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新国土空间总规:2035年常住人口或达1660万,四大副城提高空间承载能力

7月14日,武汉最新版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揭开面纱。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从武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获悉,《武汉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草案(简称《总体规划》)在该局网站上公布,并面向社会公众公开征询意见。 值得注意的是,到2035年,武汉规划可容纳常住人口1660万人,按照2000万人的服务人口配置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 武汉新国土空间总规:2035年常住人口或达1660万,四大副城提高空间承载能力 2019年5月,武汉市曾提出“推动城市人口从1000万向2000万跨越”的目标。七普数据显示,武汉2020年常住人口为1232.65万人,以《总体规划》中1660万人的目标为参照,武汉未来15年的人口增量空间约为427.35万人,年均增量空间达到28.5万人。 湖北省政府咨询委员、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邹薇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湖北属于经济快速发展时期,人口密度不高,不管是产业发展还是城市空间,都可以承载更多的人口,享受人口红利的窗口期。 记者注意到,在《总体规划》中,武汉提出构建“一主四副”的城镇空间格局,在市域范围内按照100-200万人的“大城市”标准,建设功能完善、产城融合、用地集约、生态良好的综合节点城市,即光谷副城、车谷副城、临空经济区副城和长江新区副城。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叶青认为,武汉GDP和人口增长的空间将在四大副城,四大副城通过构建独立且丰富的产业体系和教育、医疗水平,将成为武汉人口和人才的“蓄水池”。 中部人口竞争激烈 根据七普数据,从2010年到2020年,郑州常住人口十年共增加397万人,长沙十年共增加300.38万人,武汉十年常住人口增量为254.11万人,落后于郑州和长沙。2020年,郑州常住人口数量达到1260万人,首次超过武汉的1232.65万人,成为中部常住人口第一大城市。 郑州和长沙促进人口增长的脚步一直未停歇。2020年,郑州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负责人在汇报《郑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0-2035年)》时透露,规划测算到2035年郑州人口将会达到1800万。也就是说,未来15年,郑州人口增量空间为540万人,年均可增加36万人。 今年5月,随着长沙七普数据的公布,长沙也完成了十四五规划中的“两个1000”目标之一:建设常住人口1000万、建成区面积近1000平方公里的特大城市目标。 与中部地区希望人口实现较大突破不同的是,一线城市的人口“余额”已经不算多。对比今年6月公示的《深圳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0-2035年)》(草案),到2035年,深圳的常住人口或将控制在1900万。2020年深圳常住人口为1756万人,也就是说,未来15年深圳的人口增量空间约为144万,年均增量空间不足10万。 广州曾在《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草案中提出,2035年常住人口规模要控制在2000万人左右,同时按2500万管理服务人口进行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目前来看,广州还剩下132万增量空间。 邹薇表示,以深圳为例,过去十年深圳新增常住人口快800万,相当于一个中型城市人口的数量。而深圳的国土面积在北上广深中最小,短时间内人口饱和度的迅速提升,引起以住房为代表的生活成本的快速提升。而中部地区处于经济快速发展时期,特别像河南有着近亿的人口腹地,不管是产业发展还是城市空间,都可以承载更多的人口,享受人口红利的窗口期。 四大副城成人口“蓄水池” 今年6月,湖北省出台相关政策,取消除武汉市外全省其他地区落户限制,进一步降低武汉市落户门槛。“就算户籍门槛降低能吸引人来,但最重要的是留下来,毕竟大家都会用脚投票。”邹薇表示,城市发展总是在寻求宜居和宜业之间的均衡,一方面要让生活在这里的人享受质量水平越来越高的生活,另一方面要用清晰产业定位和完善的产业基础,提升城市的“留人竞争力”。 《总体规划》显示,武汉将从文化、教育、健康、体育、全年龄友好等各个方面完善普惠均衡的公共服务体系,打造15分钟生活圈、12分钟文体圈、10分钟公共活动圈和中心城区10分钟、新城区12分钟医疗急救圈。 武汉新国土空间总规:2035年常住人口或达1660万,四大副城提高空间承载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落户公共服务政策也在跟上。《总体规划》显示,为推动居住用地空间差异化布局,优化人口布局,引导农民进城入镇,将保证人均居住建筑面积不低于45平方米,建立多主体供应、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 至于如何“宜业”,《总体规划》提出“主城做优、四副做强”,主城主要承载体现国家中心城市综合竞争力和辐射带动区域共赢发展的核心职能,发展现代服务业、全球资源配置、科技创新策源、高端产业引领等高端功能,形成要素配置最优、空间效率最高的区域。同时降低密度,增加绿色开敞空间和创新创意空间,增加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交通设施用地。 四大副城将按照100-200万人的“大城市”标准建设,建设功能完善、产城融合、用地集约、生态良好的综合节点城市,做强产业主导功能,提高空间承载能力。四大副城承载国家中心城市战略职能,强化光谷副城科技创新、车谷副城先进制造、临空经济区副城综合枢纽及网络安全、长江新区副城未来产业等。 武汉新国土空间总规:2035年常住人口或达1660万,四大副城提高空间承载能力 叶青认为,四大副城定义为市域内综合节点城市,要想“独立成市”,不仅是承接主城的产业转移,最根本还是要构建自己的产业链。四大副城将成为武汉人才的“蓄水池”,通过产业发展聚集更多的人口以及人才。 以光谷为例,2020年,光谷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001.85亿元,增长5.1%,创造了武汉市12.8%的GDP,GDP总量及增幅、工业投资总量及增幅、招商引资到位资金总额等7项核心经济指标居武汉第一。叶青表示,四大副城需要拿出硬核的产业体系,走差异化发展之路,促进人口、资本等各种要素快速流动起来。

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作者:武汉热线,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wuhanews.cn/a/494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