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强身壮体”上狠下功夫,着力提升五方面,全市各区、各部门表示:铆足了劲,加压奋进,做优做强

  在“强身壮体”上狠下功夫,着力提升五方面,全市各区、各部门表示:铆足了劲,加压奋进,做优做强 

  蓝天白云下的武汉,风光秀丽,令人神往。记者李子云 摄 

  坚决扛起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支点责任、全省协同发展的“头雁”责任、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的牵头责任,为全省全域协同发展作贡献,全市各部门切实聚焦重点,在“强身壮体”上狠下功夫。

zx907.wUHANeWs.cN

  着力加快提升能级>>> 

  在“稳”的前提下奋力求“进”,在质量效益明显提升的基础上实现更快发展,力争今年GDP增长12%以上,辐射带动全省高质量发展

  市委常委、武汉经开区工委书记、汉南区委书记彭浩: 

  五年再造一个车谷,形成5000亿级汽车产业集群 

  “武汉经开区将出实招、办实事,真抓实干打造‘3+N’现代产业体系,建设车谷产业创新大走廊。”市委常委、武汉经开区工委书记、汉南区委书记彭浩表示,作为全市经济的主战场、主引擎和主支撑,武汉经开区将抢抓中部高质量发展机遇,切实强化“抢闯快超实”意识,快干实干,聚焦发挥先进制造业集聚优势,为武汉加快推进“一主引领”取得新突破、新气象作出贡献。

  武汉经开区致力“五年再造一个车谷”,全力打造以汽车、新能源、新材料为三大支柱产业的产业集群,重点聚焦“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加速智能家居、通用航空、生命健康等“数、智、网、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奋力推进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形成5000亿级汽车产业集群、1000亿级新能源产业集群和500亿级新材料产业集群。

  武汉经开区建设车谷产业创新大走廊,谋划和集中布局建设一批服务国家战略和产业发展需要的重大科技项目,实施高技术产业化重大专项工程,实现跨区域创新链整合,打造区域创新集聚区。

  武昌区委书记余松: 

  加压奋进做优做强,打造中心城区升级版 

  “我们将按照省委、市委要求,咬定目标,加压奋进,做优做强,在‘主城做优’上当好示范。”武昌区委书记余松表示,武昌区将聚焦重点,强身壮体,加快提升能级、加快提升产业、加快提升环境,着力打造中心城区升级版。

  余松介绍,今年,全区将坚持项目为王、项目兴区,按照“三个一批”,推动项目落地。建设一批重大项目,抓实61个在建项目,力争17个项目今年完工;开工一批重大项目,全年计划新开工长江沿岸铁路公司等44个亿元以上项目;策划一批重大项目,加快筹备武船、滨江核心区等60个前期项目和41个策划项目,不断优化武昌“产业地图”。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培深培厚发展新动能。瞄准高端产业,加快以5G、物联网、智能计算中心为代表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数字经济与新消费深度融合;建优创新平台,高标准建设中科·武大智谷,以小洪山科学城项目为重点,布局一批科技基础设施和创新平台,打造中心城区科技创新高地;完善创新体系,做好科研创新、产业转化和科技服务支撑,突破性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江夏区委书记王清华: 

  全区上下铆足劲,誓将全省县域经济榜首夺回来 

  针对市委提出切实聚焦重点,在强身壮体上狠下功夫的要求,江夏区委书记王清华表示,江夏区将争当“一主引领”的“排头兵”。

zx907.wUHANeWs.cN

  王清华说,江夏先后11年位列全省县域经济榜首,近两年进入调整换挡期,2020年排名滑落至第11名。我们既不以过去的成绩优异为荣,更不因一时的挫折而妄自菲薄。重返全省县域经济榜首,“信心比黄金更重要”“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全区上下铆足了劲,誓将榜首夺回来。

