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伢身边百年老字号 占据了几代武汉人记忆

老字号历史悠久,世代传承,

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底蕴。

国家商务部已经评选出两批“中华老字号”,

对游客而言,这些老店美食是不吃等于白来。一下火车就直奔精武路买了袋鸭脖子,一啃一吮,便以为自己已经触及到武汉文化的灵魂G点,殊不知光顾的却是隔壁的那家冒牌货。

对武汉小年轻而言,所谓的老字号不过是哄骗外地人的“网红”。仿旧翻新的装修包装后,就像一位明明已经年老色衰的女子,强行注射玻尿酸以求青春永驻。但以色侍人能有几时好?更何况还是一张假脸。

对年迈的武汉老人而言,老字号是乡愁。他们在这头,父母和上世纪的青春岁月都在那一碗吃食里头。

zx907。wUHaneWs.cN

武汉有一二十家老字号美食店,从不做广告,却名满天下。大噪的名声,让某些店的子孙欣然愿意遵循世代手艺的传承,把怀旧营销成业绩。

但生意就是生意,不好吃就是不好吃,只有不好吃的店,才会把情怀当成遮羞布。

汪玉霞,说起汪玉霞糕点,很多老武汉人一定立马就想到那句流传很久的歇后语,“汪玉霞的咸酥饼——绝酥(劫数)”。这家创于清乾隆四年(1739)年的老店,迄今已经有277年的历史,两百多年来,独属于它的味道早已深入人心,即使曾经一度落寞,终究王者归来。

苏恒泰,古代,伞在帝王将相眼里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今天,伞在我们眼里只是普通的生活用具,而在工匠眼里,伞却是一件艺术品,在那个还在用着油纸伞的年代,文人骚客可以在伞上题字、绘画,刷上一层油后就成了个性的象征。创于清同治叁年(1864)的苏恒泰油纸伞就有着这样鲜明的特征,再加上价廉、经济实用等特点,这一百多年间虽行进艰难,却也挺了过来,终成经典。

叶开泰,早在20世纪30年代,汉口叶开泰,就与北京同仁堂、杭州胡庆余、广州陈李济齐名,号称中国四大中药方。叶开泰中药店,在汉口有三百多年历史,它的自制名药参桂鹿茸丸、八宝光明散、虎骨追风酒、十全大初丸,名闻遐迩,远销海外。三百多年来,叶开泰的信誉,几乎从没受到过挑战。因此,喜欢说俏皮话的汉口人,有句口头禅是:叶开泰的药——吃死人都是好的。

邹协和,对于我们年轻一辈的来说,邹协和金号也许相当陌生,但是对于老汉口人来说,却是难以忘怀的回忆。有人说“邹协和早已不是代表金、银镯子那么简单,它更代表着这个品牌的创业史,代表着汉口的繁荣史”,只可惜时局的动荡不安,它终沉入历史长河。

zx907。wUHaneWs.cN

马应龙,在明清时期的手工业中,沿袭着字号以先父之名命名的传统。在"马应龙"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也遵循了这一传统。马氏眼药经过数代传承,在清朝末年,由马万兴启用其父马应龙之名作为字号名,并在清光绪元年从河北定州迁址到北京前门西河沿开设"北京马应龙眼药铺",其后,马万兴之子马丽(立)亭,在继承北京马应龙眼药店后决定从此打破传统,世代沿用"马应龙"为字号,只是不想如今其畅销海外的却是痔疮膏,这算不算是世事无常呢?

谦详益,看到这个店铺你也许会说,这不是北京的老字号吗?但你是否知道,它在鼎盛时期时,曾落户汉口,而且不止一家,是三家,其中最被人们熟知的当属汉正街中断的“谦祥益恒记”了。三尺高的柜台被擦拭得干净明亮,四下摆放的红木圈桌椅,让整个店铺古意盎然。而对于客人,不管是达官显贵还是平民百姓始终热情,自然就让其满载而归了......

