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伏日趣说老武汉的热与玩水

清代顾铁卿《清嘉录》“从夏至日起第三庚日为初伏”,今天7月11日,农历六月初二,即辛丑年乙未月庚辰日,今日入伏。

民间有公伏、母伏之说,奇数为公,偶数为母,今年是个母伏。从夏至到立秋之间如果有五个庚日,则中伏多出来十天,今年有两个中伏,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闰伏”。

热在三伏。热,不是武汉的专利,如果单从气温高低来比较,世界上超过武汉的地方太多了,但它们夏热的难受指数却远不及武汉。武汉之热,到底有哪些不同款?

日本人内田佐和吉久居汉口,写了本《武汉巷史》,有人以为“巷史”就是街巷历史,不是,此处的“巷史”相当于“野史”,与“正史”相对,里面有不少民俗传闻。该书第二章“武汉的气候”有段描写:“汉口的夏天很热,落在屋顶上的一只麻雀被瓦片烫死后,掉在地上,猫吃了这只麻雀后,舌头被烫伤了。”

热到如此地步,真是骇人听闻。

坊间也流传着类似的笑话,说有个武汉人死后被罚下油锅,谁知他却在油锅里玩耍嬉闹,好不自在。阎王爷大惊,一打听,这才晓得武汉的夏天比油锅热多了,久经烤验的武汉人是不怕下油锅的!阎王爷赶紧下令,以后凡武汉人来到地府,一律不准下油锅,免得他太快活了。人们笑道,当武汉人这点好,死后在阎王老子那里什么刑罚都可能承受,就是不会再下油锅了。

外来的大学生也被武汉的热浪吓懵了,报载有个女生说去寝室楼顶晒个被子居然晒糊了,有个男生说到外面跑步结果弄个“三级烧伤”,还有甚者:我一出门就被烤糊了。这里面有的是事实,比如被子烧焦,相关专家称很有可能,因为高温炙烤之下,化纤布料是会自燃的,有些当然只是夸张的玩笑话了。

把武汉的夏天称为火炉,不如叫做蒸笼,火炉只是干炕,蒸笼是水火夹击。汗水不停地流着,渗出的黏液、盐渍紧粘着皮肤,那种感觉武汉人来形容,叫“臜死人的”。臜,zǎ;臜人,普通话里还找不出同义词来,想是很多人从未有过此种感受。“zǎ”字么样写,我也颇费踌躇,曾想写作“醡、飵,䬯”等,都不大合适。朱建颂《武汉方言词典》写作“砟”,似乎也有问题,故暂且作“臜”。

入伏日趣说老武汉的热与玩水

朱建颂《武汉方言词典》写作“砟”

武汉口语有“男将、女将”称谓,这是“男人家、女人家”的合音快读,一般指成年壮年的男人女人,年龄太小太大都不适用。所谓“伏天无君子”,热起来了,一些男将就开始“打赤巴(打赤膊)”了,这都是“热”惹的祸。热汗水浠的,汗衫一套在身上,马上就是透水湿,换都换不赢,干脆就不穿了。北京人也打赤膊,并唤之“膀儿爷”,武汉则谑称“赤巴蛐蛐”。女人们少了这份自由和潇洒,没有办法,再热她们也要注意形象,不能露的地方要严防死守,北京没有“膀儿娘”,武汉的“赤巴蛐蛐”也都是公的,没有母的。

旧时的武汉男人,特别是强体力劳动者,夏天也有自己的难言之隐。比如拉车的车夫,扛包的码头工等,裤子总是“湿臜臜”,时间稍许一长,容易烧裆。烧裆不是大毛病,但令人难受,且走路姿势不雅,旁人可明显看出。三峡神农溪等地,有裸纤习俗,纤夫穿着裤子在水中行走,更易烧裆,为避尴尬,无奈裸纤。好在那地方野,大山溪流中少有女人活动,人们也不认为这是伤风败俗。

天热制造的不快,还有痱子,这个不分男女。过去卫生条件差,小伢们身体弱,生痱子长包更是带常的事。武汉人说痱子,有个很形象的词叫“炸”:“伙计,你这样一说,吓得我痱子一炸”,“今天太热了,身上的痱子炸炸神”,“昨天冇在外面睡,结果炸了一身的痱子”。炸痱子,有味吧!

一个洗了睡,常常挂嘴边,不洗是不能睡觉的。水里面泡大的武汉人,洗浴是每天必做的功课,哪怕是天寒地冻的冬天,也必须洗脚洗脸以后,才能上床安眠。至于夏日就更不用说了,“汗臜臜”逼人洗去“臜臜汗”。不洗,就在外面睡竹床,有气味,莫说别人嫌弃你,自已闻起来都不好意思。

武汉人洗澡,不似广东人冲凉那般简单,也不像北方人搓澡那样复杂,打肥皂,去汗渍,揩干净,各程序是必须到堂的。过去家务人家,哪有淋浴,一个大脚盆,放上大半盆水,就坐在里面洗。如果哪个孩子水用少了,大人会指责道“一点水,在那里浆呀浆的”。这是形容水少,为了让衣物被褥看起来整洁不打皱,有精神,老式的办法就用米汤来浆一浆。

