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上海最好的部分我们已经拥有 就是过好自己的日子

我自己是在上海出生长大的。邀稿写“老上海”调调的家居装饰,按说应当是轻车熟路的事情。可不知为什么,这个题目提笔就放下,提笔就放下,总觉得哪里不对……
 
1. 十里洋场和大部分人无关
 
首先,这“老上海”是个很模糊的概念,到底几几年到几几年,到底是个什么范儿,都是蛮难界定的。
 
爱丽丝公寓,典型的“老上海”公寓
 
老上海的弄堂
 
而且吧,让你脑补一下“老上海”,你都能想到些什么呢?
 
张爱玲写笔下的起士林咖啡馆,常德公寓?还是王安忆《长恨歌》里的王琦瑶,还有爱丽丝公寓?是李安电影里闪回的画面?是老洋房的打蜡木地板、水门汀、转角扶梯、水晶吊灯?是王佳芝的湖水绿竹叶纹旗袍、蜜丝佛陀暗红色铁管唇膏?还是石库门的共用灶头间、华生牌电风扇、三五牌座钟、美女月份牌和亭子间姆妈锁在抽屉里的祖传龙凤呈祥镂空金手镯?晕了吧,哈哈。我觉得很多人对于“老上海”的误解,可能就是因为看小说电影什么的看多了,自戴滤镜,平添一股迷人气息。
 
其实那个年代,严格意义上,是指国民政府从1927年定都南京,到1937年迁都重庆的这段时期。1928年北伐结束,整个国家进入短暂的和平时期,有过一段短暂盛世,各方面建设发展空前迅速,因此被誉为“黄金十年”。
 
这个时期,也是外滩建筑格局逐渐定型的时候,恰和、汇丰、江海关、沙逊等11幢建筑又翻建成高楼大厦,体量增加,出现了里面简洁的早期现代派。内部装饰则气派豪华、富丽堂皇。
 
大家看1936年建的中国银行大厦,楼顶和立面装饰部分,都非常像中国古典建筑的元素,对应我们从前讲到过的Art Deco的话,就不难理解了。
 
中国银行大厦
 
和平饭店内部, 典型Art Deco风格
 
这个时期,建筑和室内装饰,深受装饰艺术的影响,而这类做法,明显体现出装饰元素的本土化倾向。这种折衷主义跟混搭,在室内也非常明显。
 
“老上海“典范之一,Prada的荣宅,明显的中西合璧倾向
 
 
荣宅这个壁炉的装饰,就非常“新艺术”范儿
 
但是看木窗的雕花装饰,又富有中国色彩
 
短暂的繁荣,像一个华丽的旧梦,可能正因为此,很多人都特别喜欢这时期的建筑装饰风格。可是我想说,其实这跟大部分人没什么关系,也完全不适合用在自己家里,因为这些,根本就是和现代中产生活八杆子打不到一块儿的社会阶级和生活方式。
 
最近好像有个什么剧挺火的,连带着“老上海”家装风格一下子变香了。我说你们真的够了,日常生活有它的重复乏味之处,但是调剂也不是这么个玩儿法吧,把家里搞得跟戏里一样,这种“生活在别处”还是算了吧。
 
 
2. 市民气、实惠,才是最好的部分
 
其实上海的好处,并不在这些特别“高大上“的地方。恰恰相反,在特别市民气息的地方。这里面有个“城市气质”的问题,这里展开讲讲。
 
你比如说,北京,有一年我去故宫玩,转了一圈之后,总也想不明白的一点是:那个牛哄哄的军机处,怎么比皇帝的马厩还小……后来体会多了,渐渐感觉到,可能帝都的文化,更偏向于“至高无上的权力”+其余都是屁民。相比之下,上海可能受商业文明影响更多,更加“市民社会”。
 
我自己非常喜欢这种市民气。踏踏实实做份工作,稳稳妥妥的中产生活,点点滴滴的生活享受。永远不必付出额外的代价跟风险,也从没野心要获得高人一等的权势,很平淡的,但是瓷瓷实实、稳扎稳打、细水长流。
 
