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美闻着香黄陵路实现了蝶变 怎么玩出了“大花样”?

高空俯瞰
一条条道路织就了一座城
迈向更高水平的全面小康
道路正从原有承载的单纯交通功能
转变为
展现城市景观和治理能力的
重要公共空间 最近
普陀区有一条600米长的小路
黄陵路
只用了短短几个月就
实现了蝶变
 
 
张军,是这条路所在的甘泉路街道办事处主任,如今他也是这条黄陵路的首任“路长”。关于这条路的前世今生,不妨听听他是怎么说的。
 
 
 
1.前世、今生
 
黄陵路与甘泉新村同龄,1953年兴建甘泉新村时,同步辟筑。道路两边是上海早期的两万户工人新村,80、90年代随着社区商业的蓬勃发展,林林总总的小商铺密布道路两边,甘泉最早的农贸市场也坐落于此。
 
和不少老小区周边通往菜市场的小路一样,狭窄的道路、老旧的硬件配套、低端的商业业态和随之产生的脏乱差环境,逐步成为了城市精细化管理的短板。虽说附近的老百姓买菜做饭,谁也离不开这条路,可来来往往的人们,却总在抱怨它。
 
“看起来不美,闻起来不香”,这样的道路和人们向往的高品质生活格格不入。
 
2020年,这条小马路迎来了新生的契机。
 
作为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的具体实践,甘泉路街道开启了一场以黄陵路为样板的街区更新行动,将老百姓需要但传统陈旧的街区环境,转化为兼顾“风貌感”与“烟火气”,兼顾“美好需求”与“街坊记忆”的美丽街区,力求探索出一条街区更新与民生需求、风貌保留、精细管理有机融合的新路径,让“老街区”焕发“新活力”。
 
 
2. 一切从“问”开始
 
在这场行动中,“路长”张军和同事们做的第一件事并不是轰轰烈烈地清和退,而是选择了从“问”开始。
 
走访沿街20户典型商户,组织开展3场周边不同年龄段老年人、多元结构家庭焦点问题座谈会,发放回收1004份覆盖辖区20个居民区各年龄层次定量调查问卷……
 
不止问百姓,还要问数据。
 
街道还找到专业的数据机构,汇总分析了43.6万条周边居民在“饿了么”“小红书”等平台上的生活轨迹信息,深入了解不同类型群体的消费评价与需求期待,为街区布局全面提升开出“药方”。
 
将街区改造与升级相结合,让便民小店优先发展、品质小店鼓励支持、不良业态有序退出,打造符合居民实际需求的街区商业业态,着力实现15分钟生活圈内居民生活、消费、和公共服务协调共生发展,让居民在保持原有生活消费习惯的同时,享受到更加优质的街区环境。
 
“不仅只是能买,也要能逛。” 这句居民的原话说出了最质朴的诉求。
 
在充分听取黄陵路沿线商业主体产权单位、实际经营者、周边居民和行政管理者的意见建议的基础上,一份《甘泉社区商业业态咨询报告》和一份《甘泉路街道美丽街区管理导则(黄陵路)》相继出炉。
 
“咨询报告引导我们的产权人自动自发的去根据市场需求来调整它的业态,而不是就是说简单的它层层转包。通过导则请商户规范他的广告张贴、店招设计、店铺陈设、业态规范、门前责任、静态交通,让我们的这个街区更规范、更美丽。”张军说。
 
 
3. 大干一场
 
心中有了谱后,接下来就是大干一场。
 
把油烟扰民的烧烤店“请出去”,将巴比馒头、振鼎鸡这样的品牌连锁餐饮“请进来”。卖柴米油盐的老板也在指导下,将从前杂乱的铺子改头换面成了货品码放整齐的小超市。
 
 
 
早餐店、理发店、水果店、蔬菜店、小面馆……以导则为指引,街道鼓励支持并帮助沿街店铺自由表达、创意设计,兼顾“整齐规范”与“特色个性”的平衡,最终,从前街面上的84家沿街商铺全都实现了“眼前一亮”的转变。
 
