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过早”有哪些美食好去处

过早 ,从字面上解释为超前、提前 。它同时又是湖北地区一种俗称,即吃早餐。老通城的豆皮,蔡林记的热干面,谈炎记的水饺等都是武汉人“过早”。南方也有很多地区把吃早点叫做“过早”。

引证解释

ef4150df27e84d339773c781896ce82d20171107001603.jpeg

1、方言。指早饭。

李劼人《暴风雨前》第四部分四:“月底那天, 郝又三 起来得早一点。把过早的冰糖蛋花吃后,忽然心血来潮,一个人踱到大厅上来散步。”

2、过早,即吃早餐。是湖北地区一种俗称,尤以武汉、宜昌、襄阳一带较为突出。由于地理环境和经济活动的关系,人们很早就养成了户外“过早”的饮食习俗。早上,人们就要匆匆赶到集市,来不及在家用早餐,就在小吃店用餐。“过早”这一词汇最早出现在清代道光年间的《汉口竹枝词》中。直到今天,当地人仍然保持了这一习俗,并且由于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加之人们工作、学习的场所与居住区距离的增大,这种“过早”的习俗呈增强的趋势。湖北当地的小吃店极为发达,大街小巷无处不在,生意兴隆,食客盈门。

基本含义

过早是湖北地区对吃早餐的俗称,尤其以武汉、黄石、襄阳、宜昌、随州等地也有此俗称。在九省通衢的武汉市,受到地理环境与经济活动的影响,长时期的积累,人们养成了出门“过早”的习惯。而“过早”这一词汇最早出现

在清代道光年间的《汉口竹枝词》中。而武汉的早点,又以种类多、搭配妙、做法绝、价不高、吃得饱为特色,因此有人认为“不食武汉味,妄谈有美味之妙称”。在“过早”的名义下,武汉人展示出荆扬相会、九省通衢、江汉大都气吞山河的食量。武汉著名作家池莉曾经在其作品《热也好冷也好活着就好》里排点过武汉的早点:

老通城的豆皮,蔡林记的热干面,谈炎记的水饺,田恒启的糊汤米粉,厚生里的什锦豆腐脑,一品香的一品大包,老谦记的牛肉枯炒豆丝,民生食堂的小小汤圆,五芳斋的麻蓉汤圆,同兴里的油香,顺香居的重油烧梅,民众甜食的汰汁酒,福庆和的牛肉米粉……

实际上,这仅仅只是武汉名气极大的老字号,而街头巷尾叫不出名字来的更是数不胜数。武汉早点,小巧精雅,造型别致,一律米面为体,兼容别样,蒸煮煎炸,艺巧味多,举凡平民达官,学人商贾,南北过客皆其食者,故食不在繁巨,小吃小喝,有味则名。在武汉,这一日之美在于晨,便是一个古典主义的美境。

武汉四大名早点,依次是蔡林记的热干面、小桃园的瓦罐鸡汤、四季美的汤包、老通城的三鲜豆皮。来武汉不吃这四样,可谓枉行。

特色早点

以下分别介绍武汉、襄阳、随州等部分地区的特色早点。

武汉的早点不仅方便省时,而且花样丰富兼具南北风味。既有油条、面窝、烧梅、汤包、豆皮、热干面,稀饭(粥),也有牛肉线粉、炸酱面、豆丝、水饺、汤圆。干稀兼有,美味可口。

热干面

热干面与山西刀削面、北京炸酱面、四川担担面、郑州烩面并称为中国五大名面,是颇具特色的过早小吃。面条纤细根根有筋力,色泽黄而油润,滋味鲜美。拌以香油、麻酱、虾米、五香酱菜等配料,更具特色。热干面有武汉热干面和信阳热干面之分,二者做法大致相同,口味却略有差异。

热干面是武汉人“过早”中特别喜爱的大众化食品,它便宜实惠,花上两到三快钱,就可以舒舒服服填饱肚子。据说,30年代初期,汉口长堤街有个名叫李包的人,在关帝庙一带卖凉粉和汤面。有一天,天很热,面没卖完,李包怕面发馊普变质,就把剩下的面条煮熟捞起来摊在案板上,不小心碰到了麻油壶,油泼在了面条上,李包索性把麻油拌合在面条里,然后将面条扇凉。第二天早上,李包将拌了麻油的熟面条在开水里烫几下,滤去水,放在碗里,加上葱花等佐料后,立刻香气四溢,人们争相购买,吃得津津有味。有人问李包卖的是什么面,李包顺口说“热干面”。此后热干面便渐渐成为武汉人“过早”不可缺少的一种食品。

zX907.WUhanEwS.Cn

武汉的热干面与山西的刀削面、北京炸酱面、四川的担担面、郑州烩面并称我国的五大名面。

牛油面

牛油面是襄阳人最喜欢的早餐。 牛油面的特点是这一辣二麻三鲜,味道可口,回味悠长,久食不厌。很多襄阳人如果三两天不吃牛油面,感觉口中无味,食欲大减。牛油面做法简单:水开后将面下入锅内,煮开后捞起,加香油凉拌。吃时,撮一把放入搭勺,伸进沸水中冒热,然后加上熬好的牛油、辣子及其它佐料即可。吃牛油面时,再喝一碗襄阳黄酒,惬意而舒服。

