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三大步:武汉“三乡工程”激活沉睡的乡村

武汉“三乡工程”吸引全国关注

NEWs907。wuhanewS。cN

农房变民宿,网红打卡地

能人、企业回乡投资,多种产业蓬勃兴起

讯  “一小时车程、一幢幢时尚农房、一口口新鲜空气、一座座现代化村庄”。5月23日,周末临近,黄陂杜堂村的精品民宿已经“一房难求”。2017年以来,武汉持续推进“三乡工程”建设,黄陂杜堂村、蔡甸天星村、新洲丰乐村、江夏小朱湾等一批有影响力的村庄脱颖而出,成为市民假日休闲、享受田园风光的好去处。

NEWs907。wuhanewS。cN

市民下乡让房子“活”了,能人回乡让家乡“富”了,企业兴乡让土地“醒”了。从2017年创新开局,到2018年纵深推进,再到2019年拓面提质,“三乡工程”三年三大步,在乡村富农民、助创业、美环境、促文明,激活乡村沉睡的土地,架起城乡要素资源互通互联互融的桥梁。

截至目前,全市创新实施“三乡工程”的行政村达到600多个,吸纳社会资金300多亿元,“三乡工程”在全国引起强烈关注,获评“中国三农十大创新榜样”。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武汉的探索与实践,受到中农办、农业农村部的充分肯定。

“政府+市场+社会”构建乡村建设新格局

江夏小朱湾是“市民下乡”的发源地。实施“三乡工程”以来,吸引了一批有情怀的市民,下乡租赁闲置农房创新创业。一栋普通闲置农房,能为村民增收3万-6万元。目前,小朱湾成功引入多个“市民下乡”项目,涉及精品民宿、文化书院、摄影培训、休闲农庄等多种模式。每逢假日,这儿游客如织,高峰时期日接待客流近2万人次,村民返乡开办农家乐,年收入远超在外打工收入。亲身经历“三乡工程”为自己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小朱湾村民发自内心地感叹:“赶上‘三乡工程’的好时光,咱们湾里的生活大变样了。”

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探索盘活利用空闲农房及宅基地方式,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政策。同年2月25日,通过对小朱湾美丽乡村建设的调研工作,市委、市政府首次提出:新农村建设可以探索“市民下乡、村民进城”的路子,鼓励中心城区有志创业者下乡投资。3月25日,全市再一次明确提出要发挥全社会的作用,通过实施“能人回乡工程”,鼓励支持有理想有抱负有情怀的工商企业家、新知识阶层、在外成功人士积极投身投资农业农村建设。

NEWs907。wuhanewS。cN

2017年4月7日,我市在小朱湾组织召开“市民下乡、村民进城”现场动员会,正式拉开了“三乡工程”的序幕。

武汉实施“三乡工程”,对“政府+市场+社会”的新农村建设路径进行了实践探索。经过近半年的推广实施,9月,市委、市政府将武汉新农村建设的系列新举措归纳为“三乡工程”,即“市民下乡” “能人回乡” “企业兴乡”。

“市民下乡,就是鼓励和引导市民下乡过田园生活,带去城市文明,租用农房,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能人回乡”就是鼓励和引导创业有成的能人,反哺家乡返乡创业,增加农民经营性收入;“企业兴乡”就是鼓励和引导有社会责任感、有经济实力的企业到农村投资兴业,推动整村股份合作开发,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

开辟“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融合”新路径

蔡甸天星村,曾是一个破败的荒凉村,如今已成为华中地区远近闻名的“网红小镇”,“三乡工程”时尚新地标。

在“三乡工程”政策指引下,“回乡能人”许江租用闲置农房178栋,流转土地1800亩,一期投入4亿元,建设“花博汇”。将农房改造成欧式风情街,打造集创意、创业、休闲、体验于一体的综合性创业平台。如今,花博汇项目带动企业积聚、产业积聚,吸引创业人员达到150人,带动周边近500名村民就业,引进网络直播,成为时尚网红必去打卡地。

实施“三乡工程”,是武汉“三农”工作的新创造、新抓手,是乡村振兴战略在武汉的探索与实践。“三乡工程”开辟了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融合的实现路径,变农民空闲农房为财富要素,变农村资源为创富资本,变农产品为农商品,变农民为合作股民,变乡村为宜居创业乐园,不断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资源要素收入、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

杜堂村返乡能人葛天才接受采访时认为,“三乡工程”作为城乡融合工程、产业融合发展工程、乡村治理体系建设工程、精准扶贫工程,通过鼓励市民下乡、村民进城,促进城乡居民双向流动,积极探索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之路。

NEWs907。wuhanewS。cN

“三乡工程”积极探索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转型发展,为农村带来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推动农村治理体系的变革,助力全市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德治、法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作为武汉乡村振兴的创新抓手,通过“市民下乡”,创建了一批康养村、民宿村、体验村、创意创业村,极大促进了农村价值新发现、功能再开发及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通过“能人回乡”,发展了一批回归创业型、带领致富型、电商引领型的乡村和园区,有效调动了城市资源、社会要素参与乡村建设发展的积极性,能人回乡创业发展蔚然成风;通过“企业兴乡”,建设了一批龙头带动型、村企共建型、对口扶贫型的乡村和产业综合体,有力促进了农村产业发展。

