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乡人的医疗AI图谱丨独家专访安德医智莫伟群

美剧《西部世界》描述了人工智能已经普及的世界,机器人与人对垒胜负难料,而这场探究人类未来生存状况的科幻片,也引发全人类反思,人工智能与人类一定要站在对立面么?如何才能握手言和,达到双赢的局面?

采写 | 杨慧林

1950年,计算机科学与人工智能之父——阿兰·图灵,提出著名的图灵测试:如果一台机器能够与人类展开对话,而不被辨别出机器身份,那么称这台机器具有智能。

68年后,“图灵测试”升级——人机对阵。神经系统是一个万向链接的“网络”,开展人工智能应用和研究意义非凡。2018年6月全球首场神经影像“人机大赛”在京举办,来自全球25名神经系统疾病诊断专业人士组成“人类团队”对决人工智能应用产品“BioMind天医智”,经过2小时的比赛,机器胜出。

人类为什么会制造人工智能?《普罗米修斯》里的机器人大卫问了人类这个问题。而回答也很简单:“因为我们可以。”

哈佛医学院神经外科兼放射学教授亚历珊德拉·戈尔比认为,人工智能的定位是辅助作用,在实际工作中,放射科医生要自己读图,再对比人工智能的判读结果,从而避免一些可能发生的误差。人文关怀是人工智能无法达到的,因此人工智能并不会取代人类医生。

细探人机大战

ZX907。WuHanewS.cn

全球首场围绕神经系统疾病影像诊断的“人机大赛”分A、B组进行,其中A组进行颅内肿瘤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影像以及核磁共振检查(MRI)影像判读,共225道题。参加A组比赛的选手包括7名中国专家、2名国际专家以及大赛预赛产生的优胜者6名,医生组15名医生每人15道题,用时30分钟,准确率66%,“BioMind天医智”完成225题,用时15分钟,准确率87%。

ZX907。WuHanewS.cn

B组进行脑血管疾病CT、MRI影像判读及血肿预测,参加B组对决的医生为10名中国专家,每名医生完成30道题,准确率63%,“BioMind天医智”准确率83%。 B组参赛选手之一、重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放射科医生方维东表示,人工智能作为数字化的产品,捕捉到的信息可能比人类更全面,其能力不容忽视。

与“人类团队”对阵的“BioMind天医智”是北京安德医智科技和北京天坛医院共同研发的全球首款神经系统疾病人工智能辅助诊断应用产品。安德医智CEO莫伟群告诉《四百味》,“BioMind天医智”通过对北京天坛医院近十年来接诊的数十万余神经系统相关疾病病例影像的系统学习,在脑膜瘤、胶质瘤等几十种肿瘤作出影像诊断。

大赛有一个特别的设计:医生们能够互相讨论,因为现实生活中当医生们遇到问题会互相商量,以体现出人类的智慧以及团队精神,这是机器无法具备的。莫伟群认为,医生不仅仅要与人团结,还要跟机器的诊断结合,在现实治疗中,有很多环节需要临床实时的综合判断。

“输赢不重要 ,而是要让整个医疗界领域能够认识到这个人工智能并不可怕以及带来的社会意义,机器人赢意味着可以解放医生的劳动力,其实是可以双赢的。”莫伟群说。 

瞄准目标

学工程学出身的莫伟群从电子商务科技、金融科技领域做大数据分析和机器学习到医疗AI人工智能项目,从新加坡到中国,从科研到商业,在付诸自己的心力和行动的过程中,“拉拢”到一大把技术人才。莫伟群说:“我们一起整合资源,把我们的心血、精力全部投入到医疗这方面。”

“我之前很想当医生,但没读过医学,同时也很喜欢用科技去克隆人类的最强大脑,然后把专业知识系统化地传播出去。”在医疗方面,有很多痛点是现有IT技术无法解决的,通过人工智能才能够达到突破性的发展、解决方案。莫伟群说这是锁定在医疗领域开展人工智能项目的初衷。

