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帝国为何灰飞烟灭|谈今论古

  作者:周文(复旦大学教授。) 

  秦国这样一个盛世王朝,为什么最终难逃毁灭的命运,发人深思。

  治国不懂“逆取顺守”之道。

  国家治理,是秦帝国完成统一大业后的更大难题。秦始皇不懂“逆取顺守”之道,用打天下的方法治天下,结果秦朝只延续了15年。西汉的政论家贾谊认为,自古“取与守不同术”“夫并兼者高诈力,安定者贵顺权”。也就是说,立国与治国根本不同。

  秦始皇刚统一中国的时候,天下百姓都希望从此过上安定的生活。但是天下刚定,秦始皇不体恤民情,不珍惜民力,反而大兴土木,修万里长城,筑秦驰道、灵渠、阿房宫及秦始皇陵等规模浩大工程,尽管其中一部分工程如长城和灵渠是利国利民,有利于长期经济发展,但不能毕万事于一世。浩荡工程大大超过国力,使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而民心大乱。

  结果出现“百姓怨望,群盗满山”“男子力耕,不足粮饷,女子纺绩,不足衣服,竭天下之资财以奉其政”的局面,大大动摇了秦朝的统治基础。正如汉代学者贾山所说:“秦皇帝身在之时天下已坏矣,而弗自知也。”

  门客制度导致“派系”林立。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虽然对官僚制度进行了改革,但并没有配套的官员选拔机制,导致秦始皇在推行中央集权过程中不得不面对官员不足的问题。由于当时没有诞生全新的官员选拔机制,而旧有的“游说”方式又不适合秦朝的统治模式,因而在全面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的大环境下,地方官员不足就成为了一个极为严峻的问题。

ZX907.WUhANews.cn

  在《大秦赋》中,秦国出现官员空缺,一般从门客中举荐。大秦相国李斯就曾是吕不韦的门客。门客制度直接导致了六国贵族对秦帝国的不满,因为门客制度带来了“派系”“团伙”“山头”,从而固化了局部利益,导致官吏不是为国家卖命,而是为某个山头卖命,山头主义盛行,国家治理有统一之形而无统一之实。门客制度导致的分散主义、宗派主义和山头主义对郡县制形成巨大反向冲击,削弱了秦帝国的统治根基。

  正是秦帝国灭亡的教训,隋唐开启了后来的科举制,从而开辟了治国的人才通道。“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功以才成,业由才广”。直到近代,西方采用的还是贵族世袭制度。相比较于西方文官制度,中国古代治国安邦文官制度早了1000多年。

  科举制度是封建时代所能采取的最公平的人才选拔形式,它扩展了封建国家引进人才的渠道,吸收了大量出身中下层社会的人士进入统治阶级,打通了人才向上的流动性。特别是唐宋时期,科举制度之初,更显示出生气勃勃的进步性,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一个黄金时代。因此,科举制度的建立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

  “民贫民弱”掏空国之根基。

  秦帝国的国家治理有一个很致命的问题,那就是“强国弱民”。《商君书》中有“民弱国强,国强民弱。故有道之国务在弱民。”按照这种治国理念,只有民贫民弱才能够顺利推行国家政策,才能体现政府强权。“弱民”的真正含义是压制民众的欲求、智力和权利,限制其能参与国家行政的能力,使民众无法团结起来与统治者对抗。这一点,现在看起来也仍然觉得不可思议。

ZX907.WUhANews.cn

  毕竟,在我们的认知中,国强民富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在民贫民弱的情况下,国家根本无法长久发展起来,致使人民在内心里没有归属感。天下乃一人之天下,非天下人之天下,由此秦帝国虽然在领土上、在政治上、在文化形式上统一了天下,但是没有在人民心中形成认同感,这也是秦末农民起义四起的原因。

  贾谊在总结秦朝覆灭的教训时说:“陈涉不用汤武之贤,不藉公侯之尊,奋臂于大泽而天下响应者,其民危也。故先王见始终之变,知存亡之机,是以牧民之道,务在安之而已。天下虽有逆行之臣,必无响应之助矣。故曰‘安民可与行义,而危民易与为非’,此之谓也。”

  泱泱中华五千年文明,源远流长。秦帝国的教训是深刻的,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

  唐太宗谓侍臣曰: “为君之道,必先存百姓。”也正因为如此,在璀璨的历史星河中,民本思想深植于圣贤和历朝历代统治者的内心。“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执政为民”“以人民为中心”等主张,不仅广为人知,而且还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影响民心向背、国家发展的关键因素。

  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

ZX907.WUhANews.cn

  【编辑:张靖】

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作者:武汉热线,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wuhanews.cn/a/309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