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孟超曾捐赠600万元用于疾病研究 96岁还在主刀

这是怎么样的一天啊。 13时05分,「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院士在上海逝世,享年99岁。 而就在两天前,5月20日,「中国眼科医学界泰斗」夏德昭在沈阳逝世,享年104岁。 国人的泪腺是从此刻被触发的。11时许,一则消息瞬间全网刷屏,「袁隆平病逝」。很快,官方辟谣,袁隆平病危,尚在救治中。 许许多多的网友为袁隆平祈福,希望他能挺过难关。 在浩瀚宇宙中,有一颗“吴孟超星”,永远光芒闪耀 可这个最大的愿望是「要将饭碗掌握在中国人自己手里」的老人,还是走了。 5月22日下午,湖南长沙,数以百计的市民从四面八方汇集到湘雅医院门口,在细雨中呼喊「一路走好」,送别袁隆平。医院附近的一家花店,3000多枝菊花早就卖光,连白色和黄色的花也都通通卖光。 16时许,灵车车队缓慢驶离医院时,人群奔跑着,紧跟车队前行、目送,送行队伍蔓延数公里。 车队所过之处,车主们纷纷停车鸣笛,向灵车车队致哀。 在上海,吴孟超离世的现场,颇为安静。相比袁隆平的家喻户晓,吴孟超的知名度更多是在医学界。他伴随着一代代中国医学生入门、成长、执业:陈灏珠,是教科书《内科学》封面的第一个名字,而吴孟超,是教科书《外科学》封面的第一个名字。 虽然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但一日之间,两位科学巨人相继离开人世,离世在同一时辰,间隔数分之间,难免不让人感伤叠加。 西沉就不再升起,划过天幕就不再回来,他们撑起了中国健康、温饱的未来,如今,让中国人「医食无忧」的两位国士,要在天堂相见了。

96岁还在主刀 「如果真的有一天倒在手术台上,也许就是我最大的幸福。」这句话,吴孟超说了很多年。直到2018年,96岁的他,才告别手术台。 2018年,吴孟超主刀52台手术。放眼世界,如此高龄,仍然亲自在手术台主刀的医生,寥寥无几。 吴老和护士之间有过这样一段对话—— 吴孟超:明天有什么手术?有没有我的?没有排,没有人排我。 护士:休息休息吧。 吴孟超:排吧!怎么搞的一个都没排。你去找一个。 他的学生张鹏说,吴孟超就是「馋手术」,自己手术做完了,「不过瘾」,还会到其他手术室溜达,碰到别的医生有困难的时候,他就赶紧洗手、上手术台,「我来,你还没有我快,磨磨唧唧的。」 从1963年首次突破「中肝叶」手术禁区后,无论外界赋予他多大的荣誉、多高的职务,吴孟超一直坚持亲自做手术。即使在晚年,只要不出差,他每天都上台手术,有时甚至三四台,经常一口气站五六个小时。 他说,合格的外科医生要有「三功」——站功(能一站几个小时)、饿功(手术时能忍饥挨饿)和憋功(在手术台上绝对不上厕所)。 经年累月的手术,给吴孟超留下的是不能正常并拢的脚趾、严重变形的右手食指。在央视《朗读者》节目里,主持人董卿几度哽咽,读护士长写给吴孟超的信:「很多人看到您是个传奇,但只有我看到过手术后躺在椅子上的您,胸前的手术衣都湿透了,两只胳膊支在扶手上,掌心朝上的双手在微微颤抖……」 的确,签字时、拿筷子时,吴孟超的手会微微颤抖,但一拿起手术刀,他却稳得仿佛换了个人——患者每每满腹腔都是血,只要吴老的手伸进去一摸,某根血管一掐,血就止住了。 「要说一点都不抖,那不符合科学规律。但可能是因为拿笔和拿手术刀的姿势不一样、力度不一样、心情不一样吧。我拿起手术刀来,自己也觉不出抖来。」吴孟超曾坦言。 当然,吴孟超还说过另一句话,「如果我不能保证完成手术的话,也绝不再上手术台。因为,我不能拿病人的生命逞强。」 2019年,97岁的吴孟超,从海军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退休。从1943年考入同济大学医学院算起,他从医76年,直接救治过超过1.6万名病人。如果算上他培养的学生,他间接救治的病人无法计数。 之所以正式退休,吴孟超是为了带头执行当时新出台的院士退休政策,为其他院士作出表率。在退休仪式上,他说:「我只是从院士的位置上退休,在医生这个岗位上,我还会继续干下去。只要病人需要,我随时可以投入战斗!」 秉承仁心仁术的医者,有着相近的自我要求。创立了中国角膜移植术、创建了中国医科大学眼科学专业的夏德昭,百岁高龄仍工作在眼科临床一线。为此,夏德昭101岁时还在双杠上锻炼。 吴孟超深知一个人的力量有限,一直把培养年轻人作为事业发展的根基。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后,他将国家和部队奖励的600万元全部捐出,成立了吴孟超肝胆外科医学基金,用于扶持肝胆外科领域的青年才俊。他又联合了6位知名院士向国务院提交了“集成式研究乙型肝炎肝癌”的建议案,被列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由他主持建成的国家肝癌科学中心早已屹立在上海安亭,成为了亚洲最大的肝癌研究和防治基地。 吴孟超表示,我的本事也是党培养的,也是人民培养的,也是国家培养的,因此要把我的本事都要献出来,培养更多的人,一代接一代培养下去,为党、为国家、为人民的健康做贡献。

