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为什么没有尾巴

叔年轻的时候读成功学鸡汤,曾看到一种说法,如果人类拥有尾巴,那将会创造出大批就业岗位,以及很多有意思的新兴行业。因为如果想要拉动经济增长,就要创造更多需求。
 
美容领域会出现“美尾”,托尼老师会推出尾巴洗剪吹套餐,然后跟你聊“唉你这个尾巴有点炸毛,要不要做下护理”。
 
 
按摩行业会出现尾巴按摩,与广受欢迎的足部按摩一起,成为另一个专门位置按摩项目。尾巴的各种穴道令人舒爽无比。
 
真正意义上的“尾戒”会出现在服装配饰行业。眼下正值12月,东北地区的人正打算购买新的“尾貂”,明年会流行小熊猫尾,松鼠尾已经过时了;而海南地区由于天气热,人们还在定期去理发店剃尾毛。
 
医学领域、体育运动领域,都有针对尾巴的内容,健身房会说锻炼好尾巴可以提高平衡感、强化核心,然后忽悠你办卡。
 
不过现实没那么美好。如果人类真有尾巴,那估计也是秃毛尾,样子十分丑陋。不得不承认小熊猫的尾巴真的很可爱,但人类的尾巴估计会和老鼠的肉尾巴差不多。
 
 
猴子的尾巴虽然差一点,但也还能接受。小猴子还能把妈妈的尾巴当秋千荡来荡去呢。不管怎么说吧,人类为什么没有一条尾巴?
 
 
其实人类在胚胎时期是有尾巴的,长度能达到身体的六分之一。人类的尾巴在30多天的时候极为明显,一般怀孕3个月左右,这个小尾巴才会消失。
 
这是在胎儿生长过程中,为数不多越长越小的东西。
 
 
胚胎发育的过程,可视作人类进化过程的重演。胎儿的小尾巴逐渐被身体所吸收,负责尾巴生长的基因关闭,尾巴的部分逐渐长成我们熟悉的尾椎骨。
 
尾椎骨真的有点神奇,虽然这四五块尾部结构已经完全融合在一起,并深藏在人类的屁股中了,但还是可以非常明显地看出来这就是尾巴
 
 
 
有些婴儿出生的时候有尾巴,也就是返祖现象。
 
不过这个尾巴一般没有尾椎骨,就是个肉条,但里面有非常完整的血管和神经。真想“返祖”出来会动的尾巴,条件太多,首先是控制尾巴不再生长并被身体吸收的基因失灵,然后是控制尾骨融合的基因也失灵。当然实际情况肯定更复杂,我也没有找到太多资料,一般是婴儿出生不久就把尾巴切了(反正也动不了,怪丑的)。
 
从胚胎发育的角度来说,人类失去尾巴,可视作一种退化,那么为什么会抛弃尾巴呢?
 
最简单的想法就是基因突变。由于尾巴对人类来说是可有可无的东西,然后人类的直系祖先恰巧就是把尾巴突变没了,可以理解为是一批残疾的人猿,然后他们的基因就这么传递给后代了。
 
人类失去尾巴是从类人猿的共同祖先,和某种猴子分家的时候开始的。失去的时间大致是2000万年到1000万年前。
 
从此,猿和猴的区别就是猴子有尾巴,猿没有尾巴。
 
下面这张图,红框右边的动物都有尾巴。红框左边的是猿类,现存的人猿类动物有:人类、黑猩猩、大猩猩、红毛猩猩、长臂猿。就这么五种,挺好记的。
 
 
之前知乎上有个话题,叫人类为什么不养猴子作为宠物,底下的人贡献了不少猴子有多淘气的血泪故事。什么峨眉山的猴子当大王,宠物猴子学人抽烟点燃房子。人类讨厌猴子,仿佛就像讨厌自己。
 
但这是不对的,人类是猿不是猴,五种猿类都是不爱闹腾且聪明的。
 
人类讨厌猴子就是因为发展路线、加点方向不一样。猴子估计也会讨厌猿类的力大笨重。
 
其中尾巴就是个关键线索。猴子的尾巴,是它们走高敏路线的写照。它们可以在树上反复横跳,还能完成腾空的同时快速变换姿势这种人类想都不敢想的动作。
 
因为体重较轻,猴子的尾巴还能充当第三只手的功能,缠绕树枝的同时,双手双脚抓挠对面的猴子。
 
但猿类没有这么敏捷,由于太沉,上树已经不太方便,爬树能力很快急遽下降。一般也就在树上农民蹲。
 
 
在树间穿梭的话,长臂猿开始选择荡过去。这对抓握能力和四肢力量要求很高。
 
 
其他的猿类则选择在地面生活,遇到敌人,包括同种族的竞争者和其他大型动物,不再是高敏高闪避的路线,而是正面刚。这种战斗方式的改变,导致尾巴成为了弱点。就像书包带太长,会被人扯住,抓过来一顿胖揍一样。
 
 
与猿类战斗方式类似的动物,比如熊,也是几乎没有尾巴的哺乳动物。它们尾巴存在的意义是保护菊部与生殖器官。
 
熊还是有尾巴的,虽说不太明显,证据如图。
 
和猿类一样真的没有尾巴的哺乳动物估计是考拉,毕竟俗称无尾熊。它们其实是把尾巴退化成了一个符合熊体工学的坐垫,方便在树上睡觉吃喝。
 
 
猿类可能是由于基因突变失去了尾巴,开始选择在树上荡,逐渐加强四肢力量,成为灵长目中的力量型选手。也可能是先加点力量,再在战斗中将尾巴这种累赘淘汰。
 
不论二者何为因果,猿类都是最后选择了正面刚,那尾巴这种高敏装备必须得换。
 
选择了打架的时候正面刚,猿类才能逐渐具备相当程度的地面生活能力。在人类的始祖终于选择直立行走的时候,他们才能更适应。

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作者:武汉热线,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wuhanews.cn/a/239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