全国知名“三农”专家黄祖辉接受采访时表示,“三乡工程”为新农村建设注入了新动力,为农民脱贫致富开辟了新渠道,为农村创业创新探索了新模式,为美丽乡村建设展现了新风貌,为弘扬乡风文明打开了新境界。

顶层设计引入“政策活水”激发新合力

据统计,截至2018年底,我市共创新实施“三乡工程”的行政村618个,建设共享农庄2085户,吸纳社会资金316.99亿元,实现农民增收48.09亿元。

黄陂杜堂村“回乡能人”葛天才,投资2.4亿元打造木兰花乡景区,与周边418户农民签订协议承租空闲农房,打造高端民宿产业,使户均年收入增加6.2万元。

武汉木兰草原旅游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在黄陂区4个自然村庄投资4亿元发展乡村旅游,利用当地1.1万平方米空闲农房发展农家乐,2018年接待游客达到8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5亿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4万元,村集体年收入达到50万元。

全市通过整合农业、财政、建设、土地、环保等10多个市直部门和各区力量,集成农业农村的资金和政策,形成了“三乡工程”服务合力。

NEWs907。wuhanewS。cN

“三乡工程”系统集成了我市城乡融合发展政策举措。近年来,先后出台了市民下乡“黄金20条”、三乡工程促脱贫攻坚“钻石十条”、鼓励能人回乡“四张牌”等系列新政。根据实际发展,为推动“三乡工程”市场化运营,又接连推出“创新推进共享农庄建设,提升‘三乡工程’建设水平”方案。配套出台“2018-2020年‘三乡工程’拓面提质三年行动”方案,计划用三年时间分步推进全市“三乡工程”建设。

在推进“三乡工程”过程中,我市鼓励在政策允许范围内大胆探索创新。如黄陂区每年整合30亿资金,出台30条“三乡工程”新政,吸引社会资本参与乡村建设。蔡甸区对到花博汇从事网红产业和文化创意的企业,免收一年租金,吸引音乐、陶艺等众多文化创意企业和近百名“网红”入驻。

通过运用“互联网+”技术,我市搭建“三乡工程网”网络信息平台,逐步实现农村空闲农房租赁信息发布、农家乐、民宿等线上线下预定、交易等功能。形成“政府搭台、企业(市民)唱戏、农民受益、合作共赢”的市场化运作模式。

城乡“共鸣”为村民带来幸福新前景

发展一个产业,带动一方经济,富裕一方百姓。“三乡工程”激活乡村振兴“人、地、钱”三要素,为村庄带来活力,为村民带来“好日子”的幸福前景。

木兰乡村回乡能人张宏林,返乡投资3亿元,流转土地2600亩,在黄陂北部的低山上建起了一座华中地区规模最大的智能化蛋鸡养殖产业园。他和周边的青石村、刘咀村、经堂庙村等三个村、100多户农民签订土地流转协议。产业园为当地提供稳定就业岗位300多个、季节性就业岗位500多个。

村民余亮和妻子郭红元,之前在广东打工,抛开各项开支,一年攒不下3万元钱,家中老人孩子也无法照顾。现在,在产业园的培养下,年轻肯钻研的余亮成长为技术骨干,妻子郭红元成为分捡车间生产线主任。产业园为员工购买了五险,包吃包住,夫妻二人全年总收入达到13万元。

余亮、郭红元是“三乡工程”让农民受益的一个代表。仅以木兰乡蛋鸡养殖产业园为例,产业园每年带动当地农民增加财产性收入、工资性收入超过2000万元。

“三乡工程”的显著成效,被全国广泛关注。中央媒体近50次聚焦武汉“三乡工程”,全国12家知名党报通过“三乡工程”走访团活动,对“三乡工程”给予了高度评价和广泛传播。“三乡工程”获评“2017年中国三农十大创新榜样”;湖北省推进“三乡工程”经验在全国农村工作会议交流;武汉推进“三乡工程”工作被国家行政学院列为省部级领导干部的培训专题内容,被省委办公厅推荐为全国乡村振兴经典案例。

光明日报以《“三乡工程”为武汉乡村振兴提供强大引擎》为题,配发编者按评述:武汉“三乡”工程取得“市民享受、村民受益、农村变美、农业变强、城乡一体”的初步成效,为新时代建设新农村提供了“武汉样本”。

农民日报头版头条刊发深度报道:《撬动乡村振兴的宏大实践——湖北省武汉市推进“三乡工程”建设纪实》。报道指出:“三乡工程”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有力举措,是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抓手,是适应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着力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带动更多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有效途径。


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作者:武汉热线,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wuhanews.cn/a/49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