很多人印象中,上海人好像就是什么时髦精致,我觉得这是一种误读,真的。其实我自己觉得,上海人家的日常生活,最好的部分,根本就不是什么“精致”,是“实惠”、实际、不夸耀、重视品质和性价比。
 
体现到家居当中,也是一样。所以我常常跟那些有“老上海”执念的人讲,你需要的,根本就不是那种流于表面的“老上海风格装饰”,不要去抄形式。你需要的,是领会这种“实惠”的精神,学习一下这种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
 
 
3. 善于利用小空间
 
我们提到“老上海”普通人家,经常听到的词是“七十二家房客”,那是因为好几户人家住在一栋石库门房子里,地方实在太过浅窄。“老上海”的派头,跟大部分普通人,是无关的,没必要过度美化某个时代。
 
除了七十二家房客,另一个常常听见的词,是“螺蛳壳里做道场”。这个,既是说从前上海居住环境很有限,空间狭小,也说明上海人家善于利用小空间。这一点,我觉得是很有借鉴意义的。
 
比如说,从前的石库门房子,有时候一大家子三代同堂,就只得一间客堂住。于是这间客堂,就被隔成前后两小间,祖父母睡前面,父母睡后面,那孩子大了怎么办呢?通常就会搭一个阁楼出来,作为孩子的卧室。因为地方不宽敞的缘故,通往阁楼的木楼梯总是架得太直太陡,却也因此成了小孩子每晚的探险游戏。
 
层高够的话,阁楼是个很好灵活分隔空间的做法,用途也非常多。
 
比如用作储藏室
 
比如用作书房,一个人安安静静工作
 
用作卧室当然也好。甚至可以单放一个四角浴缸在天窗底下,夜里泡澡的时候看看星,美事一桩
 
还有那种占地很小几乎垂直的木楼梯,动动脑子,实用之外,也能成为房间的美妙装饰!
 
还有一个“老上海”人家善于利用的空间,天井。很多石库门房子都有天井的,目的当然是为了采光。我记得小时候,天井里种过几杆竹子,夏夜里我们会把八仙桌抬到天井里去吃晚饭,户外有凉风,天井空间相对私密外人也看不见,是很惬意的。
 
后来我在工作中偶然看见这么一个设计:▼
 
这个天井里,用的也是崖州竹,纤细笔直的形态,占用地面空间最小,而且巧妙地做成了花坛,坐凳一体化,留出了足够的面积给到咖啡桌和扶手椅。一下子就让我想起了童年时候的那个天井。
 
 
 
站在专业的角度,我反复跟大家强调的一点是,抄一个设计,要理解它的“神”,而不是形式上抄袭。那么在“老上海风格”这一点上,也是一样的。
 
最近《繁花》摄制组在征集道具,这部拿上海方言写成的小说,终于要拍成电视剧了。但是,征集旧物做道具的,那是剧组,不是普通人家。我真的不想罗列出几十个“旧货”,再扒个几十张老照片,来给大家安利什么“老上海”风情。我觉得应该讲讲真实的“老上海”和其中值得借鉴的生活智慧和态度。像这种绿植尽可能少地占据地面空间,并向上延伸,联通墙内和墙外的做法,就非常值得学习借鉴嘛。
 
 
4. 重视建筑/家装材料的质地
 
别看老上海的房子住户多,环境拥挤,那建筑和家装的材料,质地却非常好。
 
大家看看这种老房子,这个精工细作的门套,Art Deco风格的配色,镂花的设计和镶嵌的磨砂玻璃,黄铜门把手,是不是会感慨质地精良?▼
 
 
再来看看这些拼花马赛克,经年累月,虽然蚀去、褪色,但是美丽如昔。▼
 
 
这个楼梯上美妙的拼花马赛克,铁艺栏杆和木质扶手。▼
 
 
像这样的优质木地板,年久也不会大幅变形,打扫干净上一层蜡,瞬间焕发光彩。还有小时候家里楼下就是那种水门汀(就是水泥砖)铺地,防潮、牢固,经年散发柔和光泽,说不出的好看。▼
 
