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5年前的武汉,风土人情跃然纸上

125年前的武汉,风土人情跃然纸上 《扬子江纪行》中的晴川阁。 长江日报记者詹松 翻拍 125年前的武汉,风土人情跃然纸上 书中湖广总督张之洞旁边桌面上的高脚杯颇为醒目。 125年前的武汉,风土人情跃然纸上 韩晗展示《扬子江纪行》。 长江日报记者詹松 摄 □ 长江日报记者杨佳峰 晴川阁、小东门、昙华林——125年前的武汉是什么样子呢?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副教授韩晗在意大利旅行时意外收获了一本《扬子江纪行》,后耗费半年时间翻译成中文。作者英国人福斯特夫人通过白描的手法,对武汉民风民俗、商业情况、社会现象近距离观察,让125年前武汉的风土人情跃然纸上。 中国城市史研究会副会长、江汉大学武汉研究院院长涂文学教授表示,《扬子江纪行》是外国人对武汉的一种直观感受,属于描述性,对武汉城市的研究有一定史料价值。韩晗近日接受长江日报采访时介绍了《扬子江纪行》的相关情况。 ■ 晴川阁老照片仍清晰可见 “两千年前,当古不列颠人在我们的森林里狩猎、德鲁伊人靠献祭以平息众神的愤怒时,中国已然步入文明国家之列。身着绫罗绸缎的人中龙凤,居于琼楼玉宇之中;他们的孩子们能读善写,精通本国的经典奥义。中国皇帝则住在一座富丽堂皇的宫殿里,官员们的举止彬彬有礼。因此中国曾长期领先于英国,在欧洲人还没有发明之前,火药、航海指南针和印刷术就已经在中国问世了。”出版于1899年的《扬子江纪行》已经泛黄变色,封面上一名渔夫在长江边张网打鱼,福斯特夫人在开篇就写下了对中国文化的尊崇。 韩晗介绍,当时照相机像素不高,在印刷上属于石版套色印刷,像素进一步衰减,即便如此,当时在中国国内根本处理不了,所以福斯特夫人3年后才带回英国伦敦出版。《扬子江纪行》封面不仅有红皮版,还有绿皮版、烫金版,说明再版过多次,在国外影响不小。 这部作品以13个章节翔实记录了晚清武汉的民俗、风物与城市布局,还包括64张珍贵的照片与钢版画。在这些照片中晴川阁、龟山、昙华林教堂屋顶清晰可见。尤其是晴川阁和昙华林,历史走过百年,风物依旧。 “从武汉的现在来看,远远超过了福斯特夫人的期待,回望历史,我们才能清晰地看到中国人民的伟大进步。”韩晗欣慰地表示,了解武汉的过去,会更加热爱武汉以及她的未来。 ■ 张之洞桌上高脚杯装的啥 《扬子江纪行》中,有一张湖广总督张之洞的照片相当醒目。张之洞身着便装正襟危坐,身后两名书童端着高脚酒杯,一旁的桌子上放置着盛满液体的高脚杯。“可以断定高脚杯子里盛装的不是洋酒就是咖啡,也许他正在接待外宾,可见作为洋务运动首领的张之洞生活也是开化的。”韩晗说。 韩晗分析,福斯特夫人应与张之洞有过交往,她对张之洞创办汉阳铁厂很佩服,虽然没有照片,但是在文字表述中,对亚洲最大的铁厂极尽赞美,认为是这座城市最美的天际线。可见作为世界上工业遗产最多的城市之一,武汉有着深厚的工业历史文脉。 ■ 书中关于武汉的笔墨占据一大半 韩晗获得《扬子江纪行》是一种偶然。韩晗告诉记者,2015年,他在意大利旅行时,在米兰一家旧书店偶然看到这本书,售价7欧元。扉页注明这本书是非卖品,系玛丽·艾米与乔治·米德霍克在1899年1月送给一所学校的新年赠礼,这两位捐赠者一共给这所学校捐了6册书,他收藏的为当中第5本,至于是否6册书都是《扬子江纪行》目前已不可考。 韩晗检索发现,目前该书只有大英图书馆有收藏,美国少数大学图书馆可以提供电子版文献,在英语、法语与意大利语学术界,这本书自问世以来被不同的学者7次提及过。2016年出版的《女性旅行者》英文书中,这样记载此书:“毫无疑问,由于年久之故,这部作品非常稀有;我们在英国遍寻不见其纸质版本,而且该书亦未被中文所记录,在worldcat(国际图书馆系统)中,目前只有两份纸本可查,分别在耶鲁大学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虽然名为《扬子江纪行》,但关于武汉的笔墨占据一大半,上海、南京、无锡等长江流域城市只有一小部分内容。”共计210页、12万字的《扬子江纪行》以大量的笔墨介绍晚清武汉的风土人情以及近代社会的变迁,韩晗认为此书是研究武汉城市史的新史料,但有些措辞比较偏激,立场也有些偏颇。

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作者:武汉热线,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wuhanews.cn/a/555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