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平离职事件大反转,官方称其为下海夸大地位,必须在所内非密岗位脱密2年

因为一篇原单位的“讨人公文”,研究员张小平红了。

根据网文《离职能直接影响中国登月的人才,只配待在国企底层?》的描述,西安航天动力研究所研究员张小平被所里认定为是凭一己之力影响中国登月的大牛,但因不被单位重视,待遇和职级太低选择离职,结果导致整个科研项目瘫痪,研究所遂发公文请求上级追回张小平。

此文迅速在网上广泛传播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9月27日晚间,西安航天动力研究所在官网发布离职事件的情况说明,称由于张小平为国家重要涉密人员,离职前必须在所内非密岗位脱密2年,因此研究所向西安市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起仲裁申请,要求张小平继续履行聘用合同,按脱密期管理规定回所脱密。

此外,该公告承认网传公文因承办人急于达到让张小平回所脱密的目的,在材料中措辞失当,夸大了张小平在所参与研制项目中的地位和作用。

张小平离职事件大反转,官方称其为下海夸大地位,要脱密2年


nEwS907。wuHANEws。cn


当天张小平本人拒绝了媒体的采访。张小平现供职单位北京蓝箭空间科技有限公司有关人士则向AI财经社表示纯属“躺枪”,并称“他今年上半年入职,平时在西安工作。”

到底是人才不被重用另择高枝,还是一起普通的劳务纠纷?无论如何,此事让航天领域人才流失进入大众视野。对于这群有些特殊的航天人来说,他们“既要六便士,也要月亮”。

“张小平,你给我回来”

爆款网文《离职能直接影响中国登月的人才,只配待在国企底层?》称,研究员张小平曾在西安航天动力研究所(航天601所)工作,任职副主任设计师。在跳槽至民营火箭企业北京蓝箭空间科技有限公司后,遭原工作单位喊话:“出现深层次技术难题急需解决,某种程度上会影响我国载人登月重大战略计划,故要求张小平重回研究所。”

张小平离职事件大反转,官方称其为下海夸大地位,要脱密2年


张小平离职事件大反转,官方称其为下海夸大地位,要脱密2年


原文作者总结道,研究员张小平离职,当初批准的时候没觉得他有啥厉害,但之后发现没有他整个项目都瘫痪了。

据《新京报》求证,张小平确有此人。但是,张小平以“这事得咨询我们公司领导”为由,表示不回应,婉拒了《新京报》的采访。

9月27日,AI财经社来到张小平现所在公司蓝箭航天,令人意外的是,“国宝级工程师”张小平并非人人所知。一名工作人员告诉AI财经社:“我是2016年入职的,自入职以来没见过张小平。这件事就这样了,不发表评论和看法。”同时,该员工还表示:“我拿人格保证,张小平不在亦庄也不在北京。”

“我们的回应就是没有回应。”蓝箭航天公关部负责人回复AI财经社。另外一位员工则称:“他今年上半年入职,平时在西安工作。”

9月28日晚间,张小平原工作单位西安航天动力研究所发布公告称,由于张小平为国家重要涉密人员,根据保密法和单位相关规定,离职前必须在所内非密岗位进行脱密,脱密期为2年。为此,2018年4月,西安航天动力研究所与张小平进行谈话,向其解读离职流程及脱密期管理规定,告知其须遵守国家保密规定,回单位履行脱密义务。但张小平仍然自行离所,对保守国家秘密和单位技术秘密带来了较大隐患。

鉴于以上情况,西安航天动力研究所向西安市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起仲裁申请,要求张小平继续履行聘用合同,按脱密期管理规定回所脱密。

人才外流呈上升趋势

9月27日下午,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六研究院院长刘志让在接受《北京青年报》的采访时曾表示,本人(张小平)擅自离职,经多次谈心做工作无效,为挽留此人,单位通过法律途径提起仲裁,在提供给相关机构的材料中有夸大其作用和贡献的表述,被其及网络利用进行炒作。

刘志让介绍,张小平并非网传文中的“灵魂人物”,其离职并不会影响任务进度。研究院这两年被民营火箭公司挖走的人多一些,但是张小平的离职不存在影响任务的问题。

张小平到底有多厉害?

自媒体“推一条”查询了张小平所发表的学术论文后介绍,《火箭推进》期刊刊登过张小平至少5篇学术论文。该期刊恰恰是航天推进技术研究院主办的双月刊。

其中,《补燃循环发动机推力调节研究》是张小平独立署名,《富氧补燃循环发动机启动过程》署名“张小平 丁丰年”;张小平还联合发表过《液体火箭发动机低成本设计技术》、《我国载人登月重型运载火箭动力系统探讨》等论文。值得注意的是,以上论文,张小平都是第一作者,唯一一篇担任第二作者的是《我国可重复使用液体火箭发动机发展的思考》,署名是“李斌 张小平 高玉闪”,基本确认李斌是张小平的领导。

