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春节回家还费劲吗?

相信各位打工人最近应该都收到了春节放假通知,与此同时,2021春节火车票也开始售卖了。 尽管处在冲浪前端,用着高贵的5G网,🍑一刷某数字APP,还是显示一溜的无票。 打工人的身体素质早已不似读大学期间那般健硕,不可能再站十几个小时到家,飞机,呵,又贵又麻烦。 所以,本桃依然悲伤地点了候补,等待着幸运之神的降临。 步入2021年,很多人过春节的方式发生了变化,回家的途径也各式各样,飞机、自驾、高铁、动车、普快、大巴……但“春运”依旧是一个亘古不变的热门话题。 春运,对于普通中国人而言,到底有多难? 其实有很多纪录片讲述过这个难题。中国春运不仅是中国老百姓关心的事,更是全球关注的话题。 日本的NHK电视台拍过一部《返乡潮:2009年春节广州站纪实》,20万人潮汹涌的车站广场上,乘车率300%的爆满车厢里,上演的是在经济萧条中,依然满怀致富梦想,顽强求生的打工人,满载泪水、欢笑和意外的人生戏剧。 图片 BBC的纪录片《中国新年:全球最大庆典》有一段情节也是讲“春运”,轰轰烈烈的春运大军,只是因为每个人都想回家过大年除夕夜。 图片 图片 CCTV《经济半小时》2019年出过一档特别节目《春运进行时》,当年是我爷我奶必看的part。你要说电视上的人风尘仆仆千辛万苦,但他们又喜笑颜开一本满足。 迷不迷,太迷了。 以前我一直不太懂这份执念,直到我看了一部不到一小时的“春运”纪录片——《1350km》片名叫“1350km”,指的是广东肇庆到贵州石阡的距离。 这部纪录片在第八届中国独立影像年度展上放映过,制作者并不出名,影片拍得也很粗糙,但却给了我很大的震撼。 图片 在这部纪录片里,5个人,3辆摩托车,行驶1350公里,历时5天4夜,终于赶在除夕夜之前回到了家乡,他们后来有个非常出名的称号——“摩托大军”,这是由于地区经济差异所造成的最具代表性的史诗级迁徙。 《1350km》的主人公叫汪正年,贵州石阡人,在广东肇庆打工,干工地小工,主要是捣混凝土,天气好一点一个月收入2000,天气不好一个月才一千六七。 离大年三十还有十天,汪正年与妻子彭双芹忙着整理带回贵州老家的行李,火车票、汽车票太贵又难买,夫妻俩来去就要花2000多元,那可是一个月的工资啊! 为了节省成本,他们无奈决定加入“十万摩托大军”,这样的话就只需要花两三百元。同行的还有刚学会骑摩托的堂哥汪长军夫妻和十年没回过老家的姐夫鲁朝军。 图片 就这样,他们上路了。 一路历经艰辛,首先是天气问题南方的冬天,刮风下雨,冷入骨髓,冷得连衣服都结冰了。 汪正年一行人有时冷得受不了了就停下来在路边扯点枯草点燃取暖。 图片 这倒不是大问题,最恐怖的就是下雪,积雪难消往往导致大路被封,有的地段不被封但多下坡路,一个不小心就会车毁人亡,所以只能慢慢推着车走,这又浪费了大量时间。 到最后实在太耽误进度,汪正年他们只能编草辫做防滑链。 图片 图片 其二是体力消耗问题。 想象一下你坐十几个小时的硬座都感到全身酸痛浑身吃不消,而汪正年他们要迎着无孔不入的高速寒风,期间手要一直把着车把手,手痛脚也痛,还要提防背后的妻子睡着。当时他一路上开着吵闹的音乐,我还以为是什么独特的品味,后来才明白过来这是用来提神。 一天要开七八个小时,就连天黑也要赶路,疲劳、灯光失明,天不亮就要起来,越快到家的路越难走,几乎是山路十八弯,汪正年的车摔了好几次,那时他的妻子正怀着三个月的身孕。 他们没有条件去豪华的服务站消费,一群人只在旅店开一个标间,点两三个菜四五个人吃。 图片 天寒地冻,肉包铁,冬天里,回家路,有时甚至有生命危险,何苦如此? 答案很简单,就是为了在外奔波一年和家里的老人、小孩团聚的那一刻。 图片 图片 图片 那种油然而生的幸福感是什么都替代不了的。 这样的情节看着就像发生在你我身边的事,但这部纪录片其实已经是10年前的作品了。 10年过去了,中国人的春运模式从地狱转向轻松了么? 对有些人来说,并没有。哪些人?65岁以上的老年人。

