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武汉的“保甲制”,保了个寂寞

老武汉的“保甲制”,保了个寂寞

近日,湖北发布《2021年全省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工作要点》,提到“进一步降低武汉市落户门槛”。6月25日,武汉发布2021年度重大行政决策事项目录,其中包括《武汉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和《关于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调整完善落户政策的意见》,决策时间安排在今年9月,从目前情况来看,降低落户门槛已是板上钉钉。

人口规模与城市发展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复杂而微妙,近几十年才开始受到重视和认真研究。从武汉市到全中国,这一问题仍然处在探索的过程当中。建国前,在缺乏科学理论指导的时期,由工业化带来的“城市人口快速增长”这一情况,曾迫使当时的政府借鉴和改造农业时代的基层治理经验,用于应对。不过,从当年武汉的情况来看,效果并不理想。

每年冬天防流入

1928年至1934年,汉口人口从57万爆增到81万,主要源自外来人口涌入。在此之前,汉口市政府对于常住人口和外来人口都缺乏明确的管理概念,但从这一时期开始,汉口市政府逐步加强了城市人口的清查统计和规范化管理。

1926年,北伐军进入武汉。1927年,汉口市公安局开始着手户籍调查工作,全过程分为3个步骤:1927年12月至1928年4月为创办时期;1928年7月至12月为第一次大清查;1929年9月至12月为第二次大清查,历时约两年,普查了不足百万人口,比现今的人口普查效率低得多。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缺乏之前的数据基础,另一方面则由于科技水平落后、人员素质不足。

在经过这一系列人口调查后,汉口市人口与户籍的情况逐渐规范化、科学化。到了上世纪30年代,已经出现了较为细致的统计报表,如“逐月人口增减数”、“户口趋势”、“户口分布”、“户口迁徙统计”、“市民雇佣与辞退人口统计”、“市民失踪人口统计”、“市民分户承继出继收养弃儿统计”、“暂来与暂往人口统计”等等,初具近现代城市应有的水平。

zX907。WuhanewS。cn

汉口交通极为便利,外来人口涌入基本无法禁绝。但是,当时汉口的政府对于外来人口尤其是成群结队的外来人口进入汉口,非常警惕,通常会把这些人集中安置在特定地点,有似今日中东、非洲常见的难民营。

上世纪30年代,汉口有个专有名词“冬防”,指的就是冬季防范外来人口涌入。一年一度,有如夏季防汛。盖冬季农作物收割已尽,且天气寒冷,贫困农民为求生计,不得不涌入汉口,其中更混杂了不少北伐战争结束后无处谋生的散兵游勇。当时,每年“冬防”时节,汉口警察的管控力度在短期内几乎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户口抽查变成常态化巡查,对各家“户口异动,何去何从,或来或往,或走一人,或增一客,其一举一动无论大小,全应随时侦查。”

有名无实保甲制

上世纪30年代,国民党政权将传统的保甲制度纳入了现代国家政权的框架内,在县之下依次建立起区、乡、保、甲等组织,这是中国两千多年来“皇权不下县”的基层管理体制首次被打破。上世纪30年代末,武汉沦陷时期,汪伪政府沿用并且强化了保甲制度,以户籍管理为手段,加强对市民的流动控制、身份控制和行为控制,并利用邻里互相监视的方法对不利于汪伪政权统治的行为、言论进行监控。这一体系在1945年武汉光复之后,又被国民政府全盘接收,并进一步强化。

保甲制度的一大特征是“以数编组,按户管理”。1945年出台的《湖北省收复区实施户口清查实施细则》中规定:每户填户口清查表两份,均按甲户次序汇订成册。每月下旬,保甲人员应携带户口清查底册逐甲挨户查询补正。每季三、六、九、十二各月下旬由乡(镇)公所户籍人员及其他各部门人员按保督同保甲人员携带户口清查表,逐甲挨户复查补正。

在1945年,汉口市设有14个区公所,各区公所内设民、财、建、教、卫5股,有正、副区长各1人,助理员5人,分办各股事务,另置区队副、户籍助理员各1人。区下为保甲,共380保、4913甲。保有办公处,设正、副保长;甲有甲长。汉阳、武昌的情况与之相仿。

不过,制度虽然严密,但在武汉运行的效果却非常差。在1949年,国民党大势已去之时,华中“剿总”曾马后炮地反思了一番武汉保甲制度落实的问题,总体而言分为五点。

zX907。WuhanewS。cn

其一,九龙治水,职权不明。“保甲及警局均管理户政,警备部及宪兵亦有清查户口之责,管理机关太多,民呈报户口异动无所适从。”

其二,各类资料填报装订极不规范,“满纸涂鸦,眉目不辩,且有破碎不堪者……水印模糊,真伪莫辩”。关于这一点,据我党当时的地下工作者回忆,抗战胜利后,他们长期持伪造的户籍证件来往武汉,从未出现过被识破的情况。

zX907。WuhanewS。cn

其三,户籍人员素质不健全,甚有完全不懂户籍及不熟悉地方情形者。

当时的基层保甲人员,用今日武汉话来说,就是“稀烂的班子”,大都为基层贫苦市民或社会边缘人群,其职业素养和忠诚完全无处谈起。在上世纪40年代一份南京基层保甲花名册上,居然有一名僧侣也赫然入列,令人难以想象。当时的首都尚且如此,武汉的情况也不会好到哪里去。

老武汉的“保甲制”,保了个寂寞

上世纪40年代一份保甲人员花名册

zX907。WuhanewS。cn

其四,户政无专一经费,户政人员待遇低,工作情绪低落。这就不用多说了。

其五,整体上没人当回事。不规范的企业,如“娱乐场所”,完全不管闲;规范一点的企业,“造送员工名册一份送警察局,即算了事。”码头工人普遍只认得老大不认得政府,“仅具各职业团体公会会员证一枚,并无身份证。”不知哪里来的散兵游勇,“番号不明,身份无从考查,保甲长更不敢探问。”

最后一句话总结,“武汉三镇沿江河岸,又平汉、粤汉两路车站……朝来暮往,行踪无定。”

很快,这个对人民生活“捣浆糊”的政权就被推翻。1950年,新中国的户籍制度推出,武汉人对于“户口”的记忆,掀开了新的一页。

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作者:武汉热线,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wuhanews.cn/a/483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