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当老牌商埠遇上新时代风口

武汉,当老牌商埠遇上新时代风口 大江大湖大武汉 这里,是除了上海之外,国内第二个敢自称 “大”的城市。 大江,大湖,大武汉。九省通衢的地利,开埠150年积累的工商文明,让这座城市承载了无数光荣与梦想。 11月1日至3日,36氪参与“美好城市对谈计划——大武汉C位见”的体验行活动,感受了这座老城在新时代迸发出的活力与发展潜力。大武汉,正在重归C位。  

一、 再见面,此处别有洞天

“美好城市对谈计划”的首站,来到了汉阳龟山附近的“汉阳铁厂”旧址。此处的张之洞与武汉博物馆正闭馆重装待发。 外墙上挂着“再见面 别有洞天”的巨幅标语,一只猫的轮廓提醒游客别忘了张之洞这位“爱猫达人”,似乎也与后世“黑猫白猫”论的改革之声遥相呼应。武汉人对这位被称作“武汉之父”的洋务运动先驱,有着特殊的感情。 武汉,当老牌商埠遇上新时代风口 张之洞与武汉博物馆重装待发 这座悬空的船形博物馆与下方的立柱式建筑,构成了一座门楼。穿越这座“历史之门”,就进入到了汉阳钢厂工业遗址保护区。规划建设中的融创武汉·1890项目,正让这个遗址保护区焕发生机。穿行其中,有如走在一条时空隧道。该项目负责人向来访的代表团介绍道,“1890年汉阳铁厂正式开工建设,这是武汉现代工业的开始。我们的项目设计,以原的红砖建筑为基础,与现代光影线条交织而成新的气象,将百年历史与现代文化艺术融通,让历史建筑获得重生。” 位于该项目东侧的棒材厂,“2021年武汉设计日”暨第六届武汉设计双年展正在厂房里进行。这个主会场,长550米,宽55米,高24米,主用途为储存钢材,当年是三峡大坝相关钢材料的唯一供货厂。若将其立起来,则是目前武汉的最高建筑。 双年展让参观者感受了武汉这座“设计之都”的底蕴。厚重的历史感与明快的现代风在厂房里水乳交融,对外地游客来说,此处是触摸武汉历史的最佳落脚点。 武汉,当老牌商埠遇上新时代风口 开在棒材厂房里的武汉设计双年展 这座城市有着深厚的工商业文明底蕴。1889年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1890年,汉阳铁厂开工建设,这是中国近代第一家大型钢铁企业,标志着中国正式打开了工业化大门。此后,汉口也由一个商业重镇一跃而成为国内屈指可数的国际贸易的自由港,“东方芝加哥”的美誉也由此而来。 其实,武汉开埠的历史还可上溯到1861年。150年前,汉口正式开埠通商。如果说1840年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那么1861年汉口开埠,则是武汉这座城市近代史的真正开端。甚至在鸦片战争前,汉水口北岸即有“二十里长街八码头”之称。清人曾有“十里帆樯依市立,万家灯火彻霄明”的诗句,“不夜港”的历史由来已久。 武汉的码头文化是独特地理位置赋予的产物。 这座城市的地理优势无需赘述。这里是中国的地理中心,“九省通衢”之地。五湖四海的人在此汇聚,从武汉出发,最多跨两省,可抵达国内任何一个省。 这里不仅是南北大动脉上的重要节点,也是长江黄金水道的中游重镇。武汉,天然就是这个交通十字架的交汇点。 历史与地理,都赋予了武汉工商文明基因的先天优势。 当这种先天优势遇上天时,便迸发出更强劲的态势了。这个天时,便是近年来国家战略层面对武汉的政策加持。 2016年9月,《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印发,确立了长江经济带“一轴、两翼、三极、多点”的发展新格局: “一轴”是以长江黄金水道为依托,发挥上海、武汉、重庆的核心作用,推动经济由沿海溯江而上梯度发展;“三极”指的是长江三角洲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而武汉,正是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核心城市。继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城市群之后,长江中游城市群正式上升到了中国经济增长第五极的高度。 2021年3月,国家十四五规划提出,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面向“十四五”,武汉锚定国家中心城市、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国际化大都市总体定位,提出要打造“五个中心”,即全国经济中心、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国家商贸物流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和区域金融中心,这个城市定位,正是国内国际双循环格局中的重点节点。 2021年7月,国家为支持中部崛起,专门出台了《关于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为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勾勒蓝图。 作为中部核心城市之一,武汉的发展驶上了快车道。  

