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实习生刚出场就被骂上热搜:不讲战略的努力,都是扯淡!

综艺《令人心动的offer2》已热播过半,刚开始就排名靠后的瞿泽林和丁辉,终于没有上演逆袭神话,中途被淘汰出局。
 
顶替他们俩的,是新晋的实习生赵南希和何旻哲。
 
两位新人面试时就自信满满,学历也光鲜得无可挑剔。
 
赵南希本科毕业于浙江大学,研究生毕业于康奈尔大学;何旻哲本科毕业于中山大学的会计专业,现为清华大学法律硕士二年级,文理兼修。
 
但没想到的是,刚出场没多久,那位清华的实习生何旻哲就凭实力招了黑。
 
只要有他出场的片段,就可以看到弹幕上满屏不友好的言论。
 
先是向上司尬吹彩虹屁,刚来实习第一天就尬夸梁律师:“为什么你每天都穿这么好看”,“以后你会发现我的甜”。
 
 
好在反矫情达人梁律并不吃这一条,立刻做出了反击,提醒他专业得跟上。
 
 
后来在和同事相处时又极具攻击性。
 
合作完成翻译工作时,当大家多次提及让英语最好的王骁来统筹分配任务,何旻哲直接无视提议,自顾自说着自己的想法,安排进度、分配任务。
 
 
据说,何旻哲还被人扒出不少黑历史,比如简历造假、微博上脏话连篇等。
 
 
这些黑料是否属实,我们无从得知,但他在节目中肉眼可见的一些表现,却给了我不少启发。
 
抛开何旻哲那溢出屏幕的表现欲,他在工作中的表现,也并非毫无可取之处。
 
在和同事合作的过程中,虽然观感有些让人不适,但你不得不承认,他的一些建议,的确是提高了团队的工作效率。
 
在他身上,我至少能看到3个高效工作者的特质:
 
01
全局意识
 
节目中,当中年级律师张典娜把一项翻译任务布置下来后,刘煜成就提议去“分工合作”,结果遭到何旻哲的反对。
 
理由是:直接分工,不太有效率,建议大家花几分钟把整篇文稿浏览一遍,有个大概印象后再去分工。
 
 
他的这种思维,其实就是一种全局思维
 
如果对整篇文稿的内容,比如一共有多少个章节,一个章节的长度是多少都不了解,直接就开始分工,势必会产生由于任务分配不均导致的不必要的争论。
 
而一旦引发了争论,又要花更多时间去调整,无形中浪费了更多的时间。
 
工作中,很多人常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重要的事情一直拖着不去干,整片的时间又任由它荒废掉,不断忙于一些紧急但又无用的琐事。
 
最后陷入一个死循环——疲于奔命、反复救火、拖延、赶工……
 
这其实都是因为缺少全局观,“时间”和“任务”错配导致的结果。
 
有一句话叫“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
 
站在全局的角度,宏观地思考问题,才能离卓越更进一步
 
谷歌的工程总监雷·库兹韦尔,是全球著名的未来学家,他对未来的预测,有着惊人的正确率。
 
1999年,他预测,计算机的样子会变得五花八门,再过10年,就能变成可穿戴设备。
 
他还预测,到2009年,便携式计算机将成为趋势。
 
2000年,他预测,到2010年,人们随时可以通过非常高带宽的无线方式接入互联网,10年之内,计算机将接入全球性网络形成庞大的超级计算机和存储库。
 
最后,这些预言全都实现。
 
为什么他预测的正确率会如此之高?
 
理论物理学家兼数学家弗里曼·戴森提出了一种解释。
 
他把自然科学家分成两种人:一种是鹰,飞过大自然的上空,俯瞰地面;另一种是青蛙,在杂乱的草丛里跋涉前进
 
库茨韦尔就属于鹰,他时刻关注着人和机器的联系,在这方面有着极为丰富的知识,又时不时地刻意散焦,观察宏观图景。每当他这么做,就能预测遥远未来的画面。
 
虽然我们不必预测未来,但这种思维方式却可以借鉴到自己的生活中:
 
设想一下,如果你现在60岁,你希望此刻的自己拥有一个怎样的人生?
 
如果要达到这样的目标,50岁的时候你应该做些什么?40岁呢?30岁呢?现在呢?
 
以这种长远的视角来倒推思考,你就能唤醒自己心里的“鹰”。
 
 
 
02
成果导向
 
这一期节目中,何旻哲最招黑的一点,大概就是他无论从团队分工还是工作节奏上,总想主导全局的一种高姿态。
 
比如,当老实习生两次提示英文和实力都不俗的王骁“统筹”时,不等王骁回应,他就直接发问:“你们准备怎么分工?”
 
