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离婚自由的狂欢 正在毁掉年轻人的生活

 
 
离婚自由,最近是一个热词。
 
热起来,是因为前段时间民政部门在离婚程序中增加了“离婚冷静期”。
 
很多年轻人可能是第一次发现,原来还有这样一种实质自由。
 
这个时代,人很容易“嗨”起来。在离婚冷静期提示了离婚自由的存在,同时又感觉似乎削弱了这种存在的时候,议论就沸腾了。
 
 
千千万万个没有离过婚,也没有结过婚,甚至“连对象都没得半个”的年轻人,成为了离婚自由的拥趸,以及“离婚冷静期”的强烈反对者。
 
离婚自由自新中国诞生以来一直都存在,“离婚冷静期”不像人们认为的那么坏,但都不想去讨论。
 
想要讨论的是我所感知到的背后的逻辑:这场反对“离婚冷静期”的舆论狂欢,起源于人们对婚姻的恐惧,而对婚姻的恐惧,又来自于婚姻长期被妖魔化。
 
如果在我们的大脑中有一个定性——婚姻是坏的,那么,所有维持和稳定婚姻的做法都是坏的,所有能够让婚姻顺利结束的办法都是值得支持的。
 
离婚,是一种解脱,是自由的实现,是回到真我,是只为自己而活……这些价值都如此重要,因此任何对离婚的拖延,似乎都是犯罪。
 
我想说,不是这样的。
 
如果这种观念在脑子里固定下来,对自己的未来并不负责任。
 
 
对婚姻的恐惧
可以随便赌多少瓶啤酒,我坚信,一件事情能够在舆论场热起来,在微博上“上热搜”,都是年轻人的功劳。
 
绝大多数参与讨论者,没有婚姻经验。
 
那么,是什么塑造了他们对婚姻的负面印象呢?
 
日剧《最完美的离婚》截图
 
主要是现实与新闻。现实诱发某种心理倾向,而新闻印证这种心理倾向,于是,观念就巩固起来了。
 
1、现实。
996,收入不高,没有时间,没有房子,没有车子,没有所在城市的户口,找对象难,找到的对象难以相处。
 
2、新闻。
比如,彩礼,婚礼恶俗,夫妻不睦,家暴,养孩子的沉重成本。
 
视频来源:新浪新闻客户端|贵州省遵义一新郎,婚礼当天被一群人恶搞
 
我们来理一理。
 
作为从业十几年的媒体人,“没有人比我更懂新闻”。多数情况下,引起舆论震动的社会新闻,一般都是极端事例。也就是说,它不是社会常态,常态作为大多数,是不会引起关注的。
 
比如,有的化工企业会爆炸,但绝大多数不会,而人们通过新闻,只知道化工企业会爆炸。
 
沉重的彩礼负担,无下限闹洞房,夫妻关系如寇仇,令人出离愤怒的家暴,数万元一门课的培训班,都是少数,不应该构成妖魔化婚姻的材料。
 
那么现实呢?现实是我们亲历的,总不会是被加强的想象了吧?
 
的确不是,现实中的一般性困难是客观存在的。但现实会驱使我们在心理上迎合新闻,自觉地把新闻从少数放大为多数。这个心理过程格式如下:“结婚后会发生很多矛盾”——家暴新闻——“你看,果然是”。
 
其中,暗含着另一个奥秘——精神胜利法。
 
 
一无所有的快慰
人人都在找新闻,这是今天舆论市场区别于过去的特点。
 
过去——纯机构时代,新闻和受众之间,只是一种简单的“呈现与看见”的关系。
 
今天不是。受众看到的往往是经过二次、三次甚至更多次加工过的新闻,把它称为信息更为准确。加工的过程,是融入某种“设计”的过程。
 
信息加工者的设计方向,是找出“社会人”最普遍的现实——即前面说到的1,击中焦虑,以此捕捉受众。
 
电影《82年生的金智英》剧照
 
反过来,受众会从自己的现实出发,在多如恒河沙数的信息当中,准确地找到能够迎合自己的现实的信息——选择自己愿意相信的东西。
 
多年前我生造出一个概念,叫信息的“嗅觉标记”。信息提供者设计信息,其实是给信息植入某种标记;而信息受众,依据自身现实而具备不同的嗅觉,这种特别的嗅觉就会精准地找到与之匹配的被标记过的信息。
 
