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城市圈加速推进,将打造成长江中游活力和实力的城市集群

前两天,武汉城市圈办公室挂牌成立,并召开了第一次全体会议,这是一件大好事,标志着武汉城市圈的发展进入了高效协同推进的新阶段。 我常常说,在今后的城市竞争当中,仅靠一个城市单打独斗已经很难了,这样的时代差不多已经翻篇。一个大城市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和周边的城市联合起来,组成城市圈、都市圈或者城市群。城市圈、都市全能一般是单核的,以一个大城市为核心,带动周边城市一起发展,比如武汉城市圈、南京都市圈就是如此。城市群是多核的,至少是双核的,比如珠三角城市群就是以广州和深圳为中心,长三角城市群就是以上海、南京、杭州为中心。 一个城市,再怎么发展,资源毕竟有限,不可能无限地扩张。因此,要整合区域资源,形成梯级配置,分工协作,取长补短,实现区域合力最大化,只能交给城市圈和城市群去完成。 我国目前有三大成熟的城市群,除了我刚刚提到的珠三角和长三角之外,还有京津冀城市群。这三大城市群,正好位于我国沿海的三个大节点上,战略位置相当重要。以重庆和成都为核心的成渝双城经济圈也在加速推进,这是西部大开发的最大引擎,这几年来,国家对成渝经济圈的扶持力度非常大。 此外,南京、杭州、武汉、合肥、福州、长沙、厦门、郑州、西安甚至南昌、贵阳、昆明、兰州、太原、南宁等等城市,都在搞自己的都市圈或城市圈。在这些城市圈里面,我最看好的还是南京都市圈和武汉城市圈。 南京都市圈位于长江中下游沿江城市地带核心地区,地跨苏皖两省,包括江苏南京、镇江、扬州、淮安和安徽芜湖、马鞍山、滁州、宣城等8个城市,是我国第一个跨省共建的跨省都市圈。 武汉城市圈包括武汉、鄂州、黄冈、咸宁、黄石、孝感、仙桃、潜江、天门等大大小小9个城市,全部位于湖北东部。也就是说,荆州、随州以东的广大鄂东地区,都属于武汉城市圈的范围。 武汉城市圈国土面积达58051.9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的31.2%。2020年末的常住人口总量为3186.62万,占湖北省总人口的55.18%,为武汉城市圈的发展提供了较为充足的劳动力。2020年GDP总量为25756.17亿元,占湖北省GDP总量的59.29%。GDP在省内占比略高于人口占比,远高于面积占比,也就是说,武汉城市圈的人均GDP高于省内平均水平,经济质量高于省内平均水平。 武汉城市圈作为中部地区最大的城市圈,在很多方面还是很有优势的。 首先,作为城市圈的核心,武汉自身实力非常强大,不仅是中部地区的龙头老大,在国内主要城市中也可以稳居前列。 在高等教育方面,武汉有高校89所,本科46所,211高校7所,其中985高校2所,在校大学生超过120万。众多的高校毕业生,为武汉城市圈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人才。 据报道,来自武大、华科、华师、武汉理工、中南财大、中国地大、华中农大的2020年就业质量报告显示,武汉是这7所211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首选地。据了解,2020年,武汉总共新留下了30.2万名大学毕业生。 据了解,武汉高校毕业生在湖北省就业的比例由2016年的52.13%上升到了2021年的76.02%,而留在武汉的高校毕业生比例也由2016年的42.18%上升到65.12%。很多网友说,武汉高校非常多,质量也不错,但留不住人才,其实这都是老黄历。据公开资料显示,2021年,武汉市继续深化“学子留汉”工程,至少又留下了30万名大学毕业生。 这一点,从武汉市的人口质量方面也可以得到印证。根据七普的数据,武汉2020年大学以上学历人口多达418万,占总人口的33.87%,和上海齐平,仅次于北京和南京。 在科研方面,武汉的优势也比较明显。除了各大高校和科研院所,包括东风集团、中国信科、中建三局、中铁大桥局、中交二航局、铁四院、武船集团、高德红外在内的在汉企业的研发能力也不可小觑。