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几乎团灭到绝地重生,是谁在保护南白犀

如果问当今最濒危的犀牛是哪一种,每天都看《博物》的你一定会说“北白犀”。自从最后一头雄性北白犀“苏丹”在2018年去世后,这种犀牛就只剩下了一对孤寡母女。
 
要拯救它们,估计只能靠克隆技术了。
最后一头雄性北白犀“苏丹”
图片来自:wikipedia
不过,如果时光倒退一百年,那时候差点灭绝的,却是北白犀的兄弟——南白犀。
 
它的起死回生,堪称动物保护史上最成功的案例之一。
“好心没好报”的犀牛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北白犀与南白犀一直被认为是白犀的两个亚种,近年则被认为是两个物种。
 
北白犀原产于非洲中部、东部,南白犀生活在南部非洲。
南白犀
图片来自:wikipedia
相比非洲的另一种犀牛——黑犀来说,白犀并不白,黑犀也不黑,可以说都是“灰犀”。
 
不过它们的外形还是很不一样的。
 
首先,白犀体格更高大,肩高可达1.7~1.85米,雄犀能长到3吨多重,陆地上仅次于大象(但现在基本没这么大的)。而黑犀肩高一般不到1.5米,比较矮挫。
黑犀与白犀的区别
图片来自网络
其次,白犀是宽嘴唇,适合啃青草;黑犀则是尖嘴唇,适合揪树叶。
 
这副嘴唇,正是白犀名字的由来:据说19世纪初,英国人在南非第一次见到白犀,询问当地的布尔人(荷兰移民后裔)向导。结果他们误把形容犀牛嘴巴的“宽”(荷兰文wijd),理解成了“白”(英文white),闹出了乌龙。
 
还有一种说法,说当地人用“洁白的心肠”形容白犀。别看白犀是犀中巨人,但它们的性情远比黑犀温和、友善。它们喜欢结成小群活动,在草原上像牛一样静静吃草,与世无争。
安静吃草的白犀
图片来自:bioexpedition
然而白犀的好心,并没有换来好报。
 
19世纪,越来越多的殖民者来到南部非洲,南白犀很快就沦为了猎人的重点目标。被猎杀时,它们往往不会像黑犀那样疯狂反扑(所以在“非洲五霸”当中,犀牛是指对猎人更危险的黑犀,而不是大个子白犀)。即便如此,仍有些猎人枪杀了白犀后,回国吹嘘自己经历了一次多么刺激的冒险……
南白犀头骨标本,犀角由角蛋白组成,与头骨质地不同
图片来自:travel4wildlife
最后一刻,枪下留犀
19世纪还没过完,南部非洲的猎人们就尴尬地发现,南白犀好像已经被他们打光了!直到1922年,人们才在南非纳托尔地区的一处保留地,发现了十几头南白犀。
 
此时,南非已从殖民地升级自治领,当地统治阶层对这片土地、以及这里的野生动物有了家国意识,决定保护好最后的南白犀。
 
纳托尔的Hluhluwe-iMfolozi保护区,从此成了它们的复兴根据地。
纳托尔一保护区中的南白犀
图片来自:safarikzn
经过数十年的严格保护,南白犀竟然起死回生!到1970年,其数量已恢复到了3500头,保护区都容纳不下了。于是,其中一些被引入著名的克鲁格国家公园,还有些去了其他保护区或动物园。
 
在此期间,原本仍有数千头的北白犀,却在当地各国的内战、饥荒中一路走向灭绝;数量最多的黑犀,更以一年上万头的速度被猎杀。亚洲的印度犀、爪哇犀和苏门犀,也因失去栖息地而前途飘摇。
 
南白犀的复兴,成了犀牛家族的一枝独秀。
图中深绿色图标为南白犀当前分布区,南部深色范围内为南白犀历史分布区。红色图标及周边深色为北白犀历史分布区。图片来自:rhinoreview
目前,非洲大地上生活着约2万头野生南白犀。除了南非,它们还被重新引入赞比亚、纳米比亚、津巴布韦和博茨瓦纳等历史上的南白犀分布国。
 
