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前武汉人怎么创业?风口很关键

百年前武汉人怎么创业?风口很关键

江汉路,原“邹协和“旗下大楼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天眼查、青创头条客户端联合发布《青年创业城市活力报告(2021)》(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武汉位列“青年创业城市活力指数综合排序”第十, 其中“资源禀赋”指数位居全国第四,直追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

这个排名,对于今天的武汉来说算是恰如其分。历史上,武汉,尤其是汉口,其创业机遇之多在全中国的各大城市中,说句“位列三甲”应该不算过分。今日武汉人所熟悉的“百年老字号”、“民族工业遗产”之类,就是百年前创业者在武汉留下的痕迹。

百年前,在汉创业的故事大体可以分成两种。

一种是传统型:勤扒苦做加上天降奇遇,从“红海”里脱颖而出。

一种是风口型:抓住了时代变化的脉络,站到了风口上。

摊豆皮,扎绷子,“红海”不好混

“老通城”的创业经历,算是比较典型的“红海”里杀出一条血路。

百年前武汉人怎么创业?风口很关键

老通城酒楼旧照

老通城创始人曾广诚,出生于汉阳永安堡(现属蔡甸)九真山义田湾的一个贫农家庭。当年,传统型创业者很多是从“当学徒”起步,曾广诚走的是比较江湖的路子,先后在蜜饯作坊做工人、在茶馆当茶房、挑担卖汤圆,还在长江上跑过船。

1917年,曾广诚在大智门附近的横街上租下了一幢两层带平台的砖瓦楼,后门与贫民区杂乱的板房接壤。全家住楼上,楼下开饮食店,名为“通成小吃”。这家店里品种还比较多,人花费不多,就可以吃饱,生意逐渐红火。

zX907。wUhAneWs。Cn

曾广诚在这条背街上把生意做火了,第二年,这条街上便陆续冒出了几家新的饮食店,规模和他差不多,卖的东西也大同小异。

竞争之下,曾广诚悟出了第一个“经营妙方”——“要舍得给他们(客人)吃”。

事实证明,舍得给顾客吃,回头客就多了。之后,“舍得给他们吃”成了曾广诚教育店员的口头禅,成了他一辈子的经营宝典。

zX907。wUhAneWs。Cn

这个经营理念究其本质,就是“勒紧腰带,逼死对手”。简单来说:内卷。

zX907。wUhAneWs。Cn

直到1932年,曾广诚推广了“豆皮”这个新品种,“通成”有了自己的拳头产品,才算是不用这么造业。

如果一开始没有胆气去四处闯荡攒本钱,那就得去当学徒。

这在当年其实是一个更为常规化、大众化的操作:一来学技术,二来攒资本,三来混人脉。至于最后能不能混出来,能不能自己创业,还是就在当年学徒的店里混个糊口差事了此残生——人各有命。

我们之前在《从首饰到金融,这玩法武汉人80年前见过》一文中提到过“邹协和”的传奇故事,那就是典型的学徒路径:乡下兄弟来汉口,进了银楼当学徒。手艺最好的,成了后来的技术支柱;手艺最差的,成了后来的公关奇才。

然而,如同我们之前讲过的,“邹协和”最后能够创业成功,成为三镇金银饰品界的“航母”,源于两次可遇而不可求的奇遇,缺乏可复制性。

百年前武汉人怎么创业?风口很关键

扎绷子床

zX907。wUhAneWs。Cn

大多数人,可能就像我们之前在《想要“工匠精神”?先把“学徒制”整明白》和《前进二路绷子床,今天难得再看到》里面写到的一样:花上三四年当学徒,只能混个温饱,一分钱拿不到。学徒期满后,还要继续从基层做起。那位扎绷子的黄少雄老先生,赶上了新社会国营工业发展,成为了技术骨干;之前那些没赶上趟的,还不是都烟熄火熄。

做外贸,办工厂,“风口”天地宽

在创业这件事情上,“风口”的重要性,在百年之前与今日并无差异。

何为风口?最有活力的领域、最有技术含量的领域,或者用政治经济学的说法,最能代表“先进生产力与先进生产关系”的领域。

百年之前的武汉,新兴工业和早期全球化物流业,无疑是先进性的代表。

百年前武汉人怎么创业?风口很关键

原汉口西门子洋行大楼,今电信大楼

我们之前在《百年之前,武汉驶出民营企业“航母”》一文中提到过“裕大华”的那几位操盘手。他们的“创业”,甚至有点难以称为创业:苏汰余,写文章骂清政府被抓,跑路来武汉当个小经理;黄师让,刚毕业的学生,被拉过来跟着苏哥混;张松樵,姚玉堂,原来应昌公司的技术员。旧公司倒了,他们只有在楚兴才能找到对应工作。

这几位老兄,打工攒了点钱,跟着带头大哥徐荣庭,凑巴凑巴搞了点钱,入股楚兴。20年后,各自身家百万(银元)。

百年前武汉人怎么创业?风口很关键

裕大华旗下大兴纱厂

这不就是相当于今天买了IT大厂的原始股么?

在那个时代,中国本土的纺织工业,其意义真就不比今天的本土IT企业差。

至于本土之外的国际贸易与物流,汉口这个“水陆码头”本就传统深厚。在1861年开埠之后,更是一飞冲天。我们之前介绍过的两位人物——《百年前的外企金领,在武汉留了套房》里的涂坤山、《坤厚里,“薅羊毛”大师的历史遗迹》里的杨坤山,走的都是这条路线。

百年前武汉人怎么创业?风口很关键

涂坤山公馆

zX907。wUhAneWs。Cn

简单来说,就是进洋行“当学徒”,越早越好,越早越能混个脸熟。杨坤山和涂坤山都在洋行里快速完成了资本积累,可惜他俩格局有限,没能自己开创一番局面。但是,老汉口有一位大人物,跟他们走的是同样的路线,遗泽至今。

那就是“地皮大王”刘歆生。

百年前武汉人怎么创业?风口很关键

刘歆生在家乡的雕像

刘歆生从小跟着家里入了天主教,顺便学了点英语、法语。1899年,刘歆生已经年过40,还在到处绰虾子。此时,法国人来汉口开设立兴洋行,他因为有商业经验,又能跟老外直接沟通,混了个买办,负责在湖北各地农村采购农产品(与杨坤山业务相似)。因为干得不错,1902年,刘歆生受聘汉口法国东方汇理洋行分行,由此开始了迅速积累资本、投资企业的创业之路。

刘老板后来的种种业绩(以兴建今日江汉路为代表),这篇小文难以尽数。他40岁之前,才智皆备,然而只能混迹江湖;40岁之后,站上风口,遂有腾踏乘云之成。

最后,老汉口还有位创业大牛刘峻周,既有先进技术在手,又乘上了茶叶工业的风口,影响力远达海外,荣耀一时间无匹无对,改日不妨一述。

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作者:武汉热线,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wuhanews.cn/a/522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