二、聪明的车+智慧的路:新旧动能的提质路

到了武汉,不能错过汽车产业。 汽车产业是湖北着力打造的5个万亿级产业集群之一(新一代信息技术、大健康、现代化工等)。如今,这个行业如今已发生了质变,不再是一个单纯的制造业。 11月1日,36氪与媒体同行抵达岚图汽车大本营,这家成立于2018年、隶属于世界500强东风汽车集团旗下的子公司,是国内汽车央企中首个高端电动品牌。 岚图品牌负责人现场介绍了岚图的黑科技,“充电10分钟,续航400公里,真正实现了‘一杯咖啡的时间充满电’,我们为解决新能源汽车用户里程和补能焦虑提供了最优解。” 在岚图的试驾基地,四位媒体人依次试驾了岚图增程版。鲲鹏展翅的LOGO以及前脸设计十分时尚大气。车辆启动后,一块全球首发的一体式可升降三联屏自动升起,驾控、娱乐信息一览无余,仪式感十足。无论是百米加速体验,还是渣土路体验静音效果,这款新出的高端电动车品牌,让试驾者纷纷对标特斯拉。知名媒体人凯雷先生谈及试驾体验时说,“细节与安全超过特斯拉。如果说东风是湖北汽车产业的领头羊,岚图就是未来。” 武汉,当老牌商埠遇上新时代风口 试驾东风岚图FREE 在36氪最为关注的人车交互智能体验方面,岚图也带来了不一样的感觉。岚图FREE搭载全球首发的车规级5G T-BOX,让车机、手机和智能家居完美融合,人车交互更加安全、高效、快捷。岚图品牌负责人介绍,作为新能源汽车3.0时代的引领者,岚图汽车致力于打造全新的电动驾驶及全新智能网联体验,创新的商业模式,满足用户多元化的需求。 越来越聪明的车,得益于东风集团近年来在新能源和智能驾驶两大领域谋求跨越式前进。据了解,十四五期间,东风公司的研发数字化领域围绕打造研发智慧大脑、自主掌握核心能力的战略目标,在数字化底座、云化、车联网等新兴领域发力,要实现跨越式发展。 而要造聪明的车,其实关键还在修智慧的路。一辆汽车,带来的变化远超乎我们想象。 2021年5月,北京、上海、广州、武汉、长沙、无锡等6个城市被确定为智慧城市基础设施与智能网联汽车协同发展第一批试点城市。这是一场互联网生态下的新基建。 在智能网联车领域,武汉又走在了全国前列。 2020年9月,武汉首次提出“中国车谷”的概念。11月,武汉谋划建设四谷:光谷、车谷、网谷与星谷。车谷,已建成全国最大规模、最多场景、首个全5G接入的开放道路自动驾驶示范区。 这一个新的汽车产业梦,已从车谷开始,辐射整个武汉城市圈。 汽车带来的影响,除了要建智慧的路网,还需要新能源作支撑。随着“2030年碳达峰”的承诺,新能源汽车被推向舞台中央。2021年上半年,动力电池头部企业——中航锂电布局车谷,项目总投资100亿元。在氢能方面,车谷也抢先布局,目前已聚集东风公司、国家电投、康明斯、武汉理工氢电、众宇动力、雄韬氢能等数十家汽车及氢燃料电池领域领军企业,千亿氢能产业集群正在崛起。 聪明的汽车,智慧的路网,环保的新能源,将极大地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 以汽车、新能源、新材料为三大支柱产业,车谷正在构建新的产业生态圈,也将再造城市新格局,这将是复兴大武汉的强劲动力引擎。 这些都是武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缩影。36氪了解到,武汉正在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倍增计划。加快长江存储器基地、国家航天产业基地、国家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基地、国家网络安全人才与创新基地“四大国家级产业基地”和大健康产业基地建设,突破性发展网络安全、航空航天、空天信息、人工智能、数字创意、氢能等6大新兴产业。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决定国与国、区域与区域未来竞争力的“战略力量”。而在这个领域,武汉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  