  今年,江夏区将围绕全省“一主引领”战略,对接全市“主城做优、四副做强、城乡一体、融合发展”的空间发展布局,强力推进“五大攻坚行动”和“五大提效行动”,着力推进四个千亿产业基地建设,努力把江夏打造成现代化大武汉的“经济前庭”和美丽武汉的“生态后院”。

  将重点推进江夏实验室、江夏新南环、天子山大道、新能源汽车、大健康产业园、新冠疫苗扩产能、未来教育城等重点项目建设,全面推进创新赋能、工业强区、生态保护、乡村振兴、民生保障、基层治理等系统工程,全面夯实县域经济的硬底盘。

zx907.wUHANeWs.cN

  着力加快提升功能>>> 

  充分发挥武汉科技创新资源优势和引领作用,推动东湖科学城、光谷科创大走廊等创新平台、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快建”,涉及科技创新事项、政策支持等“快办”,科技成果和新旧动能“快转”,聚人才、聚技术、聚产业、聚资本

  市委常委、东湖高新区党工委书记汪祥旺: 

  全力推进东湖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建设光谷科创大走廊 

  市委常委、东湖高新区党工委书记汪祥旺表示,“十四五”时期,东湖高新区将立足建成现代化大武汉的引领区,湖北“建成支点、走在前列、谱写新篇”的引擎区,主动担当起国家战略支点责任,全力推进东湖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以东湖科学城为核心,建设光谷科创大走廊。将发挥西接武汉市大学群、东拓未来科技城、北联新洲航天港、南联大健康产业园的协同发展优势,逐步深化细化优化“一城主导、两廊支撑、三板发力、四方协同”创新发展布局,不断强化基础研究能力、发展带动能力,提高创新策源能力。

  东湖高新区将以“拼”的精神、“抢”的劲头、“实”的作风抢抓机遇,通过加强产业协作,以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为抓手,完善联合招商、飞地经济、园区共建、平台共享、人才共用、利益共享等机制,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协同发展。同时加强公共服务共享,推动教育、医疗、社保、文化、旅游等同城化发展;加强生态环境共保,推动建立长江、梁子湖等跨区域河湖生态协同治理机制,全力打造创新发展示范区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以大光谷的姿态,昂首阔步向“世界光谷”进军。

  市科学技术局局长盛继亮: 

  推动50项以上院士专家项目落地转化 

  市科学技术局局长盛继亮表示,2021年,市科技局将协调推进东湖科学城高标准建设,打造创新之核。积极对接东湖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申报工作,推进7个湖北实验室组建运营,新谋划布局8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优化28家国家重点实验室和一批科技创新平台,强化源头创新能力,积极打造战略科技力量。同时,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大力培育科技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实施“揭榜挂帅”机制,组织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建成科技创新园区和创新街区30个以上,新建市级以上创新孵化载体50家,形成全城创新的良好格局。

  盛继亮说,创新改革机制,紧盯科技成果转化这一关键环节,市科技局派出100名科技成果转化联络员入驻高校对接服务,建立成果采集、遴选、定期发布常态化制度,加快建设新型研发机构,围绕重点产业领域举办成果转化对接活动,推动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政策链“五链统筹”,促进“政产学研金服用”一体化发展,力争达成成果转化意向500项以上,推动50项以上院士专家项目落地转化,全年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1000亿元,促进科技创新“关键变量”转变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着力加快提升产业>>> 

  加快打造9大支柱产业、6大战略性新兴产业、5大未来产业,推动产业链建链、延链、补链、强链,做大做强支柱产业集群

  武汉临空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东西湖区委书记杨泽发: 

  围绕特色主导产业做大做强,形成汽车零部件制造、机电装备制造等两大产业集群 

  “结合我区产业基础和‘1+3+N’的产业发展格局,东西湖将继续提档升级发展传统优势支柱产业,重点培育发展网络安全和大数据、新型显示、大健康、智能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发展前沿产业。”武汉临空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东西湖区委书记杨泽发表示,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就要千方百计培育做大龙头企业、做强特色主导产业。

