儿是那样。具体是哪样,就取决于哪样对他更有利。 张大大、王智表演《我和我的祖国》片段后,在点评阶段,张大大质疑S卡就优先选择角色的合理性。 郭敬明开始洋洋洒洒了:“这个行业就是这样啊。最厉害的演员,他们有最多的选择权。所有最好的剧本,都是找他们。越不好的,越不会表演的,可能来找到你的就没有剧本……这个节目基本很大程度去还原我们在行业里的一个状况。”

等等,如果是最厉害的演员就有S卡,凭什么何昶希有S卡? 凭什么之后他有优先选择角色的权利? 所以张大大在何昶希拿到S卡后说:后台所有人都惊了,因为感觉导师们的标准一直在变。 不是别人在变,只有郭敬明一直在变。 他想选帅哥,演技就不重要。 其他演员不符合他的审美,演技就很重要了。 最近播出的一期,有一个片段是《小时代》中顾里与林萧吵架。 郭敬明又是洋洋洒洒地一番解释,说自己当时因为年轻,所以作品“风格极其的强烈,极其的鲜明”。他只建议两个演员,把片段处理得生活化、口语化一点。 zx907.WuHAnEWS.cN

但同样对于偶像剧气质的《恶作剧之吻》,郭敬明就说,这种剧演技天花板很低,没法体现对角色的理解云云。

而另外一个有强烈偶像剧气质的家庭剧《以家人之名》,他就夸丁程鑫,“他的自信,他的松弛,他对表演审美的理解”,值得一张S卡。

都带有偶像剧色彩,郭敬明的标准就没统一过。他喜欢的、他有私心的,就表扬为主。 其他人的,挑挑刺。 急于卖弄,隔靴搔痒 观众看节目时会纳闷,郭敬明反倒像是四个导演里,理论储备最“深厚”的一个。 因为他时不时就抛出一些理论。一会儿是“情感波动与生理反应”,一会儿是“椅背理论”,一会儿又是电影与话剧表演体系的不同。

郭敬明想以此体现,他看了很多书,他懂得表演。 在第一季当中,郭敬明就“不说人话”,一直通过“掉书袋”来寻找存在感。什么表演的虚荣心、情绪的爆发力等,一套又一套。 这些话在他的包装下,乍听有理,实际上毫无逻辑,生搬硬套。

何况,理论与实际之间,本来也有着十万八千里的距离。 更何况,这是一个面向观众普及演技的节目,比起生搬理论,更重要的是,如何深入浅出以公众听得懂的语言表达清楚。 陈凯歌说戏获得好评,就在于他针对性极强,能够直击要害、一针见血。 郭敬明爱搬弄理论,但大而化之,隔靴搔痒,哪里都能用。 比如他批评王莎莎、李智楠表演的《三十而已》片段,说了一个“椅背理论”:观众看到作品中的华彩片段时,身子会忍不住前倾。这个片段没这个感觉。

的确,这个片段演得很烂,但郭敬明并未点出症结,而是用一个可以套在所有烂的片段头上的概念,凸显自己的“真知灼见”。 “椅背理论”并不是适用于所有类型的影视剧,作品中一惊一乍能够让观众顿时“警觉”,不一定就是好作品。 郭敬明对一些理论的理解与运用,更像是囫囵吞枣后的急于卖弄。 功课不足,审美不足 在一些导师们普遍觉得好、公众也觉得好的片段,常常就郭敬明在那边“标新立异”,觉得人家演得不够好。

黄奕表演的《风月》片段,是受到普遍好评的。黄奕的眼神,还是很有戏的。 但郭敬明认为黄奕的表演平,情绪的处理基本是在一个状态。“如果是一个电影里面,有起承转合,可能中间某一段可以这样演。但它作为一个相对完整的作品,情绪一直是这样的,我会问为什么?” 为什么?因为你没做功课啊! 黄奕在后台采访也说,“我是觉得,郭导她可能没有看,没有特别地去了解《风月》”。 zx907.WuHAnEWS.cN

这是一场结局的戏,要体现的是女主角的“天真与孤独、刚强与决绝”,黄奕的表演有这一层次。 郭敬明不了解作品,没做功课,点评时就不得要领。 这也折射了,他审美的单一和狭隘,对一些经典作品涉猎不多,对影视表演的理解单薄——总认为需要大起大落才是好,无法get到细微处的波澜。 温峥嵘、黄梦莹表演的《梅兰芳》片段,也是很受好评的一个片段。 郭敬明又来了,“最大的问题,在于调性不统一”,说一个是舞台剧式表演,一个是电影大银幕式表演,在“各演各的”。

这已经是似是而非的胡扯。陈凯歌就不认同郭敬明的说法。因为温峥嵘的强,是角色的强,黄梦莹的弱,是角色的弱。

郭敬明把角色的强弱,与表演体系的强弱扯在一块,也让郭敬明失去了最基本的审美判断。 大家都认为好的东西,就他一人“清醒”。 大家都认为烂的东西,就他能“屎上雕花”。

综上可见,以郭敬明对表演的理解和审美能力,他作为一个导演,只配拿到最低的B级。 可问题是,郭敬明明明能力不行,为什么他连续两季坐在《演员请就位》的导演席上? 因为他有话题,他能够制造争议。 节目与其说看重的是他的导演能力,毋宁说,看重的是他生产话题的能力。 郭敬明还能在节目中“呼风唤雨”,恰恰是行业乱象的一个缩影:大家都喊着实力至上,可又纷纷不自禁地向话题、流量、热度妥协。 这让太多“B”级的人,成为“S”级,德不配位支配着他不该得的资源。 这样的人,希望观众能够用脚投票,把他们淘汰掉! 你看这档综艺了吗?评价如何?

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作者:武汉热线,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wuhanews.cn/a/224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