“环境好了,形象气派了,来的顾客也多了。”许多店铺的经营者都有这样的共鸣。
 
“眼前一亮”的不止是社区商业,还有“家门口”的公共服务。这一次,黄陵路腾退了原有的3家环境脏乱、油烟扰民的小餐饮店,将空间合并打造成一个410平方米“甘泉•百姓客厅”,轻餐饮、咖啡厅、百姓议事厅、共享办公间……这里成了社区服务的“百宝箱”。
 
这条街上还出现了“商铺式”居委会,将原先位于小区深处的安塞居委会办公场所外移至沿街,与社区民警、小区物业联合办公,居民办事像买菜一样方便;“一网通办”24小时自助服务区域,提供就医记录册更换等66项业务,同时配备自助寄取柜,实现办事居民和工作人员无接触材料交换,打通服务居民的“最后一米”;可回收物智能回收箱,8月启用以来,已有注册用户83个,累计投放889次,提升居民与周边商铺参与分类的积极性,让垃圾分类看得见、有成效。
 
 
道路上的每一面墙、每一个角落也都靓丽起来。不过这种脱胎换骨的背后绝非不计成本,为了用最小的投入换来最佳的效果,张军和同事们大量采用了“不用换掉一砖一瓦”的彩绘方案。
 
一面墙的“超级玛丽”,一个被绘成鸟巢的水表箱,还有被围墙挡住了根部的两棵老榆树,它们多年前就环抱共生的故事如今在围墙上被画了出来…… 
 
 
值得一提的是,整个道路的更新项目还成了反哺社区创业者的最佳实践。给从事设计的创业大学生机会参与设计,并让他们成为“百姓客厅”共享办公空间的住户,挂牌成立社区规划工作室,深度融入甘泉美丽街区建设。
 
每个商户、每个建设者都是这条路的主人。
 
 
 4.  “治理联盟”,书写“未完待续”
 
最近,在这条路上开了20年理发店的阿松常常发视频给老家的儿子看这条路的变化,“我儿子平时在老家扬州,以前他来过这里,觉得破破烂烂不好玩,可现在看到视频里这条路的样子,他总吵着一定要过来玩,觉得这里真的好。”
 
为真正激发街区活力,探索打造街区治理共同体,街道在黄陵路改造初期就指导组建了黄陵路自律街党组织,将街区沿线的居民区、单位和商铺等纳入其中,并建立起“党建引领、多元主体参与”的自治小组,开展街区日常的自治管理工作,打破沿街商户、单位区域分割、各自为阵局面。
 
街道充分发挥“一网统管”在美丽街区建设中的作用,将片区巡查执法人员在疫情防控期间滚动排查、动态更新的沿街商户经营情况、产权人、责任人等“一铺一档”信息植入二维码,形成每个商户独有的“身份证”,张贴于对应商户门前,实现数据可视化展示。并将片区巡查范围从门前责任区沿伸至商户整体环境,联勤巡查机动组每天通过“政务微信+一铺一档”对跨门营业、立面三乱、店招店牌、食品安全、卫生环境等问题进行即发即处,形成对商户的全方位、立体化综合评价。
 
 
今后,居民可通过扫描门前二维码实时了解巡查执法综合评价信息,进行消费选择,把“精细化治理”变为“便民化服务”的有效手段,让片区觉得管用,让商户不得不用,让社区居民觉得好用。
 
如今,人们对黄陵路的赞扬声接踵而至,可张军这个路长的头衔还不打算卸下。每天他都会在这条路上兜兜转转一遍,居委会上面挂的牌子太多需要简练呈现,房屋中介公司的招租告示实在不够没关,还有老年居民们一直心心念念的那家经营困难的老布店如何帮它找条好出路,必须上门聊一聊……
 
 
毕竟
只有让人们先爱上
自家门口的路
才能爱上自己的社区
自己的城

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作者:武汉热线,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wuhanews.cn/a/220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