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万力敌二十万,这个强人留下洪山摩崖

一万力敌二十万,这个强人留下洪山摩崖

洪山摩崖和它所在的武昌洪山宝通寺、洪山宝塔,历史底蕴深厚,历经千年一直是著名的风景名胜,是武汉市重要的历史人文景观。

近日,记者随武汉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工作人员宋贝、张剑寻访洪山摩崖,在“寿泉”石刻前听工作人员讲它的来历,沿山间小道先后看到了“东岩”“东山赋”“云扃”“翠屏”“狮子峰”等石刻,它们多刻于某一块突出地面的大石块上。

“东山赋”解释建亭刻石缘由

南宋庆元元年(1195年),荆南参军赵淳在洪山(时称东山)建东岩阁,将其所写《东山赋》《东岩阁记》刻于山石之上,同时就山上各处的天然形态和色彩纹理稍施斧凿,依其形状,分别命名为“云根”“云扃”“伏仙”“飞雪”“栖霞”“半霄”“清肃”“爽垲”“巉岩”“翠屏”“堆云”“狮子峰”等,用隶书、楷书将它们镌刻于石上,留下“洪山摩崖八景”。

一万力敌二十万,这个强人留下洪山摩崖

如今,游客在武昌宝通寺洪山宝塔下,很容易找到“东岩”“寿泉”“东山赋”“云扃”“栖霞岩”“清肃”“翠屏”“狮子峰”等八处石刻,它们散布于绿树成荫的洪山南坡。

一万力敌二十万,这个强人留下洪山摩崖

这些石刻多涂了红漆,较好辨认,但像“东山赋”等小字石刻没有涂漆,石面不平整,加上风化严重,已很难辨认。1992年武汉市立的“洪山摩崖”省级文保单位碑,也在洪山宝塔脚下的林间小路旁。

“寿泉”石刻是洪山摩崖中最大的石刻。“寿”字为隶书,长66.5厘米,宽约50厘米,下方有小字题跋,能辨识20多字。“泉”字为篆书,大小和“寿”字相当,为后人补刻。

宋贝介绍,在清代历史地理学家杨守敬所著的《湖北金石志》中,记载小字题跋原文:“有士大夫政和甲午岁游岳,见五华洞石壁上有寿字,体法不凡,人莫能识,乃以千钱募工得纸本以归。因刻石以传世,新定赵史君茂嘉复模于郡斋,淳偶得之,不敢藏于家,刊诸东岩石上,期与好事者共之,庆元初年乙卯岁中秋日,河阳赵淳谨跋。”

Zx907。wuHaNewS.Cn

题跋记叙了北宋1114年,有人将衡山一体法独特的“寿”字制成拓本,后来赵淳偶然有幸获得,又于南宋时的1195年八月中秋临摹刻写于此石。

一万力敌二十万,这个强人留下洪山摩崖 Zx907。wuHaNewS.Cn

宋贝提供了“东山赋”石刻完整文本,解释了在东山(洪山)建亭、刻石的缘由:“山固多嘉木,由翦伐无时,使不得藩息,以军营视此,实为主山,乃禁樵采,封植养护,则大者挺然干霄,小者丛生攒立矣。因即山之阳得胜处,偶拾余材,架屋为阁,榜曰‘东岩’。取其石秀而木茂者,又得数所,曰云根、云扃、伏山……此又状其石而名之也。奕局、琴几、石鼓、笔床,因其天成,粗加断削。循山之巅至黄鹄亭…… 与东岩相为表里,后之来者,愿不以人废。阁成于庆元初载重午日。将右军河阳赵淳清老谨识。”

Zx907。wuHaNewS.Cn

“东山赋”表明,当年洪山山林繁茂,但被砍伐也多,驻此地的军营禁止砍伐后,树木长得粗壮。赵淳在南坡就地取木材建东岩阁,为附近各种形状的山石取名,并在石上刻下名字。洪山与蛇山一脉相连,东岩阁景观与黄鹄亭景观连成一片,赵淳希望后人不要损毁景观,破坏已形成的景区格局。

万余宋军抵抗二十万金军

赵淳何许人也?在武昌(南宋称鄂州)任荆南参军时为何爱好金石、风月?他留下的洪山摩崖为何没有抗金爱国的文字?

