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孕换钱没有自愿 早已在暗中标好了价格

图片 在热搜上挂了5天之后,郑爽的事情,以一段疑似退出娱乐圈的录音结束。 最初曝光的录音里,最刺痛人的一句话,就是“七个月的孩子打不掉,烦死我了。” 在这之后,她在微博上回复了三次,大意是:孩子确实是她的;张恒用孩子勒索她;没有在国内做代孕、在美国代孕合法。 几次回复,没有一次正面回应“代孕弃养”。而这几个字,才是她这次招来众怒的原因。 所以,我很想说说2013年BBC这个纪录片——《代孕者》。 我要说的,不只是这个纪录片拍了什么,我还要说这个纪录片里没有什么,即这个诊所的来龙去脉、这个诊所的创始人、这里的代孕妈妈,她们面临什么样的处境。 看完之后,也许你会对整件事,有新的看法。 “这个孩子, 只是在子宫里住了九个月的客人” 先介绍一下这个纪录片。 这个纪录片的拍摄中心,是位于印度最西部,古吉拉特邦的阿纳恩德小镇的一个代孕诊所,诊所叫“阿肯沙不孕症诊所(Akanksha Infertility Clinic)”。 诊所里有三种人:医生和护理人员、代孕妈妈、和来这里找代孕生子的人。这里面的中心人物,就是穿着纱丽,对所有人都面带微笑的帕特尔。 图片 诊所里80%的客户,都来自国外。这些夫妻选择这个地方的原因类似:自身无法生育,这里医疗条件相对健全,服务周到,而且价格低,还没有后续麻烦。 一对夫妻来这里带走一个孩子,大概花2.8万-3万美金,3万美金包括:剖腹产、新生儿护理、制作正式文书、代孕妈妈的费用等。代孕妈妈大概能拿到6000-10,000美金。 对于想赚这笔钱的代孕妈妈,帕特尔每次都会不厌其烦地强调:“这个孩子,只是在你的子宫里住了九个月的客人,9个月之后跟你没有任何关系。” 图片 同样的服务,在美国的成本要翻3-5倍,还有后续“麻烦”。一个针对类似代孕诊所的研究里,一位准妈妈说:“在纽约,这份合同没有约束力......如果代孕妈妈决定要留下孩子,这份合同是无效的。她拥有一切权利。” 这个“麻烦”起始于1985年美国新泽西州的“Baby M案”,这是美国第一宗代理孕母纠纷。当时,代孕妈妈生下孩子后决定留下孩子,案子最后打到州最高法院,合同被裁定无效。 而且,在那一年(1985年),合同中约定的代孕费,已经是10,000美元(约合2014年的22,000美元)。 图片   这个案件在1988年被改编成电视剧 除了钱和感情,在其它方面,诊所也不怎么考虑代孕妈妈的利益。 诊所里,一位代孕妈妈一次被植入5个胚胎,增加怀孕几率;生育一律采用剖腹产,这是为了缩短怀孕周期,还能控制生产时间——这些对她们的身体都没有好处。 图片 代孕妈妈来这里的原因,也很类似:为了让孩子上英文学校、为了给家里盖房子.......纪录片中一位代孕妈妈一家7口住在两间土房子里,她的丈夫每个月赚40美元——也就是说,如果她顺利生下孩子,一次到手的钱,超过丈夫16年的工资。 这些都符合,针对在印度做商业代孕妇女的人群画像研究:出身贫穷,学历不高,为了家庭付出;一些人甚至是为了给女儿准备嫁妆。 这家诊所是怎么开始做商业代孕的 以上是这个纪录片的内容。 但是,我在看纪录片的时候,有一种非常奇怪的感觉——一切都太平静了。 按理说,这个业务和这样一个地方,本身争议很大。但是,在不到90分钟的纪录片里,一切都很平静,有些地方甚至有点刻意。 图片 图片 还会替这些代孕母亲记录钱怎么花,摊开的账本就像是专门翻给记者看的 于是我去查了一下这个诊所,和纪录片里中心人物内娜·帕特尔(Nayna Patel)。 内娜·帕特尔在英国受的教育,回到印度,1982年创办诊所。 诊所刚开始不是做代孕业务,是做体外人工受精(IVF, In vitro fertilization)的。这里解释一下,体外人工受精,也是辅助生殖技术(ART, Assisted Reproductive Technology)的一种,比如试管婴儿。 印度在2002年开放商业代孕合法化;公开资料显示,这家诊所从2004年,开始做商业代孕服务。 不过,在2003年,帕特尔和她的诊所,就开始出现在国际新闻上。 那一年,古吉拉特邦当地一名43岁的妇女,想把子宫“借”给自己的女儿。她女儿已经在英国结婚,因为患有罗基坦斯基综合症(Rokitansky syndrome,也叫苗勒管发育不全,一种子宫、阴道先天畸形的病症),夫妻俩结婚几年后,都没有孩子。 这次“外祖母给女儿代孕”的经手人,就是帕特尔;整个备孕期,也由帕特尔的诊所照顾。 一年后,也就是2004年,一对健康的双胞胎顺利产出。 这件事是当年的国际大新闻。 《泰晤士报》《每日电讯报》《每日邮报》等等媒体都有报道。