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当志愿者 这是我听过最好的答案

不论什么时候,走进武汉市汉阳区四新街道澜菲溪岸社区老关新城小区,都会看到一群身穿红马甲、穿梭在各个小区楼栋的志愿者,他们或是退休的社区居民、或是辖区的党员,或是年轻的在校生......他们都关心社区、乐于助邻,将学雷锋变成日常生活一部分,也调动着更多人的积极性、主动性,营造行善立德的社区氛围,让公益行动、志愿服务真正成为一种时尚。 究竟是什么促使他们能持之以恒的坚持做志愿服务?慢慢走进他们,答案逐渐揭晓…… 熊老师,是金地小区的一名党员,昨天是他第一次在老关新城小区参加志愿服务活动。他利用自己的专长,为小区居民开展了一次手机摄影技术的培训。看着大家苛求知识的眼神、认真做笔记的场景,熊老师越讲越兴奋,并逐一指导大家进行实战演练。整个课堂幽默有趣,大家积极互动,直到下课还意犹未尽,纷纷要求老师再上一堂课,熊老师满口答应,下次带大家上一节户外实践课。 事后居民们才知道,熊老师唯一的女儿身在美国,而他的老伴正在医院做理疗,全靠熊老师一人照顾。这次熊老师是将老伴托付给了护工照看,才能及时赶回小区开展培训。在回医院的路上,熊老师对护送自己的网格员林琼表达了感谢,同时也吐露了自己当志愿者的心声。他说,每次跟大家一起上课互动,自己都非常放松、很开心。“我很享受做志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温暖了他人,也温暖了自己;治愈了他人,也修复了自己,以后我一定还要经常参加这样的活动。” 像熊老师这样的志愿者非常多,他们认为志愿服务不仅是“助人”,更是“自助”,不仅是“乐人”,更是“乐己”,同时也是对自己的一种提升!尤其是当人沉浸在自我狭窄的空间里走不出去的时候,往往会抑郁悲观,但是当你把心打开,开始帮助别人、走近人群的时候,你也会被感染,你会发现不一样的自己。 汪师傅家里以前是开麻将馆的,自从加入志愿者团队,她说明显的感觉自己打牌的次数少了,每天和队员们一起服务、学习,建立了新的朋友圈,看见了自身的价值,提高了素质,陶冶了情操。 佳佳是一位年轻的志愿者,之前她看到志愿者前辈经常穿着红马甲穿梭在小区,感动于他们不服老的精神,主动申请加入其中。此后,她就充分发挥自己盘发化妆的特长,入户帮辖区的老人理发。理完发的老人开心不已,非要和志愿者们合影。看到了自己能给老人带来这么大的快乐,佳佳的内心也非常自豪满足。 像佳佳这样的年轻志愿者还有远丽红、朱得艳、陈顺芳、林凤娇等,她们不仅热心于志愿服务,而且还积极参加培训、不断提升自己的技能,如手机摄影培训、化妆盘头发培训、五类人员入户服务培训、志愿服务交流等。 志愿服务,被誉为“温暖人间的最美风景”。说它最美,是因为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也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体现。截止目前,社区已发展志愿者骨干80余人。他们每天都给空巢老人、高龄老人、独居老人、残疾人、失独老人等五类人员上门入户量血压测体温、检查水电气是否正常使用。此外,还不定期开展各种各样的志愿服务活动。 每周五自发组织的清洁家园活动; 联合东风公司开展车辆清洗活动; 联合万达集团开展了连续三天为居民提供磨刀、修伞、饰品清洗、儿童轮滑学习等便民服务; 平安汉阳、“一感一度一率一评价”、垃圾分类、人大换届选举等宣传工作; 现场处理各种矛盾纠纷、接待居民的各种需求…… 尽管这些志愿服务活动很繁杂,但队员们从不叫苦喊累,相反体会到了自己被需要的感觉。从心理学角度看,人的最高心理需要就是“自我实现”,是指一个人向上发展和充分运用自身才能、品质、能力的需要,这种需要远远高于吃喝玩乐,对老一辈人来说尤为重要。有些年纪大的志愿者,他们或许曾经是单位骨干、领导干部,退休后有些不适应清闲生活、价值感缺失,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继续发挥余热,为社会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不仅实现了自我价值,还把温暖传递给越来越多的人。 心中有爱,眼中有光。无私奉献激荡着社会正气,凡人善举足以汇聚爱心暖流,关键时刻拉上一把,危难关头施以援手,就能让志愿服务蔚然成风,文明实践遍地开花。

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作者:武汉热线,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wuhanews.cn/a/536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