然后没等大家回应,他又直接拍板自己的想法:“我刚刚看了一下……有没有人想要认领一下(任务)?”
 
 
他的这一系列反应,虽然招人反感,但也从另一方面反应了他极强的目标感
 
就像观察室里的徐律师所说的,“他是很追求工作效率和结果的人。”
 
所以任务下达之后,他更追求工作的完成,而不愿意把时间浪费在选队长、分任务的谦让和僵持中。
 
杨天真也说,虽然这样的人在团队中过于强势,可能很难和其他队员合作好,但如果他能力足够强,可以围绕他的个性,给他配一个团队。
 
 
不可否认,在他的引导下,分工的确有序而高效地进行并完成了。
 
精读君的终身成长词典中,有一个词条,叫成果导向,即以成果产出为方向的决策和行动的视角。
 
目标感强的人,大多都是成果导向思维的行动者
 
比如,很多人对自己规定了读书的数量,却不知道为何而读,只是想当然认为开卷有益。
 
如果有成果导向的思维习惯,就会问自己:我订立这个计划,究竟是要产出什么成果?用这样的成果倒推,计划要具备哪些要素?哪些要做,哪些可以不要做?
 
这样思考,就会知道,选书、阅读质量比读书数量、阅读速度更重要;就会知道,为拓展视野而读和为解决问题而读,需要不同的读法;就会知道,针对不同的书,要写不同的读书笔记。
 
这样思考,虽然没有规定读书数量,但因为尝到读书的甜头,反而会读更多书。
 
当一个人习惯以成果导向进行思考的时候,往往会选择性忽略与任务无关的信息,从而把力气集中在真正重要的目标和问题上。这是提高效率和质量的关键。
 
 
 
03
不拖延
 
何旻哲的第三个特质,就是他的时间观念比较强,制定计划后,会力求严格按照计划表里的时间来进行,绝不拖延。
 
在翻译任务截止时间马上要到的时候,何旻哲有些自责地说,自己太慢了。
 
对面的李晋晔安慰他说,没关系,大家也都没那么快下班,可以慢慢来。
 
结果何旻哲告诉他,他只是不想拖延截止时间。
 
 
可见,何旻哲一直以来的行事风格都比较雷厉风行。
 
这一点看似无关紧要,实则是个重要的品质。
 
看过一个故事,有一个姑娘,从小做事拖拉,没有时间观念。
 
母亲对他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你知道现在几点了吗?”
 
而她回答得最多的就是:“让我再睡一会儿;让我再看一会儿;让我再玩一会儿;反正时间还早呢!”
 
结果长大后,拖延成性的坏毛病依旧不改,终于酿成大错。
 
有一回,姑娘打算报考教师资格证,第一天出报名通知的时候,她看了之后发现还有一个星期,想着拖几天再报也来得及。
 
七天时间一晃就过,直到老公问起这件事,她才想起还未报名。
 
等她匆忙登录官网时才发现,时间被自己算错了,报名已经在前一天结束了。
 
报不上名,也就意味着明年必须一切从零开始,以前考过的科目成绩也通通作废。
 
你以为你拖的是时间,其实你拖的是你的整个人生。
 
无视这个道理,就只能自食苦果。
 
工作中也是如此,老板安排的任务你一拖再拖,最后要么完不成,要么为了赶截止日期草草完事,结果质量大打折扣,几轮下来,被老板炒鱿鱼也指日可待了。
 
战胜拖延最简单的方法,就只有即刻行动,让自己尽快进入状态。
 
比如,你准备写一篇文章,任何时刻,只要想到一个合适的主题,就立刻打开手机,把能想到的相关内容写下来,画出一个大致的框架图,写上关键词、知识点和重点。
 
这样一来,你的注意力就从“我要不要写文章”、“我要写什么主题的文章”,转移到“我如何把手头的这个文章主题写好”上,也就顺理成章地开始安排时间,搜索素材,写文章……
 
当你察觉拖延,并尝试去改变它时,就已经走在成功的路上了。
 
 
何旻哲的这3个特质,其实透露的是一种战略思维。
 
网络上有一句流传很广的话,叫选择大于努力。
 
但我觉得,这句话并不完全对,因为它少了一个前提,那就是:正确的选择大于努力
 
如果你没有全局思维,毫无目标感,缺乏时间观念,那么即便再努力,到头来也只能是感动了自己。
 
因为战略上的问题,无法用战术上的勤奋来解决。
 
一切不讲战略的努力,都是扯淡!
 
当然,职场上除了有战略,软实力的培养也必不可少,包括情商、沟通能力、表达能力等。
 
如果何旻哲想要在职场上走得更稳,就必须意识到这一点,同时磨炼一种在和同级沟通时,让人舒服的能力

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作者:武汉热线,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wuhanews.cn/a/242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