2020年,武汉拥有两院院士70名,科技研究机构10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8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9个,有效发明专利4.61万件,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41件,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倍,处于全国十大创新城市的前列。 医疗方面,武汉有三四十家三级甲等医院,其中同济医院位居全国前十,协和医院位居全国前二十,进入全国百强榜的医院一共有5家,在各省会城市中仅次于广州,超过南京。据报道,今年将新增10家三甲医院,其中有4家为平战结合医院。此外,武汉还拥国家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医学中心,这是除北京之外的第一个国家级医学中心。 在交通方面,武汉更是强悍,可谓是中西部地区立体交通实力最强的一个。武汉到全国大多数主要城市的距离不超过1000公里,是全国的经济地理中心,到全国主要城市的平均距离最短。因此,武汉的交通通达度是一级水平,2019年货物周转量高达3897.18亿吨公里,高于山西、吉林、黑龙江、海南、重庆、四川、湖南、北京、天津等省市。同为交通枢纽的南京也只有货物周转量3398.38亿吨公里,只相当于武汉的87.2%。2020年,武汉货物周转量为4050.54亿吨公里,增长3.9%。 铁路方面,武汉拥有京广线、汉丹线、沪汉蓉铁路、武麻线等普通铁路,已开通京广高铁、武九高铁和汉十高铁(均为福银高铁的一部分),正在筹划建设沿江高铁。此外,汉孝城际、武冈城际、武黄城际、武咸城际、武仙城际均已通车。其中,武黄城际为武九客专的一部分,武黄城际将与黄黄高铁一起,对接安九高铁和宁安高铁,通过沪宁高铁直通上海。也就是说,黄黄高铁和安九高铁通车后,武汉的高铁可以直达上海和南京,并通过合福高铁、杭黄高铁到达杭州。当然,沿江高铁通车后,经合肥、南京到上海,速度更快。 武汉目前有汉口站、武汉站、武昌站3个特等火车站,未来还将建设武汉西站和天河机场站2个特等火车站。加上已经建成的武汉东站,武汉将拥有6个大型火车站,其中至少5个是特等站,这在全国范围之内都是极为罕见的。 高速公路方面,接入武汉绕城高速的高速公路已经达到了17条,武大高速和武阳高速均未接入,武松高速、武天高速也在建设当中。武汉绕城高速全长188公里,在全国可以排进前五,是长沙、成都、南昌、合肥等省会城市绕城高速的两倍。此外,长达360公里的武汉城市圈大通道也在建设当中。武汉城市圈大通道相当于武汉的六环线和第二绕城高速,建成之后,将成为全国最长的六环线,差不多是北京六环线的两倍。此外,长达560公里的武汉城市圈高速环线去年就已经全线通车,这条串起黄石、黄冈、咸宁、嘉鱼、洪湖等20多个城市的线路,相当于是武汉的七环线,将有效促进武汉城市圈之间的交流。 在水运方面,武汉港是中西部地区第一大港,2020年的集装箱吞吐量高达193.3万标箱,远高比重庆港的115万标箱和芜湖港的110万标箱。湖北省非常重视航道建设,目前,6米深水航道已经从安庆直达武汉,满载达1100多个集装箱的万吨级的江海船可以直接从武汉阳逻港达到上海洋山港,运能得以成倍提升。 8月1日,阳逻港铁水联运二期工程投入使用,这是长江12个重点铁水联运港口中首个实现铁水联运的港口。有了万吨级高标准航道和直达码头的铁路,武汉的航运地位将显著提升,运费将明显降低,物流优势将得到进一步的释放。据了解,湖北港口集团已经挂牌成立,以阳逻港为核心的武汉航运中心正在加速建设,武汉港距离亿吨大港、千万标箱的目标越来越近。 在空运方面,武汉也是很不错的,无论是客运量还是货运量,在中部地区均位居前列。前几天,我看到一个报道,武汉天河机场的航班数量与旅客进出港数量正在逐步恢复,七月、八月的货邮吞吐量已经超过了2019年同期的水平。 武汉天河机场第三跑道也在建设当中。这条跑到建成之后,天河机场的航班起降能力将得到较大的提升。