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这座城市,你的武汉话变味了吗?

武汉话(发音:wú hǎn huá)是流行于湖北武汉及其周边地区的地方方言,属西南官话—湖广片—鄂中小片。

根据中国社科院《中国语言地图集》和《湖北历史文化地理研究》所做的归类,湖北方言分为三区,即西南官话区,江淮官话区和赣语区。[1]  武汉话属西南官话湖广片,有武汉老城区方言和新城区方言之分,其中最正宗的是武汉三镇老城区的方言。包括武昌地区北至积玉桥,南到武泰闸,东至宝通寺(及关山地区),西临长江以司门口为核心的地区以及汉口铁路内城区和汉阳鹦鹉大道建港以北,汉阳大道七里庙以东片区。在建国之前,武汉三镇之间方言也有所不同,有些词汇和语调不完全一致,有细微差别,建国之后,三镇往来互通,三镇老城区方言几乎已完全相同。

886855631946074335.jpg

起源归属

西南官话在中国境内主要分布于西南部的四川省、重庆市、云南省、贵州省的绝大多数汉语地区。这也能解释,为什么许多武汉人在外地,一开口说武汉话,就容易被误认为是四川人。其他属于西南官话的湖北城市还有,荆州、襄阳、十堰、宜昌、恩施等;而属于江淮官话区(楚语)的有:黄冈、孝感、黄石等;属于赣方言区的有:赤壁、咸宁、大冶等。方言片区的划分,主要是基于语音的共性特征,比较特殊的语音和地域的整体性这三点。

“武汉人不讲武汉话讲么事咧?”武汉人说武汉话天经地义,很少有人会去追问武汉话的起源。其实,武汉话是漂在长江里、系在码头上的,它在三镇贩夫走卒的肩膀上晃荡,随着武汉商业的兴旺而发扬光大。

汉腔汉调

武汉话,属西南官话湖广片,有武汉老城区方言和新城区方言之分,其中最正宗的是武汉三镇老城区的方言。包括武昌地区北至积玉桥,南到武泰闸,东至宝通寺,西临长江以司门口为核心的地区以及汉口铁路内城区和汉阳鹦鹉大道建港以北,汉阳大道七里庙以东片区。在建国之前,武汉三镇之间方言也有所不同,有些词汇和语调不完全一致,有细微差别,建国之后,三镇往来互通,三镇老城区方言几乎已完全相同,被汉口话所统一。青山区、洪山区方言武汉话中普通话的成分更强。各新城区与武汉主城区的语言略有差别,但是大体上与武汉话相同,因此很容易的互相沟通。其中黄陂话差一点被法定成普通话,有人用汉腔来编排电视剧,有人在挖掘武汉调曲艺,其心在于与时下流行的津腔川调一争高低,捍卫本土的方言文化。

北方寒冷多风沙,说话时口型不宜太大,因此语音中多卷舌,鼻音重;四川多山,山上山下喊话,要着力提高语言尾音,更有山体回声,悠扬委婉;江南气候宜人,说话时可以细声慢语,不会有语言障碍。

武汉当年是湖区,多数人必定靠湖而生,采摘莲藕摸些螺蚌,男人划着木筏下湖,女人烤熟了一只野鸭,会对着湖面喊叫:“回来奇楼(吃肉)……”,率直响亮。

三大特色

没有翘舌音。和北方大量的翘舌音相比,武汉语音中几乎找不到:zh、ch、sh、r这些翘舌音,

没有翘舌音的结果使得语音过于裸露,少了一些修饰。

前鼻音和后鼻音分不清。武汉话里,“陈程”不分、“身生”不分、,“真争”不分。

理论研究编辑

所谓五度标记法,就是按中国语言学家赵元任设计原意和国际音标的规定,用类似于音乐的do·re·mi·fa·so的五个音高(及五度)来表示声调语言的声调变化,据理论证明,5度已经足够表示所有声调语言的声调变化。因此,此处给出武汉话的五度调值及其与普通话调值的对照表,以方便对有兴趣者对武汉话的学习。

武汉话

普通话

阴平

45

55

Zx907.wuHaNeWs。CN

阳平

12

Zx907.wuHaNeWs。CN

35

上声

21

214

去声

15

51

但是请注意几点:①此处的调值系单读调值,多字连读时会有变调现象,后面将会讲到。②武汉话作为官话里的一个分支,具有明显的官话特征,即只有“三声”—平声·上声·去声,相比与中古汉语少了入声,不过这里的三声不是说这有三个声调,因为平声分出了阴平阳平两个声调,所以仍然是四个声调。所谓入声,就是有以-k·-p·-t为塞尾的音节,是因为武汉话隶属的西南官话有一个重要的语言现象——入派阳平,后面将会详细解说。③所谓的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就是指官话(如普通话)里的一二三四声,武汉话学习者可以将其与普通话一一对应然后改变发音调值即可,不过由于入派阳平的存在,并不是能够完全对应的,这也是武汉话的特色所在。

变调现象

所谓变调现象,就是指声调语言中的由调音节在一定情况下发生音调变化的情况,如我们都知道的普通话中存在两个三声(上声)连续时前一个三声念二声的现象(严格来说是变调为24·214,和35·214有区别)。武汉话中也有这个现象,主要有两种类型:

①上声变调

与普通话的上声变调类似,武汉话的上声也存在变调,但规则不同:

只有上声字单读或者在语言停顿的末尾,它才保持原调;其它情况均变调为22.

