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阳江堤街:高龙传千年 昂首送福来

图为“口衔齿托”是舞龙中难度最大的动作

图为昨日,在武汉古琴台,古琴爱好者弹琴闹元宵。楚天都市报记者曲严摄

zX907。WuhANews。cn

高把断龙形似鲤,口衔齿托演神技。2月17日上午,汉阳区江堤街上演民俗文化闹元宵,30名汉阳高龙传人舞动着有着1400多年历史的巨型高龙,叩、扫、举、顶、托,口衔齿托向社区居民们拜年,江欣苑社区一派笑语欢声。

上元将近月波澄,人集江头语沸腾。舞龙灯是武汉人闹元宵的传统民俗活动,《武汉市志》曾记载,汉阳区元宵这天扎灯、卖灯、玩灯、看灯,各路龙灯结队而来,沿街起舞。高龙更是独树一帜,因龙头较高,且需手撑龙头竖式舞动,令人仰视而观,敬畏虔诚之情油然而生,故谓之“高龙”,是第一批国家级“非遗”。

伴随震天锣鼓,只见持龙头者双手上下稳住支撑龙的竹竿,绕场叩首,“三点头”向大家拜年;“扫”龙,则是持龙头者稳扎马步,双手借助腰臂的力量将主龙头打横并侧旋划圈,随后借力将龙头扳直,灯节此时会随着扫龙的方向围绕奔跑,以示龙腾;“举”的动作,则是持龙者单手将龙头高擎,略略加以抖动,上下起伏数次;“顶”是借助肩颈的力量顶起龙头,舞者双手叉腰,分步慢挪控制龙头的重心,祈祷风调雨顺;“托”为舞者手、拳、肘轮换托举,表示龙神势不可挡。

被人们称为神功绝技的“口衔齿托”则是舞龙技艺中难度最大、最为惊险的动作,只见舞者将碗口粗的竹竿托在下齿之上,仅靠下颚的力量托起数米高、近百斤的高龙龙头,坚持数分钟不倒,以示龙神功德圆满,百姓衣食富足,有口皆碑。

“这一动作难度太大,目前只有我们三人能做到。”57岁的王自力是江欣苑居民,16岁开始练习高龙,现在是武汉市级非遗传承人。他介绍,高龙舞法属于竖式舞法,龙头由几人主宰中心表演,轮番上场,每人包揽一到两项绝活,灯节每轮跑动一次,穿插、游动,与锣鼓点同步,共同为龙头舞者助威,龙头始终呈昂扬之态,变幻万千。

他和62岁的杨建华、41岁的徒弟刘卫祥过去都是江堤乡渔业村的村民,祖辈都是渔民,当地曾有“二十七堡半舞高龙”的热闹场景,村民擅舞高龙,世代相传,三人从小耳濡目染,现在舞龙互为搭档。刘卫祥多年勤学苦练,不光能“口衔齿托”,还能跪地搓步前行,练就一身绝技,是高龙的第三代传承人。“过去高龙是用白纸糊成龙衣,里面点蜡烛,怕雨怕火。现在好了,用手工缝制的纱布做龙衣,可以防雨。蜡烛也换成了冷烟花,用遥控器控制,可以吐雾喷火。”杨建华回忆。刘卫祥则自豪地说:“过去玩灯靠村民集资玩,现在可以一门心思玩。”当年长江边的小渔村早已变身成江欣苑社区,社区依靠发展集体经济、盘活非物质文化遗产,更走出了一条致富路,“每年年底分红就不少。”

zX907。WuhANews。cn

伴随制作工艺的进步,龙头也由过去的五六十斤,变成了现在的重达百斤,表演难度也水涨船高。刘卫祥目前收了几个年轻的徒弟,1998年出生的王乐,已经苦练基本功四五年了。

年年有节令,岁岁舞高龙。“玩灯要闹到元宵节半夜。”刘卫祥表示,“农历十五这天,当高龙通体化为火龙之时,即为‘抢福’之时。抢到龙珠,寓意财源广进,珠宝盈门;分享到龙须,预兆来年添丁加口,子孙满堂;高龙的每片鳞甲,均寓意给虔诚的人们带来好运、带来福气。”


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作者:武汉热线,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wuhanews.cn/a/43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