正因如此,长辈们才会每天只转发、群发、私发那些关于食物、健康、养生的谣言,典型如《央视都报道了……》,大妈们才会被无数的假靳东所欺骗。
 
在抖音和快手上,被假靳东欺骗的“姐姐”们
 
你是什么人,就会从今天的无量信息当中,找到符合你期待的、为你设计的信息,就像GPS会把车引导到目的地一样。
 
这个作用机制,不限于年长者,对年轻人也是同理。那些关于找对象的苦恼、婚姻的负累、家庭的不幸、遭受家暴、养孩子整疯人的信息,最容易捕捉年轻人。而中老年人就对它们无动于衷,正如年轻人对食物、健康、养生的谣言无动于衷一样。
 
年轻人熟悉网络世界,因此和中老年人不一样。
 
中老年人捕捉到被植入了标记的信息之后,全盘接受,原样转发。
 
年轻人则会深一层地思考。除了“你看,果然是”之外,还会有下一个心理层次:在现有条件之下,我怎么逃脱?
 
本来,信息击中你,就是因为迎合了你的现实,而你无法超越现实。能让你逃脱,那设计岂不是白费劲?
 
所以,逃脱只是一种心理逃脱,最重要的心理逃脱途径,是精神胜利法。
 
举个例子,如果人们认为钱是普遍价值,而有一部分人既不拥有也无法赚到钱,可能就会转而鄙视钱,说知识才是清高的,钱是阿堵物。
 
好了,现在如果我没有对象,我就会日益倾向于认同这些内容:
 
1、谈恋爱太费时间,成本太高,相处太多烦恼;
2、接下来要结婚,而婚姻是爱情的坟墓,为了爱情不死,不要结婚;
3、结了婚会生孩子,养孩子成本太高,而且完全丧失了个人自由;
4、家庭内可能有家暴,家暴说不定能把你打死;
5、离婚最好是说离就离,一方要离,马上办结。
 
电影《被光抓走的人》截图
 
处于热恋中的人,如果认同如上想法,那基本上是疯了。
 
基于现实的一般性,进行极端演绎,极端化之后,再来得出一个合理的结论。这就是精神上的胜利。
 
就像,假如没有饭吃,就说“你看,张三撑死了”,所以饭吃多了会死的,所以没有饭吃是安全的。
 
最终结果,如果你不是一个富二代——富二代一般也不会存在这样的心理矛盾——你就会觉得,你看,我现在孤身一人,一无所有,没有多少钱,没有房没有车,没有对象没有配偶没有孩子,不会被家暴不会被拖累,多么的自在啊!
 
这种状态,我们把它称为“一无所有的快慰”吧。
 
当你事实上什么也没有,就只能用“自由”来安慰自己了。
 
要不呢?
 
自我实现的预言
持续的现代化确实是在解构传统价值,比如从一而终,比如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比如养儿防老。
 
综艺《我家那闺女》截图
 
解构传统价值也很费劲,否则何必有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是中国社会文化现代化的重要里程碑,但是注意,先贤们只是解构婚姻的方式,亲子的关系,可没有解构婚姻,也没有解构生育。
 
为什么?
 
因为男与女的搭伙,是一种自然设计,作为社会建构内容之一的婚姻,只是把这种自然的、必要的搭伙以一种规则的方式确定下来,从而赋予生育——这一物种存续的关键行为——以可持续性。
 
鲁迅先生,新文化运动的猛将,谈教育时演说的题目是《我们怎样做父亲》,而不是《我们怎样不做父亲》。任何一个物种,都会无意识地努力为下一代创造更好的生长条件。
 
 
你会说,我们主张绝对无障碍的离婚自由,就是给下一代创造条件,让他们不必被不幸的婚姻束缚。
 
不是,前面分析过,本质上,连对象都没有的你,如此猛烈攻击“离婚冷静期”,只是为了给自己的“一无所有的快慰”寻找合法性,让现状合理化。
 
当这个观念巩固起来,你连下一代都不会有,给虚无缥缈的“他们”创造什么条件呢?
 