不只是为病人省钱 一个好医生,眼里看的是病,心里想的是病人。吴孟超说,他就想当这样的好医生。 他主张为病人节约,总是最大限度地为病人减轻负担。他对科室医生说:「器械用一次,「咔嚓」一声1000多块,我吴孟超用手缝线,分文不要。」 如果病人带来的片子已经能够诊断清楚,他绝不会让病人做第二次检查;如果B超能够解决问题,他绝不建议病人做费用更高的CT或核磁共振。 在吴孟超眼里,病人的事,比天大。2005年,他被推荐参评国家最高科技奖,科技部派工作组对他进行考核谈话,医院「贴心」取消了他原定的手术。 吴孟超得知后,坚持不推迟手术。他的解释是,病人是一位60多岁的贫困河南农民,同乡凑钱助其到上海就医,「多住一天院,对病人都是负担。」 确实,急病人所急,想病人所想,那是吴孟超从医的初心。时至今日,中国仍然是全世界肝炎、肝癌最高发的地区,全世界超过一半的新增和死亡肝癌患者在中国。根据IARC 2018年公布的数据,全球肝癌的年新发病例数达到84.1万人,死亡78.2万人。中国肝癌年新发病例达到46.6万人,死亡42.2万人。 而在他踏上从医路的那个年代,情况糟得多,肝脏手术被视为生命禁区,成功率几乎为零,一个患者被确诊得了肝癌,几乎就等同于死亡。 而在这之前,吴孟超的人生之路也颇为坎坷,海外归来报国,想投奔延安,却为战火所隔;从同济大学医学院毕业时,他想留校做外科,却因为1米62的身高,教务主任以他「个子太矮」为由,拒绝了他。 被命运的激流冲击的吴孟超,与积贫积弱的祖国,命运线从此紧密地交织在一起:几乎是从零起步,他一头闯入肝胆外科这个未知的荒原。 吴孟超第一次主刀,是1960年的一例肝癌切除手术。手术前,恩师赵宝琦教授将自己的主刀位置,让给了时年39岁的吴孟超。 这起手术,成为中国肝胆外科史上一个划时代的转折点,吴孟超从此脱颖而出,成为「打破肝胆禁区」的医学新星。 在日后的手术生涯中,吴孟超曾在手术台上站了整整12个小时,为一个男子切除巨大肿瘤,长达63厘米;他曾切除迄今为止国内外最大的肝海绵状血管瘤(已被切除),瘤体重18千克;他曾用5个小时,为一个4个月大的女婴摘除重达600克的肝母细胞瘤,这创下了世界肝母细胞瘤切除年龄最小的纪录——婴儿的器官稚嫩,手术风险巨大,可他毅然拿起手术刀,要为这个孩子,奋力与死神一搏。
双星陨落!一天痛失两位国士,愿天下再无肝癌,再无饥荒