记者为此请教了武汉大学历史学院陈曦教授,陈教授说,按宋朝管制,“荆南参军”应在荆南府,荆南府后改名江陵府,赵淳可能是这个时候从江陵来到鄂州(南宋称武昌为鄂州)。他推荐了河南省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萧鲁阳2002年发布的一篇论文。这篇名为《襄樊市郊南宋摩崖石刻人物考释》的文章重点介绍了赵淳的生平事迹。

赵淳祖籍河阳,今河南孟县。北宋靖康元年(1126年),河阳之役,除赵淳父亲幸免外,祖父及全家被金军所杀。赵淳与金人既有国仇,又有家恨。

在今襄阳南郊郑家山,有一处摩崖石刻,全文为:“庆元己未寒食日,率兵将官以下,遍祭战将殁土于岩亭之野,酹酒焚币,成礼而去,清明复携家来此,遥睇松楸,用修时祀,河阳赵淳题。”

该石刻由赵淳刻于南宋庆元己未年(1199年)。此时赵淳已从武昌调到襄阳,成为领兵将领。石刻记载清明前后他率军祭奠阵亡将士,这些将士可能死于此前与金人、蒙古人的小规模战斗中。

一万力敌二十万,这个强人留下洪山摩崖 Zx907。wuHaNewS.Cn

开禧北伐地图

南宋开禧二年(1206年),在宰相韩侂胄主导的“开禧北伐”不到一年就受挫的背景下,金军分九路反攻南宋,以优势兵力围攻襄阳。此时任京西北路招抚使、荆鄂都统制(当地驻军最高指挥官)的赵淳坚守襄阳三个月,以万余宋军抵抗二十万金军。

“(金军)屯兵襄阳城下,围城三月,大战一十二场,水陆攻劫三十四次,九设攻城之机变,为赵淳九拒之,不克而去。”

一万力敌二十万,这个强人留下洪山摩崖

宋代人力投石车,史载赵淳曾改进其弹药

赵淳幕僚赵万年后来著《襄阳守城录》记载,金兵至樊城,三路人马驰骋江上,襄阳城内,吏民警骇之时,赵淳对他的弟弟赵膗说:“吾家世受国恩,先祖帅河阳,举家为虏所杀,独吾父得免。吾今帅襄阳,值虏入寇,当誓死报国。”

保卫襄阳被“黑”

图片襄阳保卫战后,赵淳被任命为“殿前副都指挥使”。接着韩侂胄与金人和谈不成,作继续对金用兵准备,欲起用辛弃疾为枢密都承旨(南宋官职),令他速到杭州赴任,正好遇上辛弃疾病死,于是调赵淳赴任“江淮制置使”,表现对金强硬态度。

随着主和派首领史弥远指使人杀掉韩侂胄,送韩侂胄人头给金朝,宋金再度议和。朝廷随后任命丘崇为江淮制置大使,作为赵淳的上司。赵淳很快被罢京西北路招抚使职位。赵淳的最终结局,《两朝纲目备要》有记载:“武安军承宣使、殿前副都指挥使赵淳已病,是月十二日以忧死。”死于哪一年不可考。

湖北大学历史学院曾育荣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宋史》没有为赵淳列传,但在《宋史·宁宗纪》提到一句:“开禧三年六月,赏守襄阳之功。”这说明在襄阳保卫战后,朝廷对赵淳保卫襄阳持肯定态度。但后世的众多官方和民间文献,都不提赵淳保卫襄阳有功,反而不停诬指赵淳火烧樊城、弃城而遁,忧病之中让将士自守等等。

Zx907。wuHaNewS.Cn

曾育荣教授分析,作为主战派的韩侂胄当权时为岳飞平反,压制主和派,打击理学,被杀后主和派自然要“拉黑”主战派人士,抹煞其功绩,赵淳当然也不能幸免。这种倾向一直影响到《宋史》主修者、元朝丞相脱脱,脱脱把韩侂胄和秦桧一起列入《宋史·奸臣传》,更何况当时的士大夫多为朱熹理学的弟子,他们对打击理学的韩侂胄及其同时代主战派人士不可能有正面评价。

而赵淳在武昌洪山南坡刻下的石刻为何不提抗金,曾育荣认为,或因当年是庆历元年(1195年),离“开禧北伐”宋金开启战事的1206年,相隔11年;赵淳在武昌任职荆南参军,相当于军事参谋、秘书之类的闲职,尚未担任军队要职,且还年轻,有文人游历山水、爱好金石的雅趣,不足为奇。

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作者:武汉热线,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wuhanews.cn/a/520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