甚至在传统的黑犀地盘、连北白犀都没去过的非洲大裂谷以东地区,都有一些南白犀在此移民,比如肯尼亚的观鸟胜地纳库鲁湖。
生活在纳库鲁湖国家公园的南白犀
图片来自:andbeyond.com
如今,尽管保护区外的南白犀也和黑犀一样时常被偷猎,但靠着各国家公园精心守护的“基本盘”,南白犀的种群存续已基本无忧。
被偷猎者杀害、尚未来得及割角的南白犀
图片来自:sciencephoto
在“钻石之路”上保护犀牛
南白犀的起死回生,并非全靠国家公园们“用爱发电”,企业界的支持也是必不可少的。
 
世界知名钻石业巨头——戴比尔斯,多年来一直积极投身于南白犀与其他非洲野生动植物的保护。
掌握全球钻石源头的戴比尔斯,在博茨瓦纳、纳米比亚、南非以及加拿大四国拥有天然钻石开采地。其中的非洲南部三国,均为南白犀与黑犀的家园,也是全球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
博茨瓦纳Orapa生态保护区的日落
在采矿活动中,戴比尔斯坚持对大自然的尊重与保护。采矿活动每占用一公顷土地,就划出六公顷土地用于环境保护,目前总共留出了大约20万公顷环保用地。
 
2002年以来,戴比尔斯在南非、博茨瓦纳的各矿区周边,覆盖了8个环境各异的保护区,形成一条“钻石之路”,涵盖了从海滩到沙漠、从稀树草原到盆地湿地的20万公顷自然栖息地,帮助保障了数千个物种的繁衍生息。
在博茨瓦纳,戴比尔斯投资了保护、培育南白犀种群的项目,并帮助将更多的南白犀个体放归野外。在非洲南部各地,戴比尔斯还开展参与了“大象迁移”计划、猎豹保护等多个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
南非Venetia Limpopo自然保护区
自由漫步的大象
博茨瓦纳Orapa生态保护区
日落下长颈鹿的剪影
在钻石之路上的斑马
“铸就永恒”的承诺
戴比尔斯与行业领先的自然保护区合作伙伴携手,在自然保护区中,成功地令一系列物种得到了保护支持,包括犀牛、大象、猎豹和长颈鹿等。
 
此外,戴比尔斯还投资了一项开创性碳捕获项目,研究如何提升钻石母岩——金伯利岩的天然碳封存能力。一旦研究成功,这些岩石每年从大气中捕获的碳量,将超过每个矿区产碳量的十倍。
通过以上活动,戴比尔斯希望能展示他们为自然创造的积极作用。
 
戴比尔斯为创造积极而长久的社会财富许下将和天然钻石一同坚守至永恒的承诺,这项承诺称作“铸就永恒”,包含的内容除了刚讲到的保护自然以外还包括共创繁荣社区、支持女性和树立行业标杆三部分。
 
共创繁荣社区
戴比尔斯希望充当催化剂,帮助矿区当地人民发展技能,提升健康与生活水平。为此,集团保证在产矿国以聘请当地劳动力为主。
 
例如在博茨瓦纳,矿区超过98%的劳动力来自当地社区。
 
支持女性
在人员雇佣方面,戴比尔斯提倡男女平等,为当地女性提供平等就业的机会。
 
这一举措不仅推动了当地经济发展,帮助当地女性提升了技能与领导力,还挑战了性别刻板观念。并与联合国妇女署展开合作,在2017年至今的三年内共投入300万美元,用以支持女性。
 
树立行业道德标杆
依托戴比尔斯行业领导者地位建立信任,给产业价值链、经营活动等众多方面带来积极影响。
 
戴比尔斯根据最佳操作规范,制定出行业领先的道德、社会及环保标准,包括人权与劳工环境方面的规定。

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作者:武汉热线,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wuhanews.cn/a/226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