图片 也许有些人会提出疑问,咋65岁以上的老人还要春运?他们不是在家等着儿子女儿回家团圆就行了么? no no no~ 最近有一部叫《咋这么费劲》的影片很好地解释了这个现象,短片主要讲述一个农村老头为了见孙子“反向春运”的故事。 老刘头一个人住在农村,儿子一家人已经很久没回来了,本来他盼望着今年能见孙子一面,但儿子还是不太愿意大老远费劲回一趟家,于是给出了建议,不如您过来过年? 傲娇的老刘当时就火冒三丈,不愿意回就别回,好像是我求着你回来似的! 图片 图片 可是看着村里其他人都团团圆圆,吃着清汤寡油面条的老刘头心里十分不是滋味。他咬咬牙,改变了主意,决心去城里看望儿子和孙子,临行前,还带上了孙子心心念念的“吃鸡”。 不过,很久没有出远门的老刘对发展迅速的外部世界已经十分陌生,他好不容易坐完三轮车坐了大巴到达火车站,工作人员却告诉他现在都改坐高铁了。 图片 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懵逼的老刘头于是又乘坐长途汽车去了高铁站,只是在高铁站又突发意外,老刘头引来了保安,引来了警察,还有远在北京的儿子一家。 短短8分钟,这部影片就出现了好几个反转。 农村老大爷因为听到孙子说“想吃鸡”,于是带了一只活鸡,在高铁站被拦之后,他只能狠下心杀鸡,没想到因为偷偷摸摸地在厕所操作,整得跟恐怖片现场一样,引来了保安,最后给整到警察局去了,老刘头还以为自己犯事了,正和警察掰扯时,儿子带着孙子、儿媳妇出现了。 图片 图片 原来,父亲的电话一直打不通,打通了也支支吾吾的,本来是父亲的惊喜,让他理解成了惊吓,以为父亲被传销给骗去了,于是报了警,令人啼笑皆非。 当老刘头好不容易见到孙子时,鸡已经没了,只能拿出鸡生的一只鸡蛋,尽管此鸡非彼鸡,但孙子还是问:能孵出小鸡吗? 图片 颇有当年《啥是佩奇》用吹风机“造”佩奇那股无厘头味儿。 荒谬中透露了一股辛酸,辛酸里又带着一丝温情,有笑有泪,情节和细节都无比真实,因此一出来就在各大社交平台刷屏了。 而这部短片也透露了当下中国人春运依然艰难的问题,片名里的“费劲”就点了出来。 一个是物理工具的费劲图片 城里人大概感触不深,作为一个180线农村出来的人,我可以打包票地说,影片里那些场景都非常真实。 图片   首先要坐颠簸得厉害的小车慢悠悠转大车,再坐大车去城里,再从城里转车去高铁站,到真正坐上高铁那一瞬间才算完事。 当然,这些流程对于“翠芬儿””狗蛋儿”“二丫“这些年轻人来说适应得非常迅速,但对于很多老年人来说,无疑是天方夜谭。 图片 他们有的人甚至连县城都没有出过,即便用着手机,但跟拿块砖头差不多,对网络的不熟悉让他们在科技社会下步履维艰,购票机器以及城市科技设施对他们而言无疑如同“大观园”之于“刘姥姥”,因此闹了不少笑话。 图片 只是想看望下家人,怎么这么费劲。 第二个就是情感层面上的费劲,如今,物理工具虽然进步了,但疫情实在太糟心了。 去年的疫情让很多人无法团圆, 今年临近春节,疫情又开始反复,“常回家看看”成了一句空谈,回家太难,团圆不易。 在《咋这么费劲》的结尾,就点明为何儿子不能过年回家。 图片 作为医务人员,身上还担着非常重的任务,令人惋惜,也值得敬佩。 总之,无论是物理层面还是情感层面,无论是10年前《1350km》里的正向春运还是10年后《咋这么费劲》里的反向春运,团聚依旧充满艰辛。 如何解决这些“费劲”问题,帮助所有的家庭更好地团圆,弥补中国人的情感缺憾,《咋这么费劲》这部影片的制作方同程一个月前就推出了“65岁以上老人乘高铁免费”的公益计划。 图片 众所周知,中国已经逐渐进入老龄化社会,预计到2040年,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将超过20%。如何保障老年人群体的衣食住行是根本问题。其中“行”是最大的难点。 尽管交通工具已经非常先进,但是对于很多老年人而言,不算低的费用,复杂的程序都是障碍。 同程在2020年底推出“65随以上老人乘坐高铁免费”的公益计划,并制作了《咋这么费劲》这部影片,可以说非常难得一见,在科技进步的当下,展现了对人,尤其是弱势群体——老年人的关怀。 图片 10年间,春运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依然艰难,但对很多中国人来说,团聚的地点在哪里已经不重要,有人就有家,有爱,哪里都可以过年。 只不过,家人平安才是最重要的前提,2021年的开始,谁也没预料到疫情又开始反复。 所以,尽管推出“65岁以上老人乘坐高铁免费”公益计划,但同程始终认为,平安最重要。 正如它在影片里的文案所言:随着近期疫情警报的再次响起,此时此刻我们却更希望您留在足够安全的地方,相信所有的等待最终都会值得。千万保重,春暖花开,我们一起回家。 写到这儿,桃觉得能不能抢到候补票好像并不那么重要了呢。

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作者:武汉热线,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wuhanews.cn/a/254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