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汉路上两栋楼,风雨不倒一百年

江汉路上两栋楼,风雨不倒一百年

邹庆孚金号旧址

近日,深圳市中心某高楼持续出现晃动现象,引发全国关注。这栋当年被视为“深圳速度”榜样之一的建筑,不知接下来的命运如何。相比之下,百年之前的某些楼宇,如今还完好矗立于武汉最繁华的商业街上,风雨不倒。

今天,在江汉路上,行人还可以看到两座上世纪初著名金银首饰企业“邹协和”旗下的华美建筑,其历史分别为104年和84年。

一家金店,两栋名楼

News907。wUhanEwS。CN

这两座建筑是“邹庆孚金号旧址”和“协和福金号旧址”,分别位于江汉路117号和江汉路135号,均已入选武汉市优秀历史建筑。

“邹庆孚金号旧址”属西方古典主义与现代风格相结合的折衷主义建筑,建于1917年,主体四层,塔亭三层。大楼转角处的商场门廊两侧,四层门窗旁有贴墙爱奥尼壁柱,顶部塔亭饰以爱奥尼双圆柱,第二层塔亭有罗马拱券。大楼窗户分矩形和拱形两种,修饰较少。大楼转角底层入口两侧的爱奥尼柱较粗大,入口上方二至三层有通高爱奥尼巨柱,柱子截面变小,比例较底层修长,塔亭的柱子截面更加缩小。通过强调层层竖向的线条及柱子直径渐变的处理,突出大楼的挺拔。

“协和福金号旧址” 建于1937年,建筑主体三层,两个主立面分别向江汉路和江汉二路展开,转角处顶部升起两层塔亭。建筑二层阳台拉通,加上三层檐口和一楼雨棚,形成层层出檐的效果。塔亭为典型的巴洛克式处理手法。主楼三层转角为倒圆角处理,平滑的檐口在此被一个半圆拱打断。三层檐下牛腿挑出较短,之间密排挑椽装饰;二层连通阳台下牛腿挑出较多,之间无挑椽装饰,繁简分明。矩形门窗修饰较少。整栋建筑立面处理细腻、疏密有致、凹凸分明,丰富活泼。

江汉路上两栋楼,风雨不倒一百年

协和福金号旧址

News907。wUhanEwS。CN

如今,“邹庆孚金号旧址”一楼是运动服装专营店,“协和福金号旧址”一楼则属于某金银首饰品牌。当年拥有这两座建筑的企业“邹协和”金号则早已消弭于历史当中,只留下“金银首饰帝国”的传说。

天上掉下金罗汉

1904年,来自江西丰城县的邹沛之、邹济之、邹沅之三兄弟来到汉口,进入“熊和兴银楼”当学徒。

邹沛之为人聪明,很快出师,并迅速成为汉口首饰行业中“六大名师”之一;邹济之天资愚钝,个性倔强,辗转于汉口多家银楼学艺不成,最终在吵骂厮打中捡起飞出门外的铺盖卷,结束了学徒生涯。

1908年,邹沛之在汉口小董家巷租了一间房屋,和邹济之、邹沅之一起,制作金银首饰,提着盒子走街串巷去叫卖。当年秋天,老四邹澄之也从江西赶来加入家族事业。

1909年,邹家四兄弟在前花楼分租了一家面馆的半边门面,挂出了“邹协和银匠铺”的招牌。

老二邹济之虽然手上功夫笨,但运气极佳,待人诚恳。他的两次奇遇帮助“邹协和”实现了两次飞跃。

News907。wUhanEwS。CN

“邹协和”开业不久,一和尚拿着一尊小罗汉到“邹协和”店里来卖。邹济之端详一遍,对来人说:“里面有金子,敝店本小利微,买不起。”和尚答道:“走遍汉口,今天才遇着识家,情愿便宜卖给你。”于是,邹济之向隔壁面馆老板借了些钱,将罗汉买下。这个金罗汉约有一斤多重,经过提炼加工后,本息除外,净赚了四两多金子,成为了“邹协和”的第一桶金。

江汉路上两栋楼,风雨不倒一百年

明代铜罗汉像,文中提到的“金罗汉”有可能就长这样

1913年,四兄弟将店子搬至汉正街新街口,租赁了整栋门面,仿照浙帮银楼的排场进行店面装修,扩大营业。不久,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中国金价大幅下跌,落到30余元一两,黄金市场空前活跃,黄金首饰业务激增。“邹协和”迅速发展,两年内达到了流动资本八九百两金子的经营规模。兄弟四人乘势而上,在汉正街永宁巷口增开一家银楼.取名“邹协兴银楼”。1918年,邹氏兄弟又在交通路与花楼街的交界口增设一家分号,招牌定为“老邹协和银楼”,这家银楼后来成为“邹协和”的旗舰店。

交通路的“老邹协和银楼”开业不久,一天傍晚快要打烊时,店内有一个衣着讲究的顾客盘桓不去。邹济之上前搭讪,此人也只说“随便看看”。

当时,店里正在酬宴宾客,邹济之便邀其入席,这位客人也不推辞。散席后,此人对邹济之说:“鄙人乃直鲁豫巡阅使(吴佩孚)的副官姜显宗,带有一点金子,放在旅馆不便,想交给你们柜上,留下印签,等我买了东西,陆续按当日牌价折算,由你柜上付款,如何?”邹济之喜不自胜,满口承应,当即派人陪姜副官到荣生旅馆,取回900两的金子来。

之后,姜显宗陆续介绍邹济之认识了不少吴佩孚的部下及眷属。如此一来。“邹协和”的销量大增,声名大振,业务开始拓展到上海。时值北伐,武汉地区的富户纷纷购置黄金避险,“邹协和”即在上海购进大量黄金运汉应市,利用黄金价格的波动大发横财,在武汉金银首饰业中站住了C位。

首饰卖罢做金融

News907。wUhanEwS。CN

当下在武汉修建高楼的企业,以金银首饰起家,如今却广泛涉足金融行业,此次的高楼也以“金融中心”名之。这种场面,在80年前“邹协和”的故事中,早就上演过一次。

上世纪30年代,“邹协和”大举进军典当业。老二邹济之开设“鸿大典”、老四邹澄之开设“协丰典”、老三邹沅之开设“复成协典当”、老五邹润之开设了“协泰典”。

典当具有抵押放贷的金融功能,且在资金进出的时间上与金号正好相反,按行内的说法,典当是“上半年上架子(放款),下半年下架子(收款)”,与金号的资金流动正好相衔接上,从而使金号与典当形成资金的有序调配,最大限度地挖掘了资本的利润率。“邹协和”的典当业一直延续到“七七事变”爆发。经过这一番资本运作,邹家累资巨万,据其后人说,当时邹家(五兄弟合计)积累的资产,计有黄金5000两、房屋200栋,动产与不动产总计达百万元(银元)以上。

1938年,武汉沦陷,邹家业务全部收歇,兄弟四散,或避香港,或迁重庆,或走桂林。抗战胜利后,“邹协和”各号又陆续复业,但资财已大不如前,在进行黄金投机买卖时遭受重大挫折,从此一蹶不振。

时至今日,“邹协和”当年的200栋房屋里,只有本文开头提到的两栋还以“优秀历史建筑”的身份得以保完,其余的早就不知去向。据知情者说,某一间还完好的,现在改成了某知名豆浆快餐品牌,颇有“王谢堂前”的味道。

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作者:武汉热线,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wuhanews.cn/a/415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