  提档升级两大优势支柱产业,东西湖将推进传统食品制造加工行业整体升级,形成汽车零部件制造、机电装备制造等两大产业集群,推动汽车零部件制造、机电装备制造等产业继续做大做强,并跃升“高精尖”。

  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将围绕“五个中心”的打造,着重发展“网络安全与大数据、新型显示、大健康、智能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五大产业,打造战略新兴产业集群。

  同时,还将加快布局5G、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量子通讯等重量级未来产业。大力发展工业互联网,加快发展智能电子、智能家居、物联网、区块链、新型显示及新型通信设备制造产业,打造工业互联网产业集群;大力发展人工智能产业,引进培育一批人工智能关键技术企业,聚集发展智能软件、可穿戴设备等产业,形成人工智能产业集群。

  在“强身壮体”上狠下功夫,着力提升五方面,全市各区、各部门表示:铆足了劲,加压奋进,做优做强 

  工业互联网国家顶级节点(武汉)运营中心展示大厅。 长江日报记者杨涛 通讯员齐荣 摄 

zx907.wUHANeWs.cN

  武汉化工区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青山区委书记苏霓斌: 

  “铸魂”迈向价值链高端,建设产城高度融合“森林钢厂”“湿地化工区” 

  武汉化工区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青山区委书记苏霓斌说,围绕武汉市扛起全省关于“一主引领”战略部署,青山区将从老工业基地转型的实际出发,大力实施“铸魂”工程,提振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精气神。

  苏霓斌说,深化“政企”协同,加快传统产业升级。政企协同加快建设武钢现代产业园、化工新材料产业园,加紧推进武汉工业港、炼化一体化等总投资920亿元的77个重点项目,积极导入大数据、新能源、新材料、工业数字化等新兴产业,推动钢铁石化产业向智能型、材料型深度转型升级,迈向价值链高端,建设产城高度融合的“森林中的钢厂”“湿地中的化工区”。未来2—3年,力争全区工业总产值突破2000亿元,地区生产总值跨入千亿行列。

  苏霓斌表示,深化“三城”建设,加快城区品质提升。围绕滨江红城、滨湖蓝城、北湖绿城“三箭齐发”“三城再造”,全力推动华侨城、清潭湖大健康产业园等总投资1823亿元的95个重点项目,打造区域经济中心、科创中心、金融中心和“城市双修”、产城一体的示范区,变传统工业“锈带”为现代宜居秀带。

  市经信局局长党蓁: 

  实现重大项目与产业布局精准匹配,着力建链、补链、强链 

  市经信局局长党蓁表示,不断壮大产业实力,驱动产业转型提升,推动产业集聚,促进区域协同发展,打造全省新旧动能转换示范带。

  构建先进制造业体系。加快构建“335N”产业体系,做大做强光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产业三大世界级产业集群,推动装备制造、现代消费品、先进基础材料等优势产业转型提升,加快人工智能、商业航天、北斗、氢能、网络安全等新兴产业培育发展,实现重大项目与产业布局精准匹配,着力建链、补链、强链。

  强化产业园区承载能力。落实产业园区疫后重振补短板强功能三年行动方案,完善5G+工业互联网等基础设施,推进园区数字化升级改造,打造智慧园区样板,提高园区公共服务管理水平。坚持“以亩产论英雄”,优化园区考评体系,提高工业亩产水平,支持新城区规划建设中外合作产业园、轨道交通产业园、光谷南大健康产业园等特色园区,提升一批街乡工业园。

  引导板块差异化发展。坚持分工协作、错位发展的思路,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方向分解到各个重点产业,将产业发展任务细化到各个关键环节,围绕各区主导产业,锻造产业链供应链长板,加快补齐产业链供应链短板,着力打造光谷、车谷、网谷、星谷四大工业板块,形成一批块状特色产业区域,辐射带动周边城市产业联动,引领制造业产业能级跃升。