内娜·帕特尔和她的诊所,也自然出现在这些报纸的版面上。 图片 图片 通过人为科技干预生育的技术,也一直有宗教层面的争议 此后,伴随着巨大的争议,帕特尔作为这家诊所的创始人和对外沟通人员,也频繁出现在各大媒体上。 2007年,她的诊所甚至出现在脱口秀明星奥普拉·温弗瑞的节目上。 图片 这个小镇成了印度著名生殖旅游地。来这家诊所的外国客人越来越多,也给当地人带来了实惠。 根据2014年《印度金融时报》的报道,在这家诊所周围,有各种小店——有卖纱丽的,卖手机的,也有药店。 而就整个印度而言,根据印度医学研究理事会2006年左右估计的数据,围绕着这项服务出现的所有产业,一年将近60亿美元。 所以,2015年,印度政府出台政策“禁止对外国人提供商业代孕服务”之后,会有抗议的声音出现。 诊所和代孕妈妈的服务带动了当地经济,那么,周围人怎么看这些人呢? 《代孕者》这个纪录片里,有一个场景,是一个来自加拿大的准妈妈,抱着孩子逛纱丽店,这时候摄影师专门给了一圈,周围摊主的镜头。 图片 BBC这个纪录片里没有采访,但是同一年,瑞典拍的纪录片里有答案:因为传统,大部分人很难接受一个女人生下不是自己的孩子,社会将代孕妈妈看作是耻辱。 图片 这也和一家非盈利机构做的访谈,以及路透社2007年的报道相符:这群人的经历,很容易成为当地人八卦的对象。 凭什么说这是双赢啊 在这个纪录片之外,BBC一档谈话节目 HardTalk ,也采访了帕特尔。这个节目的主题更直接更尖锐。在其中一个问题里,主持人刻意放慢了语气,强调: "You control their lives." 帕特尔回答得从容不迫: "That is not exactly." 这符合她一以贯之的习惯。在各种场合,都有统一措辞:“我的工作没有什么好隐瞒的,我做的是双赢的事。” 图片 说这种话的不止她一个人,古吉拉特邦前卫生部长 S.K. Nanda 有类似的表达: “这是双赢,它没有任何不道德的地方;如果在西孟加拉邦或阿萨姆邦,这样贫困的地方推出这样的政策,很多人都会接受。”这也是当时印度推出商业代孕合法化的逻辑之一。 但是这份合同很难说是平等的。 签订这种代孕合同,教育能力是最重要的议价能力之一。而这些女性的学历普遍不超过高中;所以,即使明确告诉她们要承担哪些风险,双方的责任和义务也不对等。 这点从合同的具体款项中,也能看出——诊所承担代孕妈妈的所有医疗服务,但是中间出现流产、孩子没有生下来、生产的时候难产、切除子宫、甚至死亡,这些风险都是她们自己承担。 图片 图片 “如果出现意外,医院、医生和代孕夫妇都没有责任。” 纪录片里虽然没有,但是从2004年到2015年,这家诊所出过不止一次医疗和伦理事故。 2007年,一对日本夫妇来这里找代孕服务,卵子由印度当地一位妇女提供,一年后生下一个健康的婴儿。 这时候,这对夫妻已经离婚,丈夫想要领养孩子,但是根据印度法律,单身人士不能领养孩子;而他的前妻认为这个孩子和她没有关系,不肯签字,于是这个孩子最后就没有合法的父母,也没有国籍。 杜克大学的伦理研究所,有人出了一篇文章对这件事专门做了分析,里面存在关键的问题包括但不限于:他是印度人还是日本人?怎样去界定他的国籍和身份?什么是母亲?什么又是父亲? 一对夫妻购买了代孕服务,事后反悔,或者因为别的问题(比如有先天的缺陷)孩子没办法回国,这种情况不仅发生在印度这样的第三世界国家,全世界都有。而且,即使在美国加州,也没有很好的解决办法。 在NHK的纪录片《爆买生命:不断升温的中美代孕产业》里的一个案例就是,中国夫妻不想接受不满28周出生的孩子——根据当地律师的说法,这种情况,就只能找一个美国家庭,来领养他。 图片 而且,印度虽然在2002年开放了商业代孕,相应的监管,和法律措施却一直没有跟上。 印度医学研究委员会(ICMR)给出过代孕指南和准则,里面有一些提示——比如不要在诊所交易。但是,这份指南没有法律约束力,也没有更具体的保障和规定:代孕者的最低年龄、权利、知情同意等等,这些细节都含糊不清。 就印度来说,本来双方的经济社会地位差距就很大,出现意外后果基本由弱势的一方承担(代孕者和无辜的孩子),又没有相应的监管。 茨维格曾说,所有命运馈赠的礼物,都早已在暗中标好了价格。 所以,就算弱势的一方曾经得到过什么,又怎么能说,是双赢、公平的呢?

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作者:武汉热线,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wuhanews.cn/a/264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