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白沙洲,放排人看江水流

当年白沙洲,放排人看江水流

9月16日,据本地媒体报道,白沙洲大道快速化改造工程正式开工。该项目建成后,白沙洲大道将实现全程高架贯通,武汉南大门交通将更加顺畅。

如今的白沙洲,高楼林立,高架纵横,完全是现代化都市的景象。难以想象,仅仅在不到百年之前,这里还是个江湖豪侠之气纵横,充满传说感的地界。

历史上的竹木大市场

“汉阳有个鹦鹉洲,日晒黄金夜不收。武昌有个白沙洲,停泊木排往下游”。

长江中上游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竹木产地,明清时期,湖广地区逐渐形成以武汉为中心的竹木市场。湖南盛产的湘杉、楠竹,经湘、资、沅、澧四水,过洞庭湖,顺长江而下抵达武汉,由此形成一条湖南排工的放排来汉之路。

之前,我们在《武汉为啥有“绍兴片”?》一文中提到,清末民初,有不少湖南移民来到了武汉。这些人主要从事的工作就是俗称“放排”竹木物流商贸,白沙洲、鹦鹉洲是其最重要的聚集点。

白沙洲和汉口有个共性:“五百年前一沙洲,五百年后楼上楼”。民间有俗语,“金沙洲,白沙洲,鲇鱼套里金银窝,竹木行帮排成阵,巡司河上客船多。”

zX907.wuHanEWs。cN

白沙洲和金沙洲都是古时武昌南郊中淤积的沙洲,两洲间水深港阔,逐渐形成了港口和商市。据《江夏县志》、《武昌要览》记载,金沙洲在城外额公桥西南,头枕江口,与白沙洲相对,明清两代都是商贾客船云集之地。

当年白沙洲,放排人看江水流

1794年武昌地图上的白沙洲和金沙洲

清嘉庆之后,金沙洲逐渐与武昌城相连,白沙洲则成了竹木贸易市场,成为“南帮”(放排为生的江西人、湖南人)的聚居地。湖南安化、益阳等地的商人,开始将木排顺流放至白沙洲和鹦鹉洲,逐渐形成著名的“五湖十八帮”。

经营规模扩大后,部分湖南排工留守洲上,从事起排、装卸。时间长了,留守人员倍增,开始在白沙洲上填墩盖房。再往后,大户人家建起了祠堂(陶家祠堂、唐氏祠堂等),商人们以籍贯为依托建起会馆(祁阳会馆,益阳会馆等),白沙洲从一个临时停泊点变成了永久性的市镇。

白沙洲的“领土”争议

20世纪以前,白沙洲上最早的的常住居民,为“梁、凃、陈、阮”,祖籍均来自江西。到了20世纪初,他们居住已久,早已成了本地人的代表。

zX907.wuHanEWs。cN

当时的白沙洲,核心区域并非在今天的白沙洲大道、白沙洲大桥,而是从巡司河入江口的鲢鱼套开始朔江向南,东沿着解缆街、八铺街、万佛林、沙套子(今电力设备厂区、生活区以西)、打靶山、老堤、再往上到八坦路这一片至江边。这一带里,有“四大姓”遗留下的地名痕迹,如“梁家巷、凃家巷、陈家巷、阮家巷”等。

当年白沙洲,放排人看江水流

今日的湖南放排人,工作方式与历史上差异不大

据白沙洲当地老人的说法,清末民初,湖南客商来白沙洲经营木材,先是租居白沙洲。时间久了,白沙洲本地名门大户聚集,上门交涉租凭事宜。不曾想,此时湖南商旅在白沙洲已经根深蒂固,根本就不承认有“租居白沙洲”一事,于是打起官司。

这场官司里,武昌政府的判决基于传统礼法思想,足以让现代人感到匪夷所思:从梁家巷地域最南端到白沙洲头,被划为“上白沙洲”,归属湖南客商;其余地段被称为“下白沙洲”,归属当地居民。最后,居然还正儿八经地立了个界碑为证,相当于把白沙洲的一半,正式变为了湖南的飞地。

判决下来,代表本土居民前往交涉的沈家族长很快抑郁而终,临终前要求出殡时不准走“上白沙洲”,称“无颜面对父老乡亲”。

一些要替沈老先生挽回面子的本地后生,将界牌挖出,逆江向上迁移约二百米,在益阳会馆旁边立起。这块界碑很重,需要八个壮汉才能勉强抬动。

次日清晨,界牌“神奇地”回到了原处。

当天,本土后生再次往上迁移。一夜功夫,界牌又回到原处,如此往返数次。

为了终结这场争议,白沙洲本土居民请来了一位会“画符”的高人,再次将界牌迁到会馆旁边后,在界牌上画了一道符。第二天,界牌没有被搬回原处。

又过了数日,从上白沙洲过来了一个人,将八个人才能抬动的界牌背起,背到界牌的原处栽下后,神情坦然地回到上白沙洲。

此后,再也没有人移动过界碑,直到1965年被推倒。

卢家老宅的传奇

在白沙洲的诸多老建筑中,湖南商人卢明发兴建的“卢家老宅”首屈一指,历史上被称为白沙洲的“洲府”。

1892年,卢明发拿出四千多两银子在乌家巷兴建卢家老宅,面积1500平方米,取名“毅安堂”。

1904年,卢家把遭受洪灾后的“毅安堂”翻修一遍,同时在其左侧建了一模一样的新屋“景安堂”。

这两栋新屋,一时间成为白沙洲首屈一指的名胜。

当年,白沙洲上的竹木富商们财大气粗,附庸风雅,其住宅不论设计手法还是施工用料,不亚于武昌城内的官宦名流之家,在建筑风格上也如出一辙:粉墙黛瓦,三合院的江夏民居形式,是当时的建筑时尚。

当年白沙洲,放排人看江水流

原卢家老宅

zX907.wuHanEWs。cN

1905年,卢明发将旅鄂湖南人学堂引到自家办班,家中适龄儿童,包括未出阁的女孩都要读书。自此,卢家老宅因学子众多被称为“百子堂”,出了不下百名学生,其中不乏可造之材。

因为卢家的名望,乡亲们把“毅安堂”和“景安堂”当作“洲府”,常来聚会议事,起到了公共祠堂的作用。

建国后,卢家老宅成了白沙洲地区的戏园,每有堂会戏,引来不少乡邻看热闹,是当地重要的群众宣传阵地。这以后,卢家花厅办过粮店,大厅堂办过扫盲学校、公社食堂、手工绣花厂和卫生所。

上世纪60年代,卢家老宅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古玩字画、史籍典藏、家具器皿等皆不知去向。

zX907.wuHanEWs。cN

1980年,政府归还了老宅,占用了四间房的白沙洲街卫生所保留下来,剩下的供卢家人居住。

zX907.wuHanEWs。cN

2006年,卢家老宅被抢救性搬迁至湖北明清古建筑博物馆复建,实施永久性保护。

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作者:武汉热线,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wuhanews.cn/a/527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