炸酱面、豆腐面

zX907.WUhanEwS.Cn

炸酱面、豆腐面都是襄阳较普遍的风味小吃,是典型的早餐。其做法与牛油面一样,只是其佐料与牛油面佐料有异。炸酱面以炸酱为主料,豆腐面以豆腐为主料。

zX907.WUhanEwS.Cn

三鲜豆皮

三鲜豆皮是武汉人“过早”的另一种主要食品,也是武汉民间的一种传统小吃。早年间人们逢年过节时用绿豆、大米混合磨浆摊皮,包上糯米、肉丁,油煎后作为节日佳肴,后来成为寻常早点。豆皮制作过程中,要求“皮薄、浆清、火功正”,这样煎出的豆皮外脆内软、油而不腻。三鲜豆皮是以馅中有鲜肉、鲜蛋、鲜虾而得名。老通城的三鲜豆皮远近闻名,这里的三鲜豆皮不仅馅中有肉、蛋、虾仁,还有猪心、猪肚、冬菇、玉兰片、叉烧肉等,制馅讲究,煎制精细,煎好后油光闪亮,色黄味香。

面窝

面窝是武汉人“过早”常用品之一。面窝是一种以米粉为原料,加上葱花和面窝。据说为清光绪年间汉正街烧饼小贩所创制。面窝油炸后两面金黄、外酥内软、窝中脆,深受武汉人喜爱。

黄酒

襄阳黄酒色似乳汁,香气好,味微酸甜,略带酒味,其酒精度因加浆稀释,一般只有2-3度。其使用原料是糯米,又继承了古老传统的制作方法。黄酒含有大量的蛋白质、脂肪、硫胺素、核黄素,特别是碳水化合物和尼克酸含量,每百克中分别达到78.9克和2.6克,因而这种酒营养价值很高,很适合老年人饮用。黄酒因含有大量糖、氮浸出物,具有相当高的热量,酒精度极低,故而一不伤肝,二不伤胃,而且又可加速体内血液循环,增强骨骼,还有舒筋活血和增进食欲的功能。在日常生活中,还可将其作为烹调菜肴的味料或解腥剂,以及医药上的辅料和药引子。现为据说系诸葛亮妻子黄月英所创的"茅庐春"和樊城机坊街酿制的"一二三"黄酒最为上乘。

清汤

清汤是襄阳人的传统风味小吃,而且是经济快餐品种之一。清汤制作的主料是精粉、猪肉。其特点是:佐料齐全,制作精细,荤汤点碗,皮薄馅嫩,汤鲜味美。

糊辣汤

另外,襄阳还有另外一种早餐,虽然被人提及的比较少,但也确是十分美味呢-----糊辣汤。

糊辣汤用料讲究,佐料齐全。主要用料有粉条、面筋、山药、黄花、木耳、带丝、牛肉丁等,佐料有胡椒、丁香、肉桂、草果、西茴、豆蔻等,混合碾碎,经过箩筛。其做法是:先将主料煮熟,再用糖浆加色,并用洗面筋的水打黄。做好后的汤呈粉红透明的糊状。热乎乎的,微辣而味长。

马坪拐子饭

马坪是随州下面一个县级市广水的一个镇,相传,这是广水一个拐子师傅首创的,传说这曾经是以前马帮的最爱吃的早餐之一。将肠子、牛肉、杂碎等放在土罐里熬,加上一些神秘的配方。用餐时,先在你面前放一大碗白米饭,盛一块刚卤出来的猪脚(拐子),然后用另一个碗盛上土罐里的肉加上刚烫过的绿豆芽、青菜,外加一碗锅巴粥,一顿香气诱人的拐子饭便会让你食欲大开。

zX907.WUhanEwS.Cn

早在八十年代,马坪镇的发展和繁荣,汇集了周边众多“赶集”之人,蓬农历双日,天刚蒙蒙亮时,在通行镇集的各条山路上,均能见到众多成群“赶集”之人。

最常见的大多是挑柴或挑米、或其他农副产品,一担百余斤,翻山越岭,挑担急行的人群中总伴随有“咯吱咯吱”的声音。

载重跋涉数公里或十多公里,到达街头早已是举手挥汗,汗淋漓,体力耗尽腹中空。

而当时的5毛一碗面,根本无法填饱肚子,下馆子,耗时又费钱,根本不划算,敏锐的餐饮业主们关注并改进了早餐材质----一截猪脚(或一截猪膀)、一条小白鱼、一撮卤豆条、一些日常小菜、外加一碗米汤,来一杯麦酒,吃起来即经济又实在,透支的体力很快就得到恢复。

zX907.WUhanEwS.Cn

起初称之为膀体饭,其后由其最初创始人黄世刚先生,从猪脚的形态上,正式命名为“拐子饭”,俗称土拐子,故时至今日,在马坪镇仍旧以“拐子饭”相称。

直到九十年代时,马坪拐子饭才得以传入应山县城,并俗称为“马坪猪脚饭”!

由于“马坪拐子(猪脚)饭”的经济、实惠,且营养价值高,及配菜的多样化,得到众多不同人群的青睐和喜好,今天“马坪拐子(猪脚)饭”已成为广水本土特色餐饮品牌,并逐步向周边县市发展。

 

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作者:武汉热线,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wuhanews.cn/a/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