天河机场T3航站楼总面积接近50万平方米,可满足年旅客吞吐量35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44万吨、飞机起降40.4万架的需求。与此同时,T2航站楼也在改造当中。据说,武汉天河机场还规划了第四跑道和T4航站楼。围绕武汉天河机场打造的航空新城也在紧锣密鼓地推进当中。 在天河机场东边几十公里的鄂州燕矶镇,由湖北省和顺丰集团共同出资打造的花湖机场正在建设当中。鄂州花湖机场是亚洲地区第一个专业货运机场,为4E级机场,拥有2条长达3600米的跑道,2030年的设计货邮吞吐量为330万吨,远高于成都天府机场和北京大兴机场的70万吨。2050年的远景目标更是高达750万吨,这是非常惊人的。 花湖机场投运后,将与武汉天河机场形成客货双雄,超过3500万每年的客运能力,超过330万吨每年的货邮能力,可大大提升武汉城市圈的航空地位。 城市轨道交通方面,武汉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到目前为止,武汉已经开通1号线、2号线、3号线、4号线、6号线、7号线、8号线、11号线、21号线等9条线路,通车里程约360公里。今年年底,武汉还将开通5号线、6号线延长线和16号线等3条线路,通车里程将达到435公里。值得一提的是,武汉地铁11号线已经通到鄂州葛店南站,是武汉第一条开出市外的轨道交通线路。此外,七号线北延线、12号线、11号线二期工程、21号线二期工程等线路也在建设当中。 因国家审批收紧,各大城市的地铁规划均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但市域铁路不在限制范围之内。所谓市域铁路,就是加强版的地铁或者是简化版的城际铁路。据我所知,武汉有可能开通到鄂州、黄冈、黄石、仙桃、汉川、孝红安、团风、嘉鱼等市县的市域铁路。这些市域铁路将与武汉市内轨道交通无缝换乘,可大大提升城市圈内的通勤效率。 在城市化进程中,武汉也走在了中西部地区的最前列。武汉在90年代就已经实现全市区化,其中主城7个区,远城6个区,是全国第二个实现全区化的城市,比上海、广州、北京、南京要早得多。当前,东湖高新区、武汉经开区、东西湖区均已纳入主城区序列。武汉城镇化率超过80%,城区人口超过1000万,属于不折不扣的超大城市。 武汉的企业也非常不错,前二十强企业中,在汉央企9家,接近半壁江山。2019年,武汉规模以上工业总营收14178.4亿元,位居中西部地区第二位,仅次于直辖市重庆(重庆应该按照一个省来看待)。 今年4月份,湖北省出台了“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的区域发展布局,明确武汉“一主引领”的地位,加快建设武汉国家中心城市及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等措施,依托武汉和武汉城市圈要素、区位、产业等优势,深化创新协同、产业协作、开放互动、服务共享,引领全省高质量发展,充分发挥武汉的引领作用。 武汉对于周边市县的帮助也是真心的。据我了解,武汉往市外转移了不少的一般制造业。像纺织业这样的产业,很多都去了汉川和仙桃等小城市。汉川市现有大小纺织服装企业2100余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达到178家。其中湖北名仁纺织科技有限公司现有纱锭产能30万锭,是全球最大的缝纫线生产企业。这些年,汉川市吸引武汉汉正街服装企业落户,在开发区及西江乡形成了以汉正服装城、浙商产业园、裕华工业园、华中皮草城、北河服装产业园等为载体的服装产业集群,年加工成衣超过2亿件,皮草出口额达2亿美元,逐步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服装产业加工集散地之一。 此外,全国最大的光纤生产商长飞集团的光纤制造基地,也有很多去了潜江和汉川。 这样的做法,短期内对武汉还是很不利的,主要体现在人口减少、消费减少和GDP增速不够快。