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民营火箭基地是谁建的 什么时候开始投入使用

日前,中国首个民营火箭制造基地交付投产。这也是目前亚洲最大民营火箭制造工厂。

该基地位于湖州市经济开发区,属于民营火箭研制企业北京蓝箭空间科技有限公司(蓝箭航天)。基地总占地面积近120亩,预计总投资15亿元,其中包括湖州市提供的逾2亿元军民融合专项综合投资支持。

基地一期建设工程约70亩,建筑面积近3万平方米。此次投入运营的核心功能区域包括发动机性能试验区、制造检测区、发动机总装区等。

公开资料显示,蓝箭航天湖州智能制造基地在建设过程中着重关注智能化、数字化、通用化,以实现精确控制、远程协调和智能化生产。

“基地总装设施将按照订单进行协调和生产,以尽可能减少设备闲置情况。”蓝箭航天工作人员向界面新闻记者表示,其中,发动机总装区域将建成一条采用工业4.0标准、脉动式柔性化发动机及运载火箭生产线。

newS907。WUhaneWS.cn

蓝箭航天董事长王建蒙此前曾表示,预计到2022年,湖州基地可实现年产200台火箭发动机、15枚液体火箭,预计实现销售收入10亿元、利税3.7亿元。

“目前市场上已有的试验设施资源十分有限,对航天发动机而言,保证充分的试验时间是产品成功的先决条件。”蓝箭航天CEO张昌武认为,建设自有制造基地和热试车台,是实现发动机和火箭量产的必由之路。

newS907。WUhaneWS.cn

作为降低成本的重要途径,批量化生产正成为民营火箭及卫星企业关注的焦点。此前,民营卫星企业天仪研究院已完成标准化、小批量研制生产卫星的首次尝试,且初步具备了年产10颗卫星的能力,并预计未来两年间,将拥有年产百颗的能力。

天仪研究院CEO杨峰曾在采访中表示,正在布局自己的供应链,在全球范围内采购组部件。

与卫星制造的全球化采购略有不同,火箭制造领域更趋向自主制造和国内采购。“无论作为国家或企业,独立进入太空的能力是最核心的竞争力。”一位业内人士向界面新闻记者解释到,与卫星制造相比,火箭制造的门槛较高,技术集成度和对可靠性的要求也更高。

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中国航天产业已形成了完整的供应链体系,这也是目前中国商业航天发展的优势。但随着航天供应链从体制内走到体制外,如何在有限资源下保证产品质量,变得格外重要。

核心零部件自主研发制造的同时,蓝箭航天也在培养自己的供应商。

张昌武表示,未来降低成本的核心是实现批量化。按照初步估算,湖州基地产能完全释放后,制造成本或降低约三成。

“几年后,我们会拥有每年制造100颗卫星的能力。但实际是否会年产出100颗卫星,还要看下游应用的发展。”杨峰向界面新闻记者表示。

张昌武也认为,商业航天行业的发展仍需全产业链各环节的共同发展。

截至目前,中国在2018年已完成了36次航天发射,预计全年发射次数将达到40次,位列全球第一。

newS907。WUhaneWS.cn

2016年和2017年,中国分别进行了22次和18次发射。


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作者:武汉热线,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wuhanews.cn/a/41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