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科技园:让科技“成” 果

武大科技园园区图景。

 

从武汉大学正门出发,沿着西南方驾车行驶12公里左右,便能到达武汉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下简称“武大科技园”)。

9月18日,记者在这里见到了科技园运营主体——武汉武大科技园有限公司总经理宋宏杰。4天前,他刚为泰国、伊朗、巴基斯坦、埃塞俄比亚等11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科技部门负责人就大学科技园建设作了专题讲座。

“国家大学科技园是有着特殊使命的产业园区,一是助推科技成果转化,二是孵化一批有竞争力的自主创新企业。”宋宏杰对记者说。

那么,武大科技园的发展路径与一般的产业园区有何区别?科技园如何依托学校资源,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创新创业?围绕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园区运营方及部分园区企业。

 

zX907.wUhanews。Cn

源自国家战略

 

如今的武大科技园,已位列于115家国家大学科技园之一。而国家大学科技园这一业态,起源于上世纪末国家层面的推动。

1999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提出“支持发展高等学校科技园区”。

兴办大学科技园,是转化高校科技成果、培育科技企业的有效形式。政策推动之下,各地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开始如火如荼展开。

彼时,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官方定义也浮出水面:以较强科研实力的大学为依托,将大学综合智力资源与其它社会优势资源结合,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产学研结合提供支撑平台和服务的机构。

不过,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开始时的“一校一园”模式不同,武大科技园诞生时,为多校组成的“一园多校”的成员之一。

“1999年,湖北建设武汉东湖高新区国家大学科技园,依托高校包括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等,武大科技园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宋宏杰说。

2000年,武大科技园正式成立。次年5月11日,在科技部、教育部发布了首批国家大学科技园名单,武汉东湖高新区国家大学科技园位列其中。

尽管列入“国家队”,但难处依然挺多。

彼时,全国大学创业园几无成熟模式可言,更何况武汉。而且,在这块当时没任何产业环境、较为偏远的土地上开工,更是难上加难。

于是,整个东湖高新区国家大学科技园的摸索期、建设期持续了很久。以武大科技园为例,2007年园区才颇具规模。

“我们走访了不少国内大学科技园,发现这是规律使然,几乎都得7、8年的培育期才能有所成效,都得‘慢工出细活’。”宋宏杰说。

扎根至今,从外观来看,武大科技园已从过去的“荒无人烟”蜕变为有着漂亮的林荫道路、茂盛的绿化带、林立的现代楼宇的科技园区。

更加夯实的是产业。早在2008年,武大科技园便拥有了至今唯一的国家地球空间信息武汉产业化基地。

2010年,武大科技园被科技部、教育部独立认定为“武汉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此后,科技园也赶上了武汉迅速发展的时代趋势。

目前武大科技园已累计培育高新技术企业81家、“瞪羚企业”21家、上市企业11家,科技园企业达600多家、企业上年总收入约70亿元,解决了2万人的就业问题。

除武大吉奥、卓越科技、珞珈德毅、极验、天际航等武大科技成果转化企业外,这里还有依迅北斗、华正空间、天宇宁达、众智鸿图等一批“小而美”的企业。

 

无处不在的“武大”标签

 

既然名称为“武大科技园”,那园区在何处体现了“武大”特色?

从武汉武大科技园有限公司来看,其大股东为武汉大学资产经营投资管理有限责任公司,而该公司隶属于武汉大学。

zX907.wUhanews。Cn

科技园的产业方向,也有浓厚的“武大特色”。

大学的学科资源,是国家大学科技园区别于一般产业园区的最大特色。基于此,这类园区均会优先发展能发挥本校优势学科优势的特色产业。

“地球空间信息是武大优势学科之一,于是我们也一直打造以空间信息为主,光电子、物联网、人工智能、文化创意、互联网为辅的产业格局。而武大资产公司和科发院对我们的需求,也都能做到有求必应。”宋宏杰说。

譬如《支点》记者近期采访的珞珈德毅属于地球空间信息领域,极验为互联网领域的交互安全服务商,天宇宁达则专注于电子数据取证……

“大学”是有年级的,武大科技园也有梯度化的培育流程。

据了解,一般企业在大学科技园孵化时间不能超过42个月,海外高层次创业人才或从事生物医药、集成电路设计等特殊领域的企业则不能超过60个月。

不过,在武大科技园内也有不少孵化结束却未离开的企业。因为这里也设置了被称为“加速器”的板块,方便一些企业继续在此发展。

而到某一阶段后,也有不少企业会基于自身发展需求离开园区,在光谷乃至更大的区域内落地开花,宋宏杰将这形象地称之为“毕业”。

譬如光谷生物城发展初期,武大科技园便“贡献”了多家公司。如今武大科技园已培育了十多家上市企业,这些企业大都在其他地区生根发芽。

企业“毕业”了,园区是否会不舍?

