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商在汉口,留下三百多年古桥

晋商在汉口,留下三百多年古桥

长江救援队在赶赴山西途中

近日,山西遭遇多年罕见洪灾,牵动全国关注。常年经受汛情考验的武汉人,也希望用自己的抗洪救灾经验为山西同胞出一把力。10月11日,据本地媒体报道,武汉长江救援志愿队已经驾车出发,携带两艘冲锋舟以及救援装备驰援山西。这是继今年7月赴河南救灾之后,这支武汉救援队伍第二次执行跨省援助任务。

山西和武汉,虽然地理距离较远,文化风俗有一定差异,但在近代曾因商业结下过一段情谊。时至今日,武汉市最古老的建筑中,还有一座是山西人所留。

因茶结缘

之前,我们在《历史上,武汉人么样喝茶?》一文中提到过,晚清时期,武汉本土喜好徽州茶叶。与此同时,以汉口为物流节点,山西商人经营着一条从羊楼洞到蒙古、俄罗斯的万里茶道。

清嘉庆年间,祁县晋商渠家“长裕川”在羊楼洞开始制作青砖茶、红茶,年产茶砖4000担。“长裕川”茶庄遗址仅是晋商当时在羊楼洞制茶时的一个缩影。从羊楼洞祁县渠家“长裕川”茶庄可以看出,到南方办茶的晋商一直在不断寻找适合自己经营的茶源地,以备瞬息万变的市场之需。

“鄂东南茶区”一带自然环境好,茶叶质量上乘,与之前的产茶地武夷山相比,茶路运输距离明显缩短,成本较低,利润率相对高。

据史料记载,在清乾隆、嘉庆、道光年间,太谷祁县商人合伙经营的旅蒙商号“大盛魁”,祁县渠家、何家、乔家,榆次常家、平遥朱家等陆续到两湖一带种茶、制茶、贩茶。到19世纪60年代时,晋商在湖北茶区已有相当基础。

晋商在汉口,留下三百多年古桥

早期来湖北的晋商“大盛魁”

“鄂东南茶区”适于种茶的自然生态环境,加之良好的交通地理位置,安定的社会环境和当地诚实守信、可以信赖合作的乡绅阶层,吸引了山西茶商。当时,晋商把自己长期经营茶叶生意中较系统掌握的茶叶种植、加工知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当地农民。

zX907。wUhanEWs.cn

在晋商指导下,“鄂东南茶区”采用压制技术,产品从原本的“帽盒茶”进化到了青砖茶。同时,压制技术也从原始的脚踩,发展到使用木制平压机、铁压机,之后还引进了蒸汽机、水压机、烘干机,不断提高了产品质量,逐步实现由小型的手工业作坊发展到规模较大的机器工场。

茶产业的兴盛,使蒲圻、崇阳、咸宁山区百姓皆以茶为业,务茶的园户大大多于种稻的田户,深刻影响了当地经济与社会发展。随着拥有雄厚资金的晋商在羊楼洞大显身手,这个鄂南小镇迅速崛起,随之成为中国砖茶的发源地之一。

也就是在这个时期,俄罗斯商人以汉口为中心,开始深入产茶区羊楼洞。从羊楼洞到汉口,晋商与俄商围绕茶叶加工、运输、销售进行了一系列激烈竞争。

会馆留影

要说武汉人最熟悉的山西人是谁,那毫无疑问,当推关羽关二哥。我们之前在《关公磨刀,诸多遗迹留武汉》一文中提及的“山陕会馆”,内设的关帝庙既是供奉关二哥的殿堂,又是重要的商业中心。

晚清汉口,除了茶业之外,晋商经营项目众多,包括烟叶、布匹、药材、丝绸、瓷器、竹木和桐油等。汉口既是晋商转运茶叶的中心,也是在华中地区的金融中心。

据《汉口山陕会馆志》记载,19世纪末,山陕商帮在汉口已汇集了上千家商号。在汉口18家票号中,有17家是山西财东开设的,其中“平遥帮”8家,“祁县帮”6家,“太谷帮”3家。

作为晋商在南方的经营中心,早在清顺治初年,山陕商人就在汉口建起关帝庙。1683年,又在原关帝庙的基础上兴建“山陕会馆”,占地面积26310平方米,耗银30万两,规模宏大,气势壮阔,规模为当时汉口各地会馆之最。

晋商在汉口,留下三百多年古桥

汉口山陕会馆一角

1852年,山陕会馆被焚毁。1870年至1895年,山陕商人再次集资重建,历时25年,耗银27万两。在几次修建中,主要捐资行业有23帮,红茶帮、盒茶帮和卷茶帮位居前列。

zX907。wUhanEWs.cn

可惜的是,1937年,这座会馆在日军的空袭中被彻底摧毁,其遗址位于今汉正街多福路与中山大道交汇处一带,如今已被后来修建的工厂、企业、商业楼及居民区所覆盖。

眼下,历史上恢弘气派的山陕会馆,只留下了老照片和一块“旅汉山陕会馆界碑”供后人追忆。

古桥新生

zX907。wUhanEWs.cn

在汉口,用石头修建的桥,被称为“硚”,这也是“硚口”这个词的由来。如今,在汉正街某综合体前,一座老式石桥格外引人注目,这就是当年武汉文保爱好者多方呼吁后保留下来的“保寿硚”。

晋商在汉口,留下三百多年古桥

保寿硚

南北走向的保寿硚,位于山陕西会馆遗址南端,南临长堤街,北靠中山大道,东临延寿巷,西临多福路。桥面总长12.2米、宽3.16米、高1.2米,主桥体由8块麻石的大梁构成。

据《硚口区志》记载:保寿硚又名玉麟桥,始建于1662年,1834年由山陕水烟号商人集资重修。

《山陕会馆志》记载,保寿硚正对山陕会馆的后门,其附近是属于会馆的房屋、田地、湖塘,修桥是为了方便人们过玉带河、黄孝河,到后湖府河去。

历史地图显示,当时长堤街外围是低洼水滩地,为了到后湖,人们逐渐在玉带河上筑堤、筑桥,形成河网地带。一两公里长的玉带河上,有33座桥,其中有保寿硚、万寿硚、延寿硚等。

1988年12月10日,武汉市政府就确认保寿硚为市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底,当地有一家综合体动工,由于保寿硚低于地平面,地质情况复杂,桥体损毁严重,修复难度很大。2016年,为了最大程度还原保寿硚原貌,经省市文物、地质、桥梁、建筑等多方专家多次现场勘测论证,开发商决定先将保寿硚平移出去,原址打造下沉式广场,建成后再将保寿硚迁回原址。

zX907。wUhanEWs.cn

2019年8月25日,经过多年的修补重建,保寿硚基本以旧时风貌出现在市民面前。

zX907。wUhanEWs.cn

据专家称,现在武汉三镇城区内,建于1840年以前的古建筑只有“四塔二桥一牌坊”7处,即洪山公园的无影塔、洪山宝塔,黄鹤楼的胜像宝塔,汉阳公园的石榴花塔,武昌的白洋桥,汉口的保寿硚,汉阳的共勉街牌坊。

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作者:武汉热线,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wuhanews.cn/a/536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