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安苕,红安人

红安苕,红安人

“早晨苕三碗,中午三碗苕,夜晚苕过夜,明天早晨还是苕。”

这首打油诗流传于20世纪60年代初那个特定时期。从字面看,一日三餐吃苕实在让人无奈,但经历那个时代的红安人却深深懂得,正是红安苕帮助他们度过了生命中最困难的时期,给他们生产自救提供了力量之源。打油诗表达的正是他们对红安苕的偏爱与感激。

zX907.wuhAneWs。Cn

红安苕种植简单,不像水稻无水不生,不像小麦无肥不壮,一根红苕藤剪成三五节,插进泥土就能活。它不惧初夏的阴雨,不惧三伏的骄阳,活就活得旺盛;土壤肥沃也好,贫瘠也罢,长就长得自信。它对自然、环境、人所需不多,回报却特别丰厚、特别慷慨。春天插进土壤的三寸嫩藤,经春历夏,沐雨临风,到了秋天挥锄挖下去,收获的是沉甸甸的红安苕。论知恩图报,红安苕应是典范之一。

红安位于大别山西南丘陵地带,雨量充沛、光照充足、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属典型的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特别适合红苕生长。这里出产的红苕富含膳食纤维,胡萝卜素,维生素A、B、C、E,以及钾、铁、铜、钙、硒等10余种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营养学家称红安苕为营养均衡的保健食品,民间有土人参之说。

红安人过去吃苕铺张,如今,生活改善了,食品丰富了,饮食习惯也科学合理了。红安人不再三碗两碗地享受这份铺张,而是科学搭配合理食用。自产自食的农民,金秋八月把苕从地里收回来,先用地窖好生收藏,细水长流吃大半年。有商业头脑的,早就把它当成商品。

有人在北京、武汉的街头打着“正宗红安苕”的招牌卖苕,别有用心的人指着红安人的脊梁骨发笑,说苕人卖苕,越卖越苕。好心人建议把正宗红安苕的招牌改掉。红安人自有自己的盘算,两块钱卖出一个正宗红安名头,这广告效应千金难得。莫说把正宗红安苕叫到北京、上海,就是叫到东京、纽约又何乐而不为?苕人卖苕,这苕人当得,这苕事干得。

红安苕,红安人 zX907.wuhAneWs。Cn

一方土养一方人,一方人恋一方土。

zX907.wuhAneWs。Cn

红安人自古爱种红苕,爱吃红苕,血液里自然而然流淌着红苕的特质。红安人生命力强,天南地北立下去,就像泥土里插下的一截三寸红苕藤,热也好冷也好,蓬蓬勃勃地生长着。他们曲得下身子,经得住折腾,受得起打压,目的只有一个——用结果证明自己优秀。

红安人凛然大气,位卑不媚权贵,穷困不恋钱财,穷得起富得起,贵得贱得。就像插下去的红苕藤,穷地方穷长,富地方富长,干干净净,规规矩矩,堂堂正正。

红安人憨于外秀于内,像出土的红安苕,看外表土不拉叽、憨头憨脑,但肚里有货,实在,心里有灯,明亮。看准的事,出生入死不图回报,认准的理,赴汤蹈火不皱眉头。

“小小红安,真不简单。铜锣一响,四十八万。男将打仗,女将送饭。”这首歌其实不是唱出来的,是红安人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凝集而成的。从黄麻起义到新中国成立也就二十多年时间,一个山区小县,四十八万人,贡献三支红军主力,牺牲十四万儿女,其中知名烈士就有二万多人,走出开国将军二百多位。这组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数字,只有这特定的土壤特定的时期特定的人物才能够创造出来。这是红安传奇,中华传奇,也是世界传奇。

红安人对红安苕情有独钟。离别十年八年,远隔千里万里,红安苕永远在心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董必武、李先念每次回红安,不恋山珍海味,偏爱家乡土菜,无苕不成宴席。一位老首长,病入膏肓,弥留之际想尝尝家乡的红安苕。接到消息的乡亲不远万里,把红安苕送到老首长手中时,老人已无力进食,那散发着故土芳香的红安苕只能握在他的手心,陪伴他走进魂牵梦绕的故乡,走进烽火连天的岁月,走完波澜壮阔的人生。身居海外的红安人,乡音可改,乡衣可换,但洋汤洋酒洗不去的是红安苕的味道。他们吃不到新鲜红安苕,红安人就把新鲜苕制成干货,漂洋过海寄过去,慰藉他们对乡土的眷恋,对乡情的感怀,对乡味的相思。

红安苕是红安名吃,做工并不讲究,水煮、汽蒸、火烤,追求的是原汁原味。红安街头烤红苕的摊点越来越多,生意火爆得很。一炉烤苕出炉,满街香甜,满街人沸,有大包大包买回家作正餐食用的,也有一个两个买作零食消遣的。

外地游客来红安,看了山的奇峻,看了水的秀美,看了红安人用生命演绎的红色传奇,灵魂得以净化,境界得以升华,收获可谓丰富,再来到烤红苕的摊位前,花上三五元钱,买一两个刚出炉的热气腾腾的红安苕,随便找一个街边的台阶坐下,细嗅红安苕的芳香四溢,细品红安苕的琼浆之味,让味蕾得到享受,真是人生的一大快事。

由于种植历史悠久,规模大,产量高,品质好,红安苕被国家命名为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为红安县全域12个乡镇。红安苕一夜之间从角落走到前台,从小家碧玉变成大家闺秀。

植物专家来了,在保证红安苕独特品质的前提下,研究出了紫罗兰、板栗香、人参贡等7个新品种,提升了红安苕的品牌含金量和产品附加值。

从事市场开发的专家来了,帮助红安人用市场化、网络化销售替代提篮式、摊点式小买小卖,用机械化、规模化生产替代一家一户一沟一垄的手工种植。

一大批能人回到家乡,成立红安苕协会,组建红安苕种植经营合作社。红安苕成为红安经济新的增长点。

zX907.wuhAneWs。Cn

红安苕寄托着红土地的情感,养育了红安人,丰富了红安的历史。红安苕更寄托着这块土地的希望,激励红安人,续写红安新传奇。

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作者:武汉热线,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wuhanews.cn/a/554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