“肯定会舍不得,但这就是企业客观的发展规律使然,我们更多是为他们的发展感到高兴。”宋宏杰说。

武汉大学这一无形品牌也给园区、企业带来了益处,很多优势学科相关的企业会自发入驻,形成产业聚集度。这种创业环境,也让企业不愿割舍。

“去年园区有多个国家科技部的领导来极验参观考察,对极验的企业宣传有极大的帮助。”极验品牌运营经理杨晓辉对《支点》记者说。

zX907.wUhanews。Cn

值得注意的是,有人会觉得武大科技园主要服务于校办企业,其实并非如此。

“大学科技园核心功能之一是让高校科技成果向企业转移,并最终成为产业。这个企业既能是校办企业,也可以是其他企业,没有所谓的‘厚此薄彼’。”宋宏杰说,“到目前为止,我们园区虽然大多数均为非校办企业,但大部分企业在人才、专利、技术成果等方面与武大息息相关。”

 

 武大科技园园区企业天宇宁达办公场景。

 

园区服务,不能说说而已

 

zX907.wUhanews。Cn

围绕如何满足入驻企业需求,武大科技园没少费脑筋。

科技园有大量创业型中小企业,规模小、实力弱,难以承受高额租金。为此,园区房屋租金比周边同类用房低20-30%,且对高校师生创业优惠比例更大。

区别于很多“二房东”类型的园区,科技园企业服务也不是说说而已。

譬如,园区会提供创业公共服务资源,满足企业在人事招聘、法务、财务、税务及品牌、市场营销方面的需求。

采访当天,记者在园区现场便看到了不少活动海报,包括投融资、企业股权分配机制等方面的免费讲座。

另外,目前国家、省、市、区层面都有针对创业的配套资金和相应政策。很多创业者也有了“政策太多、看不过来”这类“幸福的烦恼”。

“园区会及时向企业传递这些信息,甚至协助企业进行申报相关资质。简单说,企业只需干好创业的事,工商、税务、党建等不少工作都有园区工作人员提供一站式服务。”天宇宁达创始人郭永健对《支点》记者说。

每隔一段时间,园区会将企业组织起来召开交流活动。一起聊各自近况、遇到的困难、发现的市场机会,增进彼此了解的同时,去发掘企业需求。

在武大科技园的牵线搭桥下,园区企业与高校、其他企业(尤其是科技园的企业)、投资机构达成合作的案例也比比皆是。

而武汉·中国光谷网络数据安全与取证创新联盟于去年成立,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应时担任理事长,郭永健担任秘书长。

“通过搭建平台,能助推网络数据安全与取证产业快速发展,天宇宁达在内的企业成员也能从中受益。”郭永健说。

搭建联盟平台已成为科技园特色之一。其中,空间信息智能服务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现有成员单位86家,并于2013年被科技部认定为国家级产业联盟。

在武大科技园促成下,郭永健还与武汉大学有了科教方面的合作,比如正在为武汉大学国家网络安全学院撰写数字取证相关的课程教材。

珞珈德毅创始人、董事长杨治国也向《支点》记者表示,园区为企业提供过不少产业资源,“虽不便描述具体细节,但这些对企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武大科技园帮助下,企业还能解决科研成果转化之后持续开发的问题。

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高校往往只负责前期科研工作,但涉及成本、可靠性、易用性、产品升级等持续开发则由企业接手,而后者难度往往不会低于前者。

简单说,拿到了科研成果后企业只能算是“上了马”,高校如果不能再“推一把”,助力于持续开发,那企业压力会很大。

这种情况下,入驻武大科技园的企业便有先天的沟通优势。在园区协调下,高校能在技术、产品升级方面发挥更大作用,解决“推一把”的问题。

 

下一步:加速成果转化

zX907.wUhanews。Cn

 

一个成熟的产业园区需要拥有自我造血功能。据了解,如今武大科技园已收支平衡,那么这些营收主要来自于哪些环节?

“租金、物业收入占60%左右,其他则是为企业提供各类服务所获取的收入。但我们未来目标是服务型收入占60%以上。”宋宏杰说。

从国际经验看,大学科技园往往始于科技,成于金融。在美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过程中,一个重要因素是由风险投资体系在提供支持。

那么,股权投资或将成为未来园区服务中的一环?

在国内产业地产玩家中,张江高科投资收益已成为营收主要来源,蚂蚁金服、喜马拉雅均是其投资对象。

不过,武大科技园这类高校科技园想直接运作投资业务,还存在不少体制机制的限制,并非一个最优选择。

“好的企业一定有不少投资机构的追逐,不一定接受园区投资。而且园区也不一定能组建管理一支优秀的投资团队。基于此,目前我们的做法是专业人做专业事,更多的是与投资机构合作,大家一起去服务企业。”宋宏杰说。

譬如点亮资本、比邻资本都已入驻园区,并形成了投资生态。

抛开营收话题,目前宋宏杰更关心的事是如何让武大科技园更好地发挥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方面的作用。

在过去,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一般由大学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公室所负责,但人手不足、专业人才缺乏的现象一直困扰着这一部门。

记者曾采访一位知名大学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公室负责人,他表示办公室专职人员不到6人,而每年技术合同总额则数以千计,“人手严重不足”。

但基于目前高校体制而言来说,增加机构、编制都颇有难度。即便增加了,也很难为既懂产业、又懂技术、金融的高端人才提供足够的薪酬激励。

“大学科技园作为市场经营实体,能以市场化的方式去组建科技成果转化服务高端团队,为园区企业提供更专业的服务。”宋宏杰说。

大学科技园的建设,在同样政策和同样环境下,关键还是在人,需要开放的视野和广开思路的开拓精神。武大科技园未来将会如何,也将取决于人的力量。


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作者:武汉热线,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wuhanews.cn/a/35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