例:你洗了澡冇?&我已经洗了澡,你咧?

前一句中的“澡”字,由于在句中,故变调为22,而后一句的“澡”保持原调,即21.

这个变调的变化幅度不明显,造成很多人在学习武汉话是出现声调方面不地道的现象,但地道武汉话母语者,则很容易区别这两者的区别。

②调化阴平

这种变调是普通话中没有的,它的规则如下:

Zx907.wuHaNeWs。CN

1.叠词的称呼

Zx907.wuHaNeWs。CN

如“爸爸”“爷爷”“浩浩”“婷婷”等叠音的称呼词中,第二个字一律变为阴平声,即一声;但若两字原调为上声,可变可不变,如“奶奶”“姐姐”。

2.习惯的变调

这类词没有规律,需记忆,亦为第二个字改念阴平。此处进行一定总结:

屋里 角落 得罗 姑娘 麻木 笤帚 里面

这个现象很类似于北京话或普通话中的轻声现象,因此语言学家推测这是由于在清朝时受满语影响造成的。

入派阳平现象

由于入声的消失,原来的入声字全部转为阳平(二声)的现象。这是西南官话特有的,而其他官话如北京话或普通话中,古入声字转入其它各各音调,因此有很多武汉话,普通话异读(即不能一一对应)的自出现。此类字无任何规律,需记忆,但对于母语为现今仍保留入声的粤语,吴语,闽南语,客家话等的武汉话学习者来说,就很容易了,因为只需要把入声字全部念为阳平即可。这类字数量极其多,本文列举一些常用字,更详细的可以自行百度一下“入声字大全”。

数字里有:一,六,七,八,十。

常见物品:物,屋,笔,轴,竹,肉,雀,药,月,力,粒,客,脚

常用动词:得,乐,觉,没(沉没),接,

颜色:黑,白,绿。

助词:别,不,皆,

其它:叔,薄,落,

(备注:“,”表示没有列举完“。”表示该类列举完全)

(以后将会推出更进一步的研究成果,包括武汉话特殊的声韵母问题和特殊的语气助词问题)

常用口语编辑

你吓我

Zx907.wuHaNeWs。CN

这是时下武汉人使用频率最高的词之一。与此关联的还有口语:非洲伢的爸爸—吓(hé)老子;非洲爸爸跳绳子—吓(hé)老子一跳。

闹眼子

源自武汉话,黄陂话。眼子,闹眼子,两个词是有区别的,眼子,本身是指的一件事,准确来说是一件已经不被人相信的事。而闹是动作是指已经在做了。闹眼子的含义大为广泛,但总的来说可以归结出两种含义:一种是不诚信、欺骗;另一种是胡闹、瞎闹。根据这两种意思我们可以得出,所谓眼子是指一切不诚信、欺骗和瞎胡闹所存在的结果与事实。而闹眼子是指造成一切不诚信、欺骗和瞎胡闹所存在的结果与事实的行为。注意,闹眼子是一种行为,闹最终的结果是眼子。另一说法则是由一著名的山寨版配音的恶搞影片出名。经常涉猎网络的网友应该看过一部经典的黄陂话恶搞片《无间道黄陂话版》。

挑土

暂时代替某人做某事。来源于麻将。因为打麻将又称 "修长城",打麻将手气不好时让人替打几把,好像帮人家挑土一样。后来又扩大到"的士"司机的换班以及帮人做事了。

撮虾子

指偶尔赚点小外快,撮(或戳),相当于北京话的"捣斥"或广州话的"炒耕",如:"戳来戳去冇(音同“冒”)戳出么名堂"。

起篓子

撒网捕鱼后,起网时捞起很多鱼。形容一下子发财了。

形成原因

现今的武汉话是在古代汉阳府官话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并且吸收周边迁来居民的方言而形成的不同于原先汉阳官话的方言。“上古时代的楚国语言,经过动乱和移民,融进了北方语。而到明代初期,汉江改道,汉口从汉阳分离出来,名为汉口镇,并崛起为新兴码头,但仍从属于汉阳府管辖,内部通汉阳官话,汉口镇交通的便利迅速吸引周边地区的人们来此经营、定居,逐步形成了以汉阳官话为基础、融进周边移民语言成分、具有独特色彩的汉腔。至上世纪40年代末,三镇合一,原来的方言内部的差异逐步缩小,形成基本统一的武汉话。

 

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作者:武汉热线,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wuhanews.cn/a/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