曹祥泰,曹祥泰从创始人曹南山在1863年(清同治二年)提蓝叫卖开始已有143年的历史,一个多世纪以来,先是曹家三代人走过了提蓝子、挑担子、摆摊子、开店子、办厂子的艰辛创业路,解放后曹祥泰的几代员工经历了公私合营、联购分销、计划供应、承包经营、企业改制的发展里程,其经营业绩稳居同行业第一。时代变了,商店变成了公司,小店变成了大店,但进料必选上乘,工艺和服务在传统基础上创新,在不变中传承,在变中发展,顾客心中的曹祥泰却是那样的永远。

zx907。wUHaneWs.cN

显真楼,武汉早期由中国人自己开设的照相馆,在解放前的六十多年里,显真楼接待过一批又一批达官贵人,如清末湖北学台梁鼎芬.黎元洪;民国的孙中山和宋庆龄,廖仲恺和何香凝,吴佩孚,蒋介石,汪精卫,胡汉民等政要。解放后,因建武汉长江大桥的需要,五十年代显真楼搬迁至武昌中华路解放路口继续营业,经营了一百多年,显真楼由私营到公私合营再到国营,至上世纪末,因行业竞争激烈,没有资金投入,显真楼走到了难以为继的程度。2001年,一位民间人士重新扛起了显真楼的招牌,这才得以重新延续。

周恒顺,“周恒顺”不是一个人名,是一个“商标”(或老字号企业),全称为“周恒顺机器厂”。为周庆春、周仲宣父子创办的家族式企业。周恒顺机器厂的前身为周天顺炉冶坊,1905年,周仲宣将“周恒顺炉冶坊”改名为“周恒顺机器厂”,取天顺不如人顺,人顺必须有恒之意命名。此后经过不管的努力,成为武汉仅次于扬子机器厂的第二大机器工厂,并创造了中国工业制造的三个第一。

四季美,四季美创建于1927年,其当家产品汤包在武汉三镇闻名遐迩。然而,四季美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在八十年代以前,它的最高峰年销售也从未突破50万元,汤包品种仍是鲜肉一种,反复变换花样也仅有三种。就在四季美处于举步维艰的关键时刻,1983年"汤包大王"钟生楚的关门弟子徐家莹紧紧握住弘扬名吃名店声誉的接力棒,把正宗汤包和老店四季美的金字招牌的美誉不断传承。

蔡林记,1930年,家在汉口满春路口的武汉黄陂人蔡明伟夫妇打出"蔡林记"的招牌经营热干面,店名的由来是因蔡家门前有两棵葱郁的大树,取名"蔡林记"喻意蔡家生意兴隆。正如他们夫妇所期盼的那样,"蔡林记"因面好、味正,吃法独特而声名大噪。

zx907。wUHaneWs.cN

曹正兴,"民间曾有'北有王麻子,中有曹正兴,南有张小泉'之说","曹正兴"质量过硬,加之武汉九省通衢的地位,最鼎盛时曾名噪长江中游一带。"曹文显自豪地称,他还是小孩子的时候,有外地客商一下订购了2000把刀具,工匠们加班加点地赶制,成堆的刀具堆得院内无处下脚,然最终逃不过时代的变迁。

老大兴园,据史料记载,老大兴园始名“大兴园”,是汉阳人刘木堂在1838年(清道光18年)创办的,原址在汉正街下段人称“好吃街”的升基巷内。汉正街升基巷长不足百米,酒楼餐馆却有八家左右,当时就称为“好吃街”。而“大兴园”依靠特色的鱼类菜肴,声名鹊起。

长生堂,"长生堂",创建于1911年,由江南名镇扬州剃头匠张聚年开设。张聚年来汉初衷,是为"求生"二字,他以一技之长,奉献万民之心,借引以作"长生"之处,因此就在小店门前挂出"长生堂"理发店的招牌,以"文武"理发吸引顾客。所谓"文武"理发,就是传统的将理发与推拿按摩融为一体,匠师除了对顾客剃头修发外,还附加对顾客从头到脚浑身的推拿。随后不断对其发展创新,汲取外部文化,发展至今。

zx907。wUHaneWs.cN

邹紫光阁,据《武汉通史》记载,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邹法荣在汉口花布街开毛笔店,特请书法家、翰林李瑞清题写了“邹紫光阁”匾额,这四字此后成为邹紫光阁的百年招牌。光绪五年(1879年),其孙邹文林在汉正街开设制笔作坊,聘请技术高超的师傅掌作,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制笔工艺,并逐渐成为相邻数省首屈一指的毛笔店。晚清民国时期,邹紫光阁与北京李福寿、上海周虎臣、湖州王一品三家笔庄,并称中国“四支笔”。

或许是因为旧时代的物资贫乏才能凸显它的美,终归,比老字号更伟大的是一代又一代的武汉人。

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作者:武汉热线,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wuhanews.cn/a/32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