为患者,无惧风险,终其一生,吴孟超始终行走在肝脏外科的风口浪尖。与此伴随的,是他创造的多个医学界第一:制作了中国第一具肝脏血管的铸型标本、提出肝脏分为「五叶四段」的经典解剖理论、完成中国第一例肝癌切除手术和世界上首例完整的中肝叶切除术、创造了间歇性肝门阻断切肝法和常温下无血切肝法、完成了世界上第一例中肝叶切除手术...是吴孟超,建立并壮大了中国肝脏外科的学科体系。 1978年,吴孟超在长海医院创立中国第一个肝胆外科,随后发展成「院中院」,共200张床位,实现由科到院的转变; 1996年,单独列编的东方肝胆外科医院成立,实现了从单一学科到院所合一的「三甲」专科医院的跨越; 吴孟超斩获2005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后,捐出600万元人民币奖金,又联合6位院士向国务院提交了关于「乙型肝炎肝癌」的建议案。在他努力下,国家肝癌科学中心在上海成立,成为世界最大的肝癌研究和防治基地。 筹建期间,年近90的吴孟超数次赴京协调沟通相关事宜。一天,吴孟超汇报结束,非常疲惫,每走几步就要扶着墙休息一下,这让随行人员感慨,「吴老真是蛮拼的。」

世间再无吴孟超 如今,全国肝胆外科的专家和医生中,八成以上都是吴孟超的学生,学生的学生和第3代、第4代学生。吴孟超创建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肝脏疾病诊疗中心和科研基地,建立了世界上最大的肝癌病理标本库,培养了大批高层次专业人才。 通过他和同行们的努力,世界上多数肝癌外科治疗的理论和技术原创于中国,使中国在该领域的研究和诊治水平居国际领先地位。 即便做出了这么多开创性贡献,但吴孟超看重的并不是「第一」、「首次」、「最大」,而是救治生命。他使中国肝脏疾病的诊断准确率、手术成功率和术后存活率均达世界领先水平。他所做出的研究,使中国肝癌手术成功率由1960年代初的15%提高到98.5%,中国肝癌术后5年生存率由1960-70年代的16.0%,上升到1980年代的30.6%,直至如今的56.1%。如今,中国肝脏外科的手术死亡率已降至0.30%,小肝癌术后5年生存率提高至79.8%。 有肝癌患者,术后最长存活已达45年。 当年吴孟超为之主刀的那个女娃,如今已经成为一名护士。 「孩子们,这世界上不缺乏专家,不缺乏权威,缺乏的是一个「人」——一个肯把自己给出去的人。当你们帮助别人时,请记得医药是有时穷尽的,唯有不竭的爱,能照亮一个受苦的灵魂。」吴孟超曾在央视节目「朗读者」上说。 是对患者不竭的爱,让97岁退休后的吴孟超,仍一如既往地下临床、进病房。生前,他在长海医院住院期间,每天,年轻医生仍旧敲开他的房门,拿着各种各样棘手的病例与他讨论。他说:「中国肝癌大国的帽子还没有扔进太平洋,我还要继续同肝癌斗争。」 国家和人民不会忘记,报国报民的国士,2011年,中国将第17606号小行星命名为「吴孟超星」。 今夜,吴老已去,当我们抬头望向夜空,那颗夜空里最亮的星星,仍在不知疲倦地发光发亮,一如吴老为国为民的一生。

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作者:武汉热线,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wuhanews.cn/a/412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