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曾在三亚摔跤 上午还在抢救 回顾袁隆平的一生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湖南省政协原副主席袁隆平,因多器官功能衰竭,于2021年5月22日13时07分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

上述消息由湖南省委机关报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刚刚发布。今天(22日)中午,武汉晨报记者联系袁隆平的一位秘书,其称今年早些时候袁老在三亚摔过一跤,后转到长沙治疗。
袁隆平长沙逝世,秘书称袁老曾在三亚摔过一跤

袁隆平是中国工程院院士、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我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地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科学家,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他曾说,“我有两个梦,一个是‘禾下乘凉梦’,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他曾梦见水稻如高粱一般高,穗子和扫把一样长,谷粒犹如花生米那样大,人们可以坐在稻穗之下乘凉。 袁隆平冲破经典遗传学观点的束缚,于1964年开始研究杂交水稻,成功选育了世界上第个实用高产杂交水稻品种“南优2号”。他50多年如一日,全身心致力于杂交水稻的研究,先后成功研发出“三系法”杂交水稻、“两系法”杂交水稻和超级杂交稻。 袁隆平关于杂交水稻的成果自1976年起在全国大面积推广应用,使水稻的单产和总产都大幅度提高。近年来,杂交水稻年种植面积超2.4亿亩,杂交水稻年增产约250万吨,每年可多养活7000万人口。 袁隆平始终不满足于已取得的成就,近年来他带领团队攻克耐盐碱水稻(海水稻)稻作改良难关。袁隆平曾表示,中国有约15亿亩盐碱地,其中具备改造潜能的盐碱地面积在2亿到3亿亩之间。如果能够将这近2亿亩盐碱地开发成高产水稻田,那么,我们就不用再为粮食安全问题而担忧了。2020年10月14日,袁隆平“海水稻”团队传出好消息,“超优千号”耐盐水稻的平均亩产量达到802.9公斤。 2020年11月,在参加第三代杂交水稻双季亩产突破1500公斤新闻发布会时,90岁的袁隆平院士说,“高产高产更高产的追求是永恒的。我的脑瓜子还可以,还要从‘九零后’一直工作到‘百零后’。” “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是袁隆平毕生的追求。为了实现这一宏愿,他长期致力于促进杂交水稻走向世界。20世纪80年代以来,他通过杂交水稻国际培训班为近80多个发展中国家培训了3000多名杂交水稻业技术人才。 他担任联合国粮农组织首席顾问,帮助其他国家发展杂交水稻。现在,杂交水稻已在印度、孟加拉国、印度尼西亚、越南、菲律宾、美国、巴西等地大面积种植。 据中国工程院官网上袁隆平的自述,1960年7月,袁隆平在常规早稻品种试验田中发现了一株“鹤立鸡群”的水稻,他把这株水稻的种子收集起来。发现它的杂交第二代一株“天然杂交稻”。据袁隆平的自述,他由此深受启发,从此选择了研究杂交水稻的科研之路。 他认为既然自然界客观存在“天然杂交稻”,那么探索其中规律,就可以通过人工培育出杂交稻;且水稻杂种优势利用能大幅度提高粮食产量。 1964年,袁隆平找到了天然雄性不育株。两年后,他在中国科学院出版的《科学通报》杂志1966年第四期上发表了那篇著名的《水稻的雄性不孕性》,为杂交水稻发展奠定了基础。 1930年9月7日,袁隆平出生于北京市,于1995年成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在1949年至1953年,他在西南农学院就读,获得农作物专业学士学位。毕业后,被分配到偏僻的湖南省安江农校任遗传育种教师。之后18年,一直到1971年,他在湖南省安江农业学校担任教员。此后,他转入湖南省农业科学院杂交稻研究协作组工作。1984年至2015年,他于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担任主任。 1981年,袁隆平获得我国第一个特等发明奖,2001年获得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14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他还相继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美国“世界粮食奖"、以色列“沃尔夫奖”、香港“吕志和奖-世界文明奖”等20项国内、国际大奖等20项国内外大奖。 据感动中国组委会授予的颁奖词:“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薄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

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作者:武汉热线,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wuhanews.cn/a/409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