莫伟群认为,AI需要跨领域做交流,才能够把最先进的技术整合起来。机器学习随着数据增加,2009年开始逐步成熟,2012年深度学习开始应用到不同的领域,已经有突破性的进展。到了2014年,错误率大为降低。2016年,人工智能如火如荼,尤其是在医疗影像方面,分析影像的需求巨大,用人工智能的方式来辅助医生分析影像,前景明朗。

医疗本身是一个门槛很高又相对慢热的领域,比如人工智能用来识别动物很精准,猫就是猫,但医疗方面即使经验很足的医生,也未必绝对能判断全,所以必须要有有效的数据,人工智能项目才能走得稳当。AI一定要与不同的利害关系者,包括医生、专家、研究者等交流,这样才能够制造一个生态系统,同时让更多的人了解到人工智能并不可怕,而是在背后默默耕耘。

医疗领域很特殊,脑部的组织、神经、血管复杂。莫伟群说:“我们要做不只是单例病程,要做精、做全,覆盖越广,临床的价值越大。”于是,安德医智和北京天坛医院共同成立了人工智能研究中心。除了诊断,还包括治疗、愈后、康复,是全方位项目的开发,不同的细分领域同时同步进行,范围在慢慢扩大。

ZX907。WuHanewS.cn

在医疗领域,深度学习对人工智能技术图像大有裨益,做测试,比较算法,都能脱颖而出。“在全球范围内,数据科学家已经破了100万,但现在的供应量远远不足,人工智能能为医生、患者带来毋庸置疑的帮助。 

人工智能是不可缺的配角

“BioMind天医智”是专攻神经疾病影像辅助的系统,对于初级、年轻的医生将来说,机器人看过许多不同的病种,相当于是一位超级助理,引导、帮助医生快速提升体验。

对于资深的医生来说,用肉眼一张一张去看影像、去分析,分析完之后需要写报告书。医生的工作量很大且会有漏诊的情况发生。

ZX907。WuHanewS.cn

“BioMind天医智”的存在就相当于医生旁边坐了一个能干的助理,能够自动分析患者的3000~4000多张影像切片,识别出问题所在,并自动打印出参考报告,医生做一个审核即可,能够帮医生节省出宝贵的时间以花在跟患者的沟通,或者是从事科研项目上。

对于基层医院而言,很难聘请到卓越的医生。“人工智能减轻至少30%-50%工作量,这是一个很庞大的优势。”莫伟群说。

其实人工智能跟医生是相辅相成的。莫伟森解释说:“每一天新的病人都有不同的扫描影像,我们整套系统会自动给他分析结果,然后再把结果传送到医院放射科科室里。”

“BioMind天医智”对于莫伟群来说就像自己的孩子,刚出生时一片空白,从来没有接触过医疗、影像知识。后来医生不断的地灌输大量知识和很细的信息,这些数据量使之长大变成一个中学生。如何让推测出来的结果符合临床?需要医生不断地给出反馈,通过上千万的参数、高性能的计算、模型的优化,一步一步到达高精准的阶段,逐渐成长为大学生、博士生。

机器人的好处是它永远不会累,它在不断学习,临床数据、病史、基因数据等不断输入,使其能够模拟一个能够做综合判断的医生。

ZX907。WuHanewS.cn

《创世记》第11章记录了巴别塔的故事:那时,天下人的口音、言语都是一样。 他们说:“来吧!我们要建造一座城和一座塔,塔顶通天。” 上帝为了破坏这个计划,开始让人类说不同的语音,使其不能交流。

而今,人工智能的使用正如在建造新时代的巴别塔,而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用同一种语言,使人机能沟通无阻,“BioMind天医智”在做的是这件事,而要想建筑成巴别塔,需要更多超越人类的人工智能发力。

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作者:武汉热线,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wuhanews.cn/a/25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