水里毕竟凉一些,白天不洗澡,一些伢们也喜欢在脚盆里装满水,坐在门口,又凉快又好玩。

Zx907。wUhaneWs.Cn

入伏日趣说老武汉的热与玩水

一些伢们也喜欢在脚盆里装满水,坐在门口,恣意玩耍(资料图片)

《武汉民间童谣辑注》第66页载有一首抚儿谣“一拍拍”,讲的是夏日给孩子洗澡:

Zx907。wUhaneWs.Cn

一拍拍,二拍拍,

细伢洗澡不受吓。

三拍拍,四拍拍,

水里坐的是得得。

五拍拍,六拍拍,

冼得干净晒不黑。

七拍拍,八拍拍,

穿好肚兜不会咳。

九拍拍,十拍拍,

漂漂亮亮像个客。

大人边唱边洗。拍,读如“pé”。吓,通“嚇”,惊吓,读如“hé”。肚兜古称兜肚,俗呼兜兜,此处为小儿用者,夏天穿之,可免风吹肚脐而着凉咳嗽,今仍常见。

台湾版朱介凡《中国儿歌》第71页所载武昌童谣略微简单:

拍拍胸,不伤风,

拍拍背,不伤肺;

前拍拍,后拍拍,

伢伢洗澡不受吓。

顾颉刚等辑《吴歌·吴歌小史》所载江苏类似歌谣:“拍拍胸,三年勿伤风。拍拍背,三年勿生晦”,1935年《湖南儿童歌谣》所载湖南武冈童谣:“前拍拍,后拍拍,宝宝洗澡不受吓”,和武汉这首几乎完全一样。

汉江在汉口龙王庙附近流入长江,是长江最长的支流,历史上地位显赫,与长江、淮河、黄河并列,合称“江淮河汉”。它常年的水流量比北方的黄河都大,而武汉人却叫它“小河”,还把“游泳”叫做“玩水”。一个“小河”,一个“玩”字,道出了武汉人的气魄和对水的态度。

夏季一到,玩水就成了孩子们最钟情的活动。不会玩水的孩子会被人瞧不起,就像现在不会打电脑一样,会被同学讥笑。

出于安全考虑,从学校到家庭,私自玩水都是被严格禁止的。那时孩子多,大人忙,管理粗放,偷偷玩水时有发生。回家后,大人怀疑追问,就往孩子身上一抠(kōu,武汉话,在皮肤表层轻抓,如抠痒),如果出现一道白印,那就一定是到河里玩了水的,于是免不了一顿训斥和教育。

入伏日趣说老武汉的热与玩水

Zx907。wUhaneWs.Cn

江边河边,到处都是玩水的大人和小伢们(资料图片)

下水之前,有套不成文的动作和童谣,孩子们一边念叨,一边将水拍到相应的地方:

拍拍胸,不怕风;

Zx907。wUhaneWs.Cn

拍拍腰,不怕刀;

拍拍腿,不怕鬼,

拍拍背,万岁万岁万万岁。

下水前的必要准备活动。河水是流动的,要凉一些,先沾点水,让整个身体适应水的温度。不怕鬼,坊间传说,淹死鬼喜欢躲在水下拉人的胯子(大腿)致人溺亡,以寻找替身。万岁,最初并非皇帝专用,是人们表示内心喜悦和庆贺的欢呼语,此处万岁,正体现了孩童式的幽默和欢快。

除了游泳,孩子们还喜欢跳水。早先,汉江码头会停靠许多小帆船,小机船,还有趸船等,船头船尾便是孩子们的跳台。从上往下跳,有人敢跳,有人不敢跳,带头者便唱这首谣歌:

快跳快长,慢跳慢长,

先跳先长,不跳不长。

孩子们都希望长大长高,也不愿意落人之后,于是大家都壮着胆子往下跳。还有这样唱的:

跳水跳水,各就各位,

想跳的,就预备预备,

不想跳,就西皮流水。

西皮流水是京剧的一种声腔板式,有板无眼,刚劲有力,节奏紧凑,不拖泥带水。这里的西皮流水,戏指事情玩完了,到此结束,也就是武汉话“洗了睡”。

跳水也讲究姿势。上下直立,双脚并拢,脚先入水,叫作“丢冰棒”,是最简单一种;张开双臂,头先入水,姿势优雅,叫作“燕子飞”,难度大一点,不是每个孩子都能尝试的。

武汉人玩水,玩出了大名。在长江这般宽阔汹涌的大河里,如此多的人,如此有组织地进行集体横渡,在世界范围内都是罕见的,也没有任何一个城市能坚持这么多年,这么多届,能形成地方特色民俗。这是宝贵的文化财富,也是武汉最具国际范儿、世界无与伦比的活动。

入伏日趣说老武汉的热与玩水

1934年,武汉第一届横渡长江活动参赛者(资料图片)

水,曾给武汉带来巨大灾难,也赋予了武汉最大福祉,还有那些令人回想的故事。

Zx907。wUhaneWs.Cn

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作者:武汉热线,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wuhanews.cn/a/491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