尽管网文称“整个航天601所,70%的人都是副主任设计师。”但一位航天系统科研人员向媒体介绍,“不可能有70%,7%还差不多。副主任设计师是总体部门才有的职位,比例非常低的。而且张小平已经是研究员了,这种科研单位,研究员非常难评,对文章要求很高,还有一定比例的淘汰率。”

事实上,“张小平离职”并非孤例,航天领域人才流动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据《今日科院》的调查报告《航天主要科研院所调研访谈情况分析及启示》显示,2012年~2016年,航天一院、五院、六院、八院等航天科技集团主要院所,每年“流出总人数”呈上升趋势。2012年,四家院所共流出507人,2016年,该数据则为916人,流出率为80%。流失主体为35岁以下的中青年骨干群体。

张小平离职事件大反转,官方称其为下海夸大地位,要脱密2年

nEwS907。wuHANEws。cn


一位在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9年工作经历的前员工章越(化名)告诉《每日人物》,他和张小平一样,在半年前离开了这家国企,投身民营企业。张小平的情况非常普遍,去年就有一批骨干离开了某国企研究院,导致了一些技术的停滞。

nEwS907。wuHANEws。cn

也有六院员工称,此事主人公张小平的情况较为特殊,“作为重要涉密人员,张小平事件的性质是‘劳动关系纠纷’。而且张小平不在岗期间,还陆续动员其他有关员工离职。”

拥有“国宝级工程师”的民企啥来头?

张小平入职的新企业名为“北京蓝箭空间科技有限公司”,官方介绍称,这是一家从事火箭研制和运营的民营企业。

值得一提的是,在京城,自家工程师因离职走红网络之时,蓝箭的创始团队却对此显得不那么关心。恰好在9月27日同天,蓝箭航天自主研发的国内首台80吨液氧甲烷发动机天鹊(TQ-12)短喷管推力室在其湖州自主建设的试车台进行了20秒的短程点火试车并取得成功。

湖州是蓝箭航天的“朱雀火箭研制基地”,张小平也去过那里。2018年4月4日,张小平作为蓝箭公司企业代表到浙江湖州开发区环保局,办理企业建设项目“区域环评+环境标准”改革环评文件承诺备案。之后,他在接受《湖州日报》采访时说:“不到一周就把环评的所有流程办好了,速度很快。”

nEwS907。wuHANEws。cn

之所以选择湖州,张昌武曾向《南方周末》解释称,蓝箭航天选择湖州,其实是先选择浙江,因为浙江的航天制造业发达,而且江浙一带的资本环境有利于后续公司获取资金支持。

与零壹空间、星际荣耀首先研制“固体探空”火箭不同,蓝箭航天一开始便将精力投入到液氧甲烷运载火箭方面,这也与“讨人公函”中张小平的专业介绍吻合。公文称:“张小平主要从事液体火箭发动机研制与技术管理工作,主持研制成功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世界先进水平的液氧煤油高压补燃发动机”。

除张小平外,蓝箭航天还“挖来”很多“国家队”选手。

资料显示,创始人张昌武毕业于清华大学,曾就职于汇丰银行和西班牙桑坦德银行,主要从事汽车金融等领域。2015年6月,出身金融行业的张昌武找到了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士、曾在欧洲航天局任职15年的宇航系统高级工程师吴树范创建了蓝箭空间。

而蓝箭航天的董事长王建蒙,是原中国卫星发射测控航天系统工程部高级工程师。《北大后EMBA二十余位同学走进亦庄蓝箭航天总部》一文称:“蓝箭公司的工程师都是原来国家航天科技领域从事总体研制、运算、组件的顶尖工程师。”

网文称:“张小平的待遇是12万一年,跳槽后加入北京蓝箭空间科技有限公司,年薪直接达到百万。”对此,知名财经博主何夕援引六院员工称:“张小平年收入23万,并非网传文章所说的12万,这个收入在西安并不算低,所以仅就这件事来说,研究院并没有愧对他们。”

张小平所跳槽的蓝箭航天可能并不差钱。

公开资料显示,蓝箭航天2015年获得创想天使基金千万元天使轮融资;2016年获得由永柏资本、陕西金控资本等机构的逾亿元A轮融;2017年获得西安市高新区投资基金数千万元A+轮融资。最近一次融资是今年4月,蓝箭航天获2亿元B轮融资,投资方包括金风科技、国开熔华产业投资基金等。

nEwS907。wuHANEws。cn

从2015年成立至今,蓝箭航天目前融资额超过5亿元。其中,2018年,浙江省湖州市还为其提供了超过2亿元的军民融合专项综合投资。

整个民营航天业也是一片红火,资本竞相涌入。中国金融投资网数据显示,2017年7月至2018年8月,共有7家中国私人太空公司募资,金额为16.6亿元。其中,最大一轮融资为科工火箭获得的12亿元人民币A轮投资。

也许,对于拥有大批专业航天技术人才的研究所来说,更严峻的挖角考验还在后面。


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作者:武汉热线,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wuhanews.cn/a/33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