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组核心成员揭秘《武汉市湖泊保护总体规划》编制的幕后故事

12月27日讯 3年时间,数家设计院所和高校参与,三易其稿,为武汉未来20年的湖泊保护绘就一幅发展蓝图。

“总规”要对武汉未来20年的湖泊保护做出前瞻性、全局性、系统性的战略谋划。怎样做好顶层设计?三易其稿的背后经历过哪些权衡与取舍?湖泊保护和利用的关系如何协调?长江日报记者对话市城市防洪勘测设计院专家,揭开《总规》编制的幕后故事。

竹林湖美景 银柯 摄

问:《总规》的编制历时多久?怎么看待《总规》的出炉?

答:《总规》的编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2015年6月,湖北省发布《湖北省湖泊保护总体规划》,并要求各市、州、县抓紧编制各地湖泊保护总体规划。武汉市高度重视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同年8月正式启动。2016年,湖泊保护规划被列为武汉市“十三五”生态保护规划的重要内容,提出了着眼长远、先易后难,持续开展湖泊治理的思路。为了做好这项工作,武汉编制完成了《武汉市湖泊保护总体规划大纲》,并邀请全国知名专家、学者对《大纲》进行咨询和讨论,为总规的编制奠定了基础。

随后,由武汉市城市防洪勘测设计院、武汉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武汉市园林建筑规划设计院、武汉市水务科学研究院等设计单位和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科院水生所、湖北工业大学等院所组成的规划编制组,在大纲的指导下,历时3年,三易其稿,最终于2018年10月25日得到省里正式批复。可以说,这是我市“护湖”史上一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这意味着我市166个湖泊将会得到更好更系统的保护,滨江滨湖特色将得到进一步彰显。

问:武汉湖泊众多,编制《总规》任务重,这项工作是如何突破的?

答:接到任务后,我们立刻展开学习国家、湖北省、武汉市对于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方面的最新精神,并组建规划编制组。其间,走访涉及湖泊保护的各个相关职能部门,了解各部门涉湖工作的最新动态、最新规划方向和利益诉求。

为了做好顶层设计,从更高层面、更宽视野来规划,规划编制组先做好大纲的编制工作,并以前瞻性、科学性为目的,邀请包括院士在内的国内相关领域权威专家共同对武汉市湖泊保护总体规划的内涵、目标和措施进行解读和展望,形成权威的主旨精神来指导规划编制和未来武汉湖泊保护的思路。

zX907。WUhaNEws。Cn

问:从起草到通过,《总规》曾前后修改三次,有哪些地方是实施过修改的?

答:湖泊保护需久久为功。前期,武汉市已经做过很多探索和努力。在此基础上,我们需要不断总结经验,再制定新的规划。比如在复核湖泊分类及功能定位上,我们反复研究,最终决定湖泊功能定位、水质管理目标,采用2013版水功能区划成果。水功能区划未定的湖泊,采用水环境管理目标。水环境管理目标、水功能区划均未定的湖泊,再采用市四水共治领导小组办公室制定的水质提升标准;再比如,在完善“三线一路”与“省总规”保护区规划成果对接上,我们选取跨区湖泊为示范,补充了这些湖泊的湖泊保护区和控制区指标;在加强湿地保护与修复部分,对于有湿地功能的湖泊,我们还增加了湿地保护和修复的要求。

问:《总规》编制中,最大的难点是什么?我们是如何攻克的?

答:我们面临的最大的难点是如何协调各项涉湖的规划和建设,处理好保护和利用的关系。我们一直以来的困惑是,如何站在更高的高度来统筹协调。因为湖泊是武汉市的最为宝贵的资源,承担着景观、调蓄、生态等复杂的功能,涉及众多职能部门,这些部门的工作中对湖泊的要求各不相同,也有各自的规划安排。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提出“保护优先、科学规划,以人为本,生态优先,统筹兼顾、协调发展,总体规划、分类指导,水陆联防、标本兼治,创新机制、分步实施” 指导原则,统筹协调好涉湖周边污水、排水、绿化及建设各项建设的需要,陆域和水域一体化统筹规划,以此达到全面、系统、科学的效果。

zX907。WUhaNEws。Cn


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作者:武汉热线,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wuhanews.cn/a/41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