为什么成都、郑州的人口增长那么快,而武汉的人口增长那么慢,主要就在于,武汉的一般制造业比较少。而一般制造业都是以劳动密集型为主,是吸纳人口的主要产业之一。 不过,从长远来看,这又是很有前瞻性的举措,好处很多。比如,将一般劳动人口转移到周边市县,可以提高武汉市的人口质量。这一点效果非常明显,根据去年的人口普查结果,武汉每三个常住人口里面就有一个人具有大学以上学历。再一个就是,将高消耗产业放在周边,可以减轻武汉各方面的压力。还有,这些地区的人有钱了之后,也会到武汉来消费、购房甚至定居,对于武汉来说,这也是大大的好事。这也是武汉不遗余力要将轨道交通修到周边市县去的重要原因。 预计到2025年,武汉国家中心城市功能显著提升,经济总量在全国同类城市实现进位,人均GDP达到16万元,建设用地亩均GDP达到80万元,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迈入全国前五。到那时,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取得实质性进展,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70%以上,建成全国有影响力的都市圈,成为长江中游地区最具活力的增长极和高质量发展样板区。 当然,对于周边市县来说,好处也很多,可以增加就业岗位,提高GDP,增加财收和社会消费。所以,他们与武汉不是谁吸谁的血的关系,而是双赢的关系。 当前,“研发在武汉、制造在城市圈”的发展格局正在成型。比如,黄冈正在积极承接东湖科学城成果转化和产业转移,与光谷合作的产业园已经上马。鄂州精准对接武汉“光芯屏端网”万亿级产业集群,加快推进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鄂州功能区建设,加上花湖机场这个巨无霸工程,对鄂州的经济拉升作用是非常明显的。我估计,五年之后,这个袖珍地级市的GDP,极有可能超过十堰、荆门、咸宁甚至黄冈。 “主链在武汉、配套在城市圈”的产业体系也已经初具雏形。天门聚焦发展集成电路配套产业,潜江重点发挥武汉长飞光纤落户后的集聚效应,这些效果都比较明显。 “融资在武汉、投资在城市圈“的共建局面逐渐形成。比如,在第三季度的招商引资项目集中签约大会上,城市圈内的各市积极参与,现场签约138个高能级投资合作项目,总额达4122亿元,为武汉城市圈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能。 当然,相比于南京都市圈,武汉都市圈还是有一定的不足。比如说,南京都市圈面积达到了65421.54平方千米,比武汉大7000多平方公里。而且,南京都市圈的城市大多属于平原地带,有效土地面积比武汉城市圈内大得多。 又比如,南京都市圈中,除了核心城市南京之外,芜湖、镇江、扬州、淮安、滁州这5个城市的GDP远高于武汉城市圈的第二名黄冈,排在最末尾的宣城市也有1607.5亿元,放在武汉都市圈可以排第四位。而且,南京都市圈各城市的经济质量,均高于武汉城市圈,即便是武汉的人均GDP和人均可支配收入,也比南京低很多。 武汉城市圈和南京都市圈同属长江经济带,一个在中游,一个在下游,从目前的情形来看,南京都市圈的优势更大。南京都市圈毕竟属于长三角地带,基础好,起步早,资源多,效率高,这些都是武汉都市圈所不能比的。 面对这种种差距,武汉城市圈必须正视不足,齐心协力,做强优势,补齐短板,迎头赶上。有人说,武汉城市圈从提出概念到成立办公室,中间隔了19年,这19年之间,武汉和武汉城市圈内错过的太多了。不过,在国家和湖北的大力支持下,武汉将带领8个兄弟一起努力,将武汉城市圈打造成为长江中游最具活力和最具实力的堡垒,并带动其他地区共同促进中部崛起

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作者:武汉热线,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wuhanews.cn/a/523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