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了蔡甸,为啥吃不到绿豆包子?

出了蔡甸,为啥吃不到绿豆包子?

最近几天,蔡甸区文旅局正在用力推介今年的“金秋文化旅游节”。九真山、后官湖、动物王国、中秋赏月之类项目,都是题中应有之义,不用多说。旅游不可无美食,这次推介中,蔡甸区最具特色的传统美食“绿豆包子”,未着一字,有点奇怪。

比这个更奇怪的是,上网一搜,全武汉仅有的一批做“绿豆包子”的店,基本上都挤在蔡甸大集镇一隅。武汉市其他城区内,可能听都没有听说过,更没有绿豆包子的速冻外卖之类服务。

出了蔡甸,为啥吃不到绿豆包子?

武汉做绿豆包子的店,大都集中在蔡甸大集镇

zX907。wuHANewS.CN

这个号的老读者或许记得,笔者曾在《年俗那么多,为何大作家记住了腊味?》一文中提到,冰箱里放着意大利的香肠、西班牙的火腿。以今日物流之便利、商业之繁盛,欧洲的特色美食尚且唾手可得,同一座城市的特色美食居然吃不到,从宣传推广到商业扶持,似乎均有可商榷之处。

三十年前已知晓

之前,我们在《“非遗”中的这位超级英雄,你认识吗?》一文提及1983年由武汉市群众艺术馆搜集整理出版的《武汉市民间传说故事集》(上下册)。笔者就是在这部书中,第一次听说了“蔡甸绿豆包子”的传说。

出了蔡甸,为啥吃不到绿豆包子?

zX907。wuHANewS.CN

虽然已经过了30多年,但笔者依然清晰记得,文中所提及的绿豆包子,其特色是“捏不扁”:有好事者用力将一个包子捏成一坨,没过多久包子又自行恢复了原状,足见其发面之筋道。

近年来,有不少小伙伴去蔡甸大集镇种草了绿豆包子,评价颇高。

与传说中那种“捏不扁”的说法不同,现实中的绿豆包子面皮制作工艺无甚特异,基本上和我们日常吃的各种包子差不多。但是,馅料组合清奇非常。

出了蔡甸,为啥吃不到绿豆包子?

zX907。wuHANewS.CN

主料是绿豆,煮熟后碾成绿豆泥。次料是新鲜生姜,削皮剁成姜末。然后在绿豆泥和生姜末中加入熟菜油、盐、胡椒,一起搅拌均匀即可。

这种组合,和武汉这边常见的包子馅料风格,区别十分明显。笔者揣度,这可能是绿豆包子发明的时代——或为明朝——常见的口味,在数百年的传承中没有受外界饮食口味变化的影响,以原生态的形式保存了下来。

除此以外,绿豆包子的另一个处理手法更为少见:蒸熟之后先放凉,然后下油锅炸透,才是最终成品。

对于绿豆包子的口味,吃过的小伙伴评价:豆馅水分适中,稠而不干,稀而不湿,松软沙绵,一口咬下去清香的绿豆伴着淡淡的咸味,吮嚼几下还能感受到一丝丝生姜的辛辣,感觉非常特别。

出了蔡甸,为啥吃不到绿豆包子?

虽然在中心城区买不到,但蔡甸当地人还是有不少去大集专门买包子的,一买几十个,用塑料袋提走。历史上,绿豆包子的包装更讲究一些,要用荷叶。夏秋用新鲜荷叶,冬春用蒸过的干荷叶,让荷叶的清香与包子的香气融为一体。

传说背后的历史

“鱼米江南一店家,绿豆包子穿金甲;清香酥软称上品,定有美名传天下。”

这首打油诗,据说与绿豆包子的油炸工序诞生有关。

《武汉市民间传说故事集》中提到的“绿豆包子”,明显就是蒸包子,并无油炸工序。这也与当地的传说相符:明末清初,绿豆包子刚被发明出来的时候,就是上笼蒸,不需要油炸。

传说,曾经有一对夫妇在大集场开店卖包子。某年农历四月的一天晚上,两位路过的朝廷差官进店食宿。店里唯一的食物只有包子。夫妇俩端出来两大盘包子,差官一看包子都凉了,要求换热的。夫妇俩很为难,因为这冷包子蒸不好蒸,煮不能煮,做新包子少说得两个时辰。最后想出一个办法:用油炸。客人吃了后连声称好,并留下上面那首诗致谢。

出了蔡甸,为啥吃不到绿豆包子?

zX907。wuHANewS.CN

从这两位差官穷讲究的做派,以及打油诗的文化水平来看,这个故事的可信度相当高。其中,“油炸加热”这种在古代看来比较奢靡的思路,有可能是两位差官(或来自北方)提供的。北方人吃饺子,吃剩下的,第二天用油煎,是很常见的做法。

关于绿豆包子的另一个传说,因为涉及到乾隆皇帝这位“民间小吃推广专业户”,可信度就不怎么高了。但是,因为其中提到了绿豆包子的另一个名称“豆盘包子”,在语言学考证上,多少还有点价值。

相传,乾隆某日微服私访,来到蔡甸大集场(官方记录上,乾隆未曾到过湖北),逛到快散集时肚子饿了,走进“张记包子馆”。张老板一见来了生意,连忙炸包子,装在盘中,送到乾隆面前。

乾隆询问包子名称,老板答道“豆盘包子”。由于觉得不错,临走时,乾隆手书“大集场豆盘包子”赠给店家。

“豆盘”这个词,在古汉语中是一种容器。但是这种容器的使用时间比较久远,跟蔡甸的绿豆包子之间很难产生联系。“豆盘”一名从何而来,仍待考证。

出了蔡甸,为啥吃不到绿豆包子?

zX907。wuHANewS.CN

秦汉时期的陶制“豆盘”

值得一提的是,绿豆包子的官方名称就是“大集豆盘包子”,目前已被纳入武汉市非遗名录。武汉市中心城区里,如吉庆街、户部巷等小吃名街众多,想来也该有豆盘包子的一席之地。

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作者:武汉热线,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wuhanews.cn/a/525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