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学者支招武汉文化旅游:摸清文化家底创造本土文化精品

11月23日讯 23日上午,在第18届华创会2018中国武汉侨英荟侨英论坛上,多位国内外文化界、旅游界专家、学者共聚一堂,以“文化与旅游创新”为主题,为文化与旅游促武汉高质量发展积极建言、支招。

QQ图片20181123150223.png

zX907.WuHANeWS.CN

武汉文化资源很多,要把“家底”摸清楚

作为国内电视剧权威专家,中国文化交流协会副会长曾庆瑞说,武汉城市综合实力近年提升迅速,让人欣喜。他认为,一个城市长远发展,除了要有强大的经济实力,还要有雄厚的文化实力。

武汉如何推动文化创新?曾庆瑞说,首先,要注重文化品位。此外,武汉要充分挖掘城市自身资源,把“家底”摸清楚,编钟文化、桥梁文化、知音文化等都是武汉独有的文化富矿,要珍视并合理开发利用,用于文化创新。相关部门应该作好选题、措施规划,投入充足的人力、物力、财力,把“家底”转化为文化精品。

在电视剧创作方面,曾庆瑞建议,当前,武汉应多创作一些反映青年一代为实现“中国梦”努力奋斗的作品,“谱写湖北武汉青年的奋斗之歌”。

创造本土文化精品应纳入发展规划

“被艺术创新滋养的城市,总是会显现出不一样的活力。武汉不仅应该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更应激活并整合优质文化资源,建立文化自信,创造本土文化精品,留住城市记忆与文化乡愁。”湖北大学文学院教授朱伟明建议武汉将创造本土文化精品纳入发展规划。

朱伟明说,2017年底,湖北省盘龙城遗址入选第三批12家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这是武汉打造城市文化地标的一个标志性事件,开启了武汉城市文化地标建设的新时代。“这应该只是一个开始。在城市文化地标的打造过程中应有全盘规划,顶层设计,切忌假古董、碎片化。”

朱伟明认为,武汉文化资源丰富,但这些并不会自动转化成艺术创新的动力,“激活优势文化资源,创造新的艺术内涵与艺术形式,是新时代赋予文化工作者的责任。”她建议,武汉在打造文化精品时,应加入人们对生活的理解、想象和期许,对人与社会、与自然关系的反思等。在这方面,方方《水在时间之下》、武汉京剧院的《水上灯》都是有益的尝试。“只是这类尝试目前仍然处在一种零星状态,缺少应有的强度和力度,亟需规划与整合。”

要注重文化引领不能媚俗

zX907.WuHANeWS.CN

著名文艺评论家、中国传媒大学影视艺术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仲呈祥强调,要注重文化引领,不能媚俗。

“以文化人、以艺养心、重在引领、胜在自信。”仲呈祥用这十六个字分享自己做文化工作的体会。

谈到文化与旅游的关系,仲呈祥说,机构改革成立文化与旅游部,是极富战略眼光的。这也提醒我们,要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认识文化和旅游的关系。

仲呈祥指出,武汉有很多独特的文化优势,武汉人要充满文化自信,文化自豪,要有勇气引领全国城市文化向更高审美台阶挺进。

30年前是粗放式旅游,未来旅游与科技对接

“30年前的旅游行业,是粗放式的订单式服务。现在人们的需求多样了,旅游方式充满个性化,这需要我们提供更有价值的旅游服务,对旅游业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宝中旅游投资集团湖北公司董事、总经理、旅游行业资深专家肖坚围绕文旅企业的发展进行了交流。

随着高铁和空港建设高速发展,长江国际黄金旅游带逐渐形成。肖坚认为,武汉旅游业也应趁势而为。“原来传统的旅游方式已经不适应现代旅游业的发展,作为湖北旅游企业,应该更加重视创新。”他表示,科技能改变传统的“口口相传”的旅游模式,特别是5G技术广泛应用以后,科技公司将更能提供支撑。

zX907.WuHANeWS.CN

同时,肖坚强调,在旅游上要讲好故事,将文化和旅游融合,形成旅游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其次,旅游产品上要多样化,设置养老旅游、体育旅游以及特色小镇创建文创基地等。

zX907.WuHANeWS.CN

肖坚希望大力促进国际文化交流,把荆楚文化和武汉旅游“打包”走出家门,形成旅游行业“放大器”效应。


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作者:武汉热线,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wuhanews.cn/a/38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