 
还有老房子的厨房,水斗是水磨石质地,黄铜的龙头上刻着花纹,也是经久美观。
 
那些老公寓的钢窗就更不用说了。有三个孔,调节开窗的幅度,有栓钩固定,做工非常考究,而且经年也不会变形漏风。▼
 
 
所有这一切,在我眼里,都非常“老上海”,要学就学这些吧。
 
这里再次跟大家提一句,但凡喜欢什么风格的家装,不要忙着去形式抄袭,满网站搜同款。先想想这个风格到底好在哪里,跟我的生活有什么关系。“面子”上漂亮光鲜的东西,不要太在意。
 
过日子,过的不是面上好看,是那层“里子”,那才是实实在在的生活啊。更何况,“面子功夫”是学不光的,今天喜欢老上海,弄一批装饰品老家具,明天喜欢地中海了,再换一批,你们家是摄制组吗?况且这种东西新鲜劲过去了,就得换,永远没个尽头。学到最本质最精髓的部分就不同,会真正提高生活品质,而且一劳永逸。
 
 
5. 最好的装饰,就是最实惠的日用品本身
 
话都已经说到这个份上了,很多朋友仍不肯死心:“那,摆几件‘老上海’风格的装饰品,总可以吧?”
 
这个呢,怎么讲呢,我给你们举几个例子,你就明白了。
 
你比方说,美女月份牌。▼
 
 
这东西吧,它的实际作用就是日历+在华洋商的广告啊!时过境迁,距离产生美,被赋予了某种光环,成了某种“援引特定历史时期”的道具。那么一旦作为道具,它原本的意义就失去了,那种“实惠”也就不存在了。
 
到如今,月份牌已经成为“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了啊!从这个意义上讲,你需要的不是美女月份牌,你看看手机上的日历就足够了啊。你想要装饰,买个对自己口味的装饰画不就行了吗?犯得着舍近求远,弄个“物质文化遗产”放家里,过一份朝九晚五的平凡日子,这有意思吗?
 
再比如说,华生牌电风扇。▼
 
 
这台电扇,从前爷爷奶奶家就有。其实“华生”是名副其实的国货精品。1929年,华生电器就已经获得好几项国际殊荣,蜚声海外了。1931年,华生电扇凭借出色品质,逼迫美国的“奇异”电风扇节节败退,直至退出中国市场。你说这么个物件,在当时,有什么特殊之处?并没有,它只是一个实惠好用的家电而已。
 
再来看看另一个“老上海”物件儿,三五牌座钟。▼
 
 
这又是一个国货经典案例。
 
三五牌时钟最早诞生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当时市场上最流行的其实都是德国和日本产的座钟。国货在质量和做工方面都没法相比。为了振兴国货,中国钟表厂的技师反复钻研不断改进,才突破了技术难题,造出了性价比高,质量好的三五牌座钟。而这样一个以性价比取胜的物件,又因为外形设计庄重而有点萌,成了我们记忆里永远不会抹去的可爱装饰。
 
说了那么多,我不知道大家get了没有,这一切,合理利用空间,不追求浮华而注重品质,在家具城产品普遍奇丑,进口货普遍太贵还买不到的市场上,努力开发国货,以性价比取胜,这一切不就是我们一直在宣扬,在努力去做的吗?
 
每一个时代,认真生活的凡人,所见略同,想法都是差不太多的啊。你喜欢的“老上海”,拨开那层繁华的旧梦,骨子里就是那个时代殷实的、踏实的、滋润的、自在的寻常生活而已。
 
那么,这么多年来,我们的年画、吊扇、各种灯具、家具,不都是和这种思路不谋而合吗?我们一直以来想做的,也不过就是这个时代的寻常生活,这个时代的岁月静好啊。
 
我作为一个上海人,从来也不觉得这一切是“老上海“专有的,它属于每一个踏实生活注重品质的家庭啊。所以说,你迷信老上海风格干嘛啊?那些个上流社会,纸醉金迷,从来和你我没关系好吧。而那些个寻常人家,根本就是我们自己好吧。老上海最好的部分我们已经拥有了,就是过好自己的日子啊!

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作者:武汉热线,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wuhanews.cn/a/233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