三、江湖儿女的大武汉梦

无论是占有地利还是享有天时,一个城市的发展归根到底还是依赖于人和。 打造全国经济中心城市,落脚点依然是人。而武汉真正的富矿,其实是庞大的科教人才群体。 武汉从不缺人才,问题是如何留住人才。古有楚材晋用的典故,今有武汉毕业生“孔雀东南飞”的无奈。对于这座城市的复兴而言,首要目标便是如何留下每年高达30万的大学毕业生。 位于武汉光谷智能制造产业园的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是成立于2014年5月20日的一家高新技术企业,至今在汉投资已达585亿。已成为光谷打造“光-芯-屏-端-网”万亿级产业集群发展的支柱企业,发明专利申请总量连续6年蝉联湖北省企业榜第一。其t3、t4项目的建设极大提高了我国在中小尺寸显示器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国产化水平。t3项目是全球最大的LTPS单体工厂,适合生产高分辨率、低功耗、超窄边框、超薄及异形屏幕等高端显示产品;t4项目是国内首条主攻柔性折叠屏的六代线,也是华星光电迈向柔性折叠时代的标志性项目。 在走访这家企业过程中,TCL华星副总裁李治福告诉36氪,“TCL华星总员工达3.9 万人,硕士以上占职员 20.4%,研发人员 27.9%,有超200+海外人才。”截至今年10月,武汉华星员工也已达17766人,其中核心技术和管理人才3886人,占比21.9%,其中博士79人。李治福指着与公司隔马路相望的几栋住宅楼介绍,公司特意修建了生活区,未来这里将加强医疗、商业等配套设施建设,为员工工作提供更便利舒适的条件。 武汉,当老牌商埠遇上新时代风口 李治福(左一)讲解华星生产的各类屏幕 在人才梯队建设方面,武汉华星秉承“最优秀+最具培养潜质”的人才定位,构建了以海内外技术专家,行业核心骨干以及985/211优秀毕业生组成的三级人才梯队。而作为最具培养潜质的人才梯队,武汉庞大的高校毕业生群体是华星光电这类企业的首选目标。 这也得益于武汉于2017年2月启动的“百万大学生留汉创业就业工程”。这项计划当时目标是力争5年吸引100万大学生留汉,并在全国范围率先提出大学生无门槛落户。 武汉拥有丰富的科教资源,拥有包括7所211在内的84所高校,在校学生逾120万,是全球大学生数量最多的城市之一,高校数量在九个国家中心城市中仅次于北京与广州。但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无法留下自己培养的人材。湖北省社科院副院长、长江中游城市群研究中心主任秦尊文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说,“2013年、2014年之前,基本上是净流出状态。主要还是产业吸纳能力有限,这跟武汉民营经济不太活跃有关系,待遇很低。博士能留下的可能就几个点,研究生也很少,本科生留下的不超30%。” 这个局面随着“百万大学生留汉创业就业工程”的展开,以及民营经济的蓬勃发展而得到了改观。2021年武汉预计有32.7万毕业生,据智联招聘调查显示,超6成毕业生期望留汉,人才向新一线城市回流的现象加剧。 人才大战,不仅是高等教育之争、抢人政策之争,更是一场产业结构和资源配置之战。 如前述武汉重点发展的智能物联网汽车等高新产业,既代表着未来经济发展的方向,同时也属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产业,都需要大量的高精尖人材。尖端技术企业的发展,也将带动下游产业链的振兴,形成健康的经济结构,这对吸纳更多劳动力大有裨益。 2020年,苏州GDP冲上2万亿元规模,成为全国继上海、北京、深圳、广州、重庆之后,第6个过2万亿元的城市。而成都、杭州、武汉、南京紧随其后,经济规模依次相差均在千亿元左右,竞争态势胶着。武汉一直将首个超越的目标锁定为成都。 对于武汉而言,如何将庞大的科教人材群体留在武汉,将科技成果转化留在武汉,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培育招引更多龙头企业,将是实现弯道超车的关键。 这个九省通衢之地,在地理上沟通着华中,进而辐射全国,不仅是货运物流的商贸中心,如今也成为顶尖人才的集聚地。 大江大湖,塑造了大武汉的独特气质。新时代的江湖儿女,肩上扛着的,已不是当年那个码头,而是一个世界一流的创新策源地,国家经济增长新的动力源

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作者:武汉热线,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wuhanews.cn/a/546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