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医院抗疫“尖刀连”—— 所有危险都微不足道

9月17日,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肾病内科,一场紧急抢救紧张进行。 血浆置换、血液净化……经过整整40个小时不眠不休的努力,患者转危为安,25岁的生命重绽笑容。领衔救治的该院抗疫“尖刀连”护肾小分队队长、肾病内科主任徐钢教授也舒展了眉头。 不论抗疫期间还是日常,与死神抢夺生命,是他们的职责,也是使命。 那些惊心动魄的抢救片段,早已凝结成喜极而泣的珍贵记忆,烙印在许多患者的生命里。 用生命护佑生命,这是“尖刀连”的神圣誓言。 有人说,他们是患者生命垂危之际,突然杀将而出的“特战队”,多学科合作,各施所长,插管、护心、护肾、护肝、护脑……哪里有危险就往哪里冲。 有人说,他们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挑战者”,危险重重,即使只有百分之一的希望,也要尽百分之百的努力。 抗疫期间,这支队伍活跃在同济医院光谷院区、中法新城院区的“尖刀连”,与来自全国各地的40支援鄂医疗队并肩作战,以“关口前移+多学科合作+精准管理”的科学救治模式,提高危重症患者救治率、降低病亡率。 组建特战“尖刀连”,13支专业医护队伍紧急集结 1月底,北京协和、复旦华山……当这些代表中国医学界顶级实力的医疗队陆续抵汉汇集同济医院时,大家发现,前来支援的各支医疗队中,重症、呼吸专业医护多,而其他专业医护少。 如何补短?“我们组建由13个小分队构成的特战‘尖刀连’,涵盖护心、保肾、护肝、护脑、气管插管和中药等学科,与援鄂医疗队形成互补,对危重症患者实施‘整体干预、关口前移’抢救。”集思广益后,一个大胆设想在同济医院院长王伟的脑海里形成。 1天后,一叠A4纸订成的《支援小分队临床工作手册》送到每个医疗队队员手中。手册里列出了13支小分队成员名单,拨通任一个电话,就可迅速组合、救援。 “炎症风暴”,是疫情中最让人心惊的一个词。它是新冠肺炎患者由轻症向重症和危重症转换的重要节点,也是导致重症和危重症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 “疫情之始,光谷院区住院患者中,肾脏损害发生率高达15%。”护肾小分队副队长何凡决定,率领队员们主动出击,利用3天时间,将全院820多位患者病例参数全部梳理、对比,针对所有需要护肾的患者逐一列出治疗建议。结果让人振奋,50岁的危重症患者陈先生通过护肾小分队的血液净化治疗6天,炎症因子没再增加。护肾队再接再厉,又成功完成了第二例、第三例患者的治疗。高峰期,光谷院区17台血液透析机满负荷运转,4位肾内科医生、20多位护士最多的一天为34名患者做了治疗。通过血液净化治疗清除体内炎症因子,缓解疾病进展,这一方法也写进了第六版新冠肺炎诊疗方案中。 每天,每一支小分队都穿梭在ICU、隔离病房、手术室。 护肝小分队定期评估患者肝损伤并持续追踪;心理小分队“面对面”给患者进行心理疏导;营养小分队为患者量身定制营养支持计划;气切小分队帮助危重症患者脱离有创呼吸机支持…… 是尝试也是创新。3月10日,国务院应对新冠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医疗救治组印发通知,要求推广同济医院光谷院区重症患者救治管理经验。 “39天,936个小时,我们救活了他!” 新冠肺炎危重症有多险?可能一个咳嗽,肺就“破”了。危重症患者救治有多难?他们多合并有心脑血管病、肾脏病等,随时引发炎症风暴。 “39天,936个小时,我们救活了他!” 3月20日,同济医院光谷院区。该院心内科副主任医师、护心小分队队员周宁,说起患者程春生的救治过程“刻骨铭心”。2月11日,程春生入院后,病情持续加重,转入ICU病房。在实施了气管插管呼吸机通气后,他氧饱和度仍达不到目标。 护心和护理团队7人专班守护,每小时测定凝血时间,“尖刀连”彻夜难眠。 “最难的不是技术层面,而是心理压力。”护肾小分队成员护士鄢建军说,ECMO转速每分钟两三千转,一旦操作不严谨,不仅影响其它设备的运转,还会毁掉整个系统,甚至让病人的血液喷溅到病房。 目不转睛检测、争分夺秒调整,2月27日,程春生各项指标终于恢复正常。成功脱机后,周宁兴奋地连喊三声:“你活过来了!” 在医者眼里,“生命”二字有着沉沉分量。 “救!必须救!”“再努把力,或许就有转机。”“最难攻克的关口,我们要冲上去!”同济医院病房里,这些相互鼓劲的话语,是医者本能的反应。 精准救治,无数双手的紧握,让生命得以延续。 疫情期间,同济医院“尖刀连”各个击破病毒对器官的攻击,短短8天,重症病例病亡率从5.58%降到3.39%。 插管敢死队,完成近200例气管插管操作,成功率100%;护心防暴队,保护患者心脏功能,争取一线生机,多次成功化解患者出现的急性心衰、心梗、暴发性心肌炎等危急情况,治愈率在95%以上;护肾小分队,净化血液,打响炎症风暴阻击战,为371人次危重症新冠肺炎患者提供血液净化治疗,累计治疗时间3900小时,有效提高了整体救治率,降低了病亡率。 突破胶着、对垒状态,危难面前积极协作,医务人员不断接近和突破高难医学的边际。心梗、肾衰多种重症缠身的患者挺过来了,历经肺功能严重受损、气胸、炎症风暴侵袭等多重打击的患者,起死回生。 “对于抢救生命而言,所有危险都微不足道。” 小心翼翼打开患者口腔,观察气道情况,麻醉医生王楠的脸就在患者口鼻上方10厘米左右的位置,将可视喉镜插入,拿出软管,又快又准地插进患者声门,立即联通呼吸机,迅速调整参数,王楠的动作一气呵成。 这是2月20日,同济医院光谷院区ICU病房里的一幕。 王楠是该医院插管小分队的一员。 在工作中,他们与患者呼吸道接触“最亲密”。由于人手吃紧,小分队每个班次时间长达12小时,备班人员则24小时待命。 战斗惊心动魄。 有一次,王楠在ICU内给一名患者插完管,调整呼吸机参数时,病人的心率突然从每分钟110次快速下降至30次。王楠毫不犹豫地冲上去,给病人实施胸外按压,同时呼叫护士给药。按压2分钟后,急救药物开始起效,病人的心率逐渐恢复正常。 “随时准备战斗。”王楠说,“这是我们的工作常态,紧张且精准。” 对普通患者而言,身体氧气储备可为操作留下五六分钟时间,但新冠肺炎患者肺部氧气交换功能差,身体氧储备少,插管需在90秒内完成。“给我们的机会只有一次,必须成功。” “对于抢救生命而言,所有危险都微不足道。”在日记里,插管小分队队长、麻醉科医疗副主任万里写下这样的话。 为了不让病毒有隙可乘,他们将手术室有缝隙的位置,用多层不透气的胶布封死,虽然深知,那会导致病毒浓度更高;在气管切开的刹那,喷薄而出的气溶胶可能会溜进隔离服不经意的缝隙里,虽然深知,自己很可能被感染,他们的回应永远是:“我们上。” “生命至上。作为医生,这是我们秉承的信念。”王伟斩钉截铁地说。

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作者:武汉热线,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wuhanews.cn/a/210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