如果我们找到了“一无所有的快慰”,那么“一无所有”就会在现实中继续巩固。精神胜利法常常是一个自我实现的预言,这也是精神的能动性的表现。
 
来点经验之谈吧,曾经一起奋斗的同事、朋友们,现在都已经有家有室,而且大多生活得很幸福。
 
当初,每个人都是一无所有,正是因为有了男女朋友,甚至结婚、生孩子之后,才有了房,有了车。因为男女朋友、婚姻和子女,都赋予了我们强烈的责任感,必须让自己爱的人过得更好。
 
电影《82年生的金智英》截图
 
这个世界上真正一往无前的力量有两种,一种是爱,一种是恨,这两者,都会产生责任。
 
在婚姻问题上,如果你连爱都没有爱过,何来责任感呢?
 
所以你才会否定得如此轻易。
 
“离婚冷静期”有一个预设,那就是,婚姻是基于爱,这是大多数。而且,这种结合是庄重的,所以分开也应该是庄重的。
 
一大堆没有爱过,不理解结合的庄重的人们,当然不会理解分开的庄重。
 
今天对婚姻有新的预设,那就是双方互为资源,每个人都要从中获得更多,因此才划算。否则,就分开。
 
我感觉,这最多只能算是一种“玩法”。
 
 
脱离现实
回到现实吧。
 
一个个被放大的家暴事件,给人们营造了“几乎所有婚姻都是不幸的”这种印象。
 
方洋洋案件的微博热搜话题
 
生孩子同样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孩子会成为巨大的拖累,会让后半生不得安宁,会让“想走就走的旅行”从此成为历史——虽然单身男女大多数也并不拥有这样的旅行。
 
总而言之,不断发生又不断沉淀和加固的观念讨论,都在做着同样的一件事情——持续地把整个社会拆分为原子状态。
 
原子状态是一种很矛盾的状态。
 
一方面,人与人之间失联——至少把传统的紧密纽带一一切断,的确会增加人的生活自由度,做事、花钱、说话、独特的生活方式乃至少数的价值取向甚至性取向,都不必理会他人的眼光。
 
但另一方面,人与人之间的弱联系,甚至几乎没有联系,又会使单个人的博弈能力变得很低,与有组织的企业、商业团体之间处于越来越不对等的地位。这一点事实上反过来制约了自由生活的实现。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外卖小哥,这种近乎自由职业的庞大队伍,根本没有能力和平台对等协商。
 
一个组织,或者一名管理者,青睐两种状态。一种是坚固的机械团结,所有人都被整合在一架协同的机器结构内;另一种就是截然相反的原子状态,人与人之间失联,没有博弈能力。这两者都有利于管理。
 
无对象,不谈恋爱,不结婚,不生孩子,结婚的更轻易地离婚,这些现象都会创造生活自由,这没有问题。
 
综艺《奇葩说》截图
 
按照当前的年轻人的集体心理走势可以断定,未来“单身自在”的人会越来越多。但人的一生是分阶段的,单身自在,如果是一碗好吃的饭,那么坦率地说,这也是青春饭。下一阶段,中年以后,单身的人们就会逐渐体验到没有博弈能力的痛苦,并且痛苦会持续增强。
 
比如,他们可能会因为年纪大,而且没有强联系的社会关系支持,在经济环境出现风吹草动的时候,被优先解聘。同时,解聘之后又发现,没有一个真正可以依靠的人来帮助度过一个艰难期。
 
其实最难熬的是,年纪大了,身体机器就会老化,人就会多病——这一点是年轻人几乎不考虑的事情。单身青年们的“互助收尸”,基本是一种玩笑,其实,一个人生病,比孤独地死亡更难以面对。
 
多年前就有一个中年单身朋友,在大病一场之后对我说,病过才知道有个家庭是多么重要,至少在你晕眩疼痛的时候,有一个人能够帮你去挂号和缴费窗口排那漫长的队。
 
电影《婚姻故事》剧照
 
这也是一种博弈,人和某种社会设置之间的适应与博弈。
 
这不是劝阻年轻人放弃单身和丁克——劝也无益,而是一种必要的展望。今天的讨论往往就建立在对可能艰困的未来缺乏展望的基础上,那么某种程度上就是脱离现实的。
 
但终有一天,会有某只无形之手,用巴掌把人扇回现实。那时往往太迟了。
 
上一个周末刚刚参加了一位好朋友的婚礼,那是我工作十几年里最好的朋友中最晚婚的一位。
 
小夫妻俩很幸福。

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作者:武汉热线,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wuhanews.cn/a/240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