  着力加快提升开放水平>>> 

  强化交通支撑,提升口岸、自贸区、跨境电商等平台功能,加快中法生态示范城和中德、中日等国际产业园等开放平台建设,抓好对内对外招商工作

  江汉区委书记张俊勇: 

  坚持“产业第一、项目为王”,大力招商引资,提高经济密度 

  “江汉区坚决按照市委部署要求,勇担职责使命,埋头实干、拼搏奋进,为武汉‘一主引领’主引擎贡献江汉力量。”江汉区委书记张俊勇表示,未来五年,江汉区将围绕全市“五个中心”建设,聚焦产业、项目、环境三个维度,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张俊勇说,江汉区厚植产业优势,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打响“江汉服务”品牌;深化武汉金融街品牌塑造,构建辐射华中的现代金融服务和资本高地;擦亮“武汉购物”名片,提升武广、江汉路等八个商圈人气度、影响力;主动拥抱数字经济浪潮,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深化前沿技术应用场景开放。

  张俊勇表示,增强发展能级,江汉区树牢“以亩产论英雄”理念,坚持“产业第一、项目为王”,大力招商引资,提高经济密度;加快武汉嘉里中心、武汉广电全媒体中心等重大项目建设,盘活用好楼宇资源,实现增量提速、存量提质;坚持城区规划、建设、更新为发展服务,高标准谋划推动旧城改造和基础设施建设,拓展发展空间、突破瓶颈制约,筑牢高质量发展的“底座”。大力鼓励支持辖区企业上市、出海,用好武汉时装周和中国武汉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两大平台,提高经济外向度和对外知名度。

  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长杨相卫: 

  深入推进国家级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建设,吸引国内外游客来汉 

  2021武汉文旅市场迎来“开门红”,武汉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长杨相卫表示,文化和旅游系统将乘势而上,以深入推进国家级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建设为抓手,构建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新格局,加快打造国际文化和旅游目的地城市。

  创新和丰富文化和旅游新业态、新产品,提升供给能力。推动旅游景区景点提质扩容,以“一带八区”24个重点项目(区域)为依托,大力开展夜间文旅消费,争创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聚集区。支持14个省级文化产业园区建设,争创一家国家级文化产业园区,提升文化企业产出能力。

  举办大型文旅活动, “五一”“十一”黄金周、小长假组织举办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文旅活动。举办好中国(武汉)文化和旅游博览会、第十七届中国戏剧节、琴台音乐节、中华戏曲艺术节、武汉大学生艺术节等大型文旅节会;以“春赏樱、夏赏荷、秋赏桂、冬赏梅”为重点,开展武汉新花城四季赏花游活动,吸引国内外游客来汉开展文化和观光旅游休闲和消费。

  大力开展“引客入汉”,促进市场人气持续回升。召开国内各大知名旅游商踩线大会,帮助引客入汉。推动出台《武汉市进一步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若干政策措施》。按照“铸长板、补短板、建新板、固底板”思路,调整和优化政策,发挥政策撬动消费的杠杆效应。

  着力加快提升环境>>> 

  加强生态环境治理、人居环境提升、营商环境优化,围绕“高效办成一件事”不断加大力度,展现好武汉这座“漂在水上的美丽城市”的独特风貌

  市城管执法委主任李顺年: 

  落实精致环卫严规30条,让城市有“颜值”有气质 

  武汉市城管执法委主任李顺年表示,全市城管系统下足绣花功夫,按照“平、明、绿、美、净、齐”标准,强化“抢闯快超实”的意识和精神状态,全面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提升行动。

