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低迷期职场新秀的“疤痕效应” 降低其对未来的预期

“疤痕效应”多用于强调初始条件的持续效应(Kahn 2010; Oreopoulos, von Wachter and Heisz 2012; Schwandt and von Wachter 2019)。职场中,“疤痕效应”可能导致初入职场者降低自己对未来职业生涯的预期。在当前全球经济低迷的大背景下,特别又逢COVID-19疫情大流行,这会不会对新进及未来就业的人群产生持续的冲击呢?Rothstein在最新的工作论文中,就是否存在职场的“疤痕效应”,基于出生在1948-1997年间的月度人口调查数据(CPS)对年龄在1979-2019年22-40岁的群体展开分析。 作者首先对数据集中的当年22岁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进行研究。他认为,在经济低迷期新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年轻群体具有明显的“疤痕”特征,即与劳动力市场已存在的其他群体相比,新进年轻群体的就业率下降明显且复苏缓慢。图1中显示了数据集中于年龄在22岁时的群体就业率,阴影部分表示经济低迷期,绿色虚线表示数据集中所有个体的年平均就业率,时间线越靠后劳动群体越年轻,可以看到2000年后就业率下降明显;红色短线和蓝色实线表示作者估计的新进劳动者群体效应,释义为在同一市场中,新进入劳动者与已存在的其他劳动群体就业率存在的永久性差异。从图中可以看到,2005年左右群体效应不明显,但金融危机爆发及之后的群体效应明显。

图1 22-40岁大学毕业生群体的就业率

接下来,作者将劳动者年龄分为五组引入回归模型,从就业率和工资的角度,通过年龄分组前的系数来评估经济低迷对新进劳动者的疤痕效应和过度敏感效应。研究发现,经济低迷期新进入劳动力市场的群体就业率明显低于其他群体,但2008年经济危机后新进入者的工资高于危机前的进入者。作者认为就业和工资都会受到就业群体早期职业条件的疤痕影响:疤痕效应对就业的影响是持续且巨大的,这与以往文献研究结论一致,过度敏感效应意味着年轻人在经济低迷期的就业率更低(见图2)。

图2 疤痕效应和过度敏感效应对就业和工资的影响

继而,作者进一步研究了劳动力市场新进入者的群体效应,分别分析了疤痕效应和过度敏感效应下对就业和工资群体效应的差异化表现。研究发现:两种效应下群体就业率下降趋势在2004年中断,2010年后就业率大幅下降;但两种效应下群体的工资变化趋势则完全不同,2011年及以后工资上升且高于经济低迷期前的工资水平(见图3)。作者认为早期的疤痕效应能解释低迷期进入者工资下降的原因,但不足以解释后来加入者群体工资较高的原因。

News907。WuHanewS.Cn

图3 疤痕效应和过度敏感效应下就业与工资的群体差异

COVID-19的爆发使得全球就业形势严峻。作者通过对经济低迷期新进劳动者的就业“疤痕效应”进行论证,发现新进入的年轻群体就业率下降趋势明显,初入职场的不利条件会对就业者的职业生涯产生持久影响,降低其对未来的预期。因此当前形势下,作者认为政治当局应予以重视,采取相应措施对新进入者进行“祛疤”,坚定劳动者的就业信心。

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作者:武汉热线,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wuhanews.cn/a/233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