  李顺年说,大力推进精致环卫、深度保洁,落实精致环卫严规30条,加快环卫作业市场化改革,加大主次干道、城市环线、窗口地带、旅游景点、进出城道路、老旧小区、工地周边等清洗保洁,推进通车站场规范整治,确保街净巷洁、路见本色。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强化宣传引导,推动习惯养成,加快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着力构建与超大城市相适应的生活垃圾分类治理体系。强化设计感、协调性,提升户外广告品质,优化长江灯光秀,展示“最美天际线”,注重节日氛围营造,实现灯明景靓,助力城市“夜经济”。规范提升占道附属设施,大力整治乱搭乱盖、乱摆乱设、乱牵乱挂、乱贴乱画,确保井然有序,让城市既有“颜值”,更有气质。完善工作机制,改进工作作风,用好执法人员、综合巡查员、网格员、三方检查人员和环卫工人等,发动群众举报城市管理问题,提高问题整改率、好转率和满意率。创新管理手段,推进智慧城管建设,压实安全责任,全面排查整改燃气桥梁安全隐患,推进病害桥梁改造加固,深化燃气“打非治违”,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市政务服务和大数据管理局局长张贵达: 

  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力争政务服务环境列全国第一方阵 

  市政务服务和大数据管理局局长张贵达介绍, 3月31日下午,组织召开了全市政务服务战线“高效办成一件事”优化政务服务工作推进会,明确提出坚持以企业群众办事需求为导向,以制度创新、流程优化为突破口,围绕高效办成一件事,强力推进政务服务“一网通办”“一窗通办”“一事联办”“跨市通办”“全市通办”,推动实现事项管理全统一、业务系统全联通、统一受理全覆盖、重点事项办理全提速,打造规范高效便捷的政务服务环境,全面提升企业群众获得感、满意度。

  张贵达表示,2021年,全市要实现100项主题事项“一事联办”,全程网办事项比例达80%以上,市、区、街道(乡镇)、社区(村)政务服务大厅(中心)全面推行“一窗通办”,“鄂汇办”武汉旗舰店移动办事项400项,“秒报秒批”事项50项,自助政务服务终端事项300项,“全市通办”事项200项,更多高频事项“跨市通办”。政务服务环境位列全国第一方阵。

  市医保局副局长陈诗亮: 

  武汉城市圈实现医保“一卡通”,进一步扩大城市圈内就医医保直接结算范围 

  3月31日,湖北省内异地就医门诊医疗费用直接结算正式启动,全省首批62家医疗机构上线,其中武汉城市圈九城市51家进入首批试点,武汉占37家。

  武汉市医保局副局长陈诗亮介绍,随着武汉城市圈九城市51家医保定点医疗机构接入门诊联网结算系统,9个城市实现医保“一卡通”。九地职工医保参保人在看门诊时,不再需要通过参保地办理备案手续,实现免备案直接刷医保卡结算。如需住院,参保人通过微信或者电话即可备案,医保待遇与参保地保持一致,真正享受到武汉城市圈医疗信息一体化发展带来的便利。

  “武汉既要‘领唱领舞’又要‘合唱共舞’,进一步扩大医疗卫生资源在武汉城市圈内共享。”陈诗亮表示,武汉城市圈将以老百姓“需求度高”“体验感强”“获得感大”的重点项目为突破,“进一步扩大城市圈内人民群众就医医保直接结算范围,提升区域医疗一体化水平”。

  据悉,下一步,武汉城市圈将继续探索异地门诊慢特病结算和城乡居民普通门诊费用异地结算。

zx907.wUHANeWs.cN

  (记者李金友 谭德磊 汪峥 李佳 陈洁 蔡欣星 覃柳玮 贺亮 柳莺 乔驰 黄丽娟 王慧纯 汪洋 胡琼之 通讯员张敏 吴迪 陈九龙 夏妍 彭辉 张扬 鞠文娟 彭亚楠 武经宣 付成荣 金辉 孙晓 周黎 李鸣 统筹:马振华) 

  【编辑:贺方程】

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作者:武汉热线,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wuhanews.cn/a/335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