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尔分水岭上的中国先生

来源 | 华商韬略

作者 | 王田

70年代,他的言论常招致“不屑”,20年后人们才发现那是“预言”。

2018年7月18日,英特尔迎来了50岁生日。作为当今全球最大的CPU制造商,英特尔伴随美国半导体工业发展一路走来,为全球PC产业贡献了诸多革命性的技术。

鲜为人知的是,这些光鲜成绩背后,离不开一位华人的付出——他就是英特尔前资深副总裁虞有澄。

虞有澄是全球最先进处理器的推动者,他被称为“掌握英特尔技术命脉的华人”。

英特尔前总裁安迪·格鲁夫这样评价他:没有人比虞有澄更有资格说出,英特尔是如何塑造出微处理器,以及微处理器如何塑造出英特尔的。

1

上世纪70年代,随着半导体技术的发展,电脑越来越微型化。

1971年11月,一本电子杂志上出现一则微处理器的广告,人们都在惊呼“整台电脑都在一块芯片上”——此前电脑在人们印象中,就是供奉在电脑中心冷气房的“大型怪物”。

四年后,一家名不见经传的电子公司MITS,用Intel 8080处理器开发出了后来被称为“个人电脑鼻祖”的Altair电脑。苹果公司紧随其后,推出了自己的个人电脑。

一场席卷全球的PC技术革命正在悄然发生。

然而,当时的人们似乎并未意识到微处理器的价值,即便是发明了微处理器的英特尔,也没有将它提到重要日程。除了一个人,他就是虞有澄。

在英特尔公司负责技术研发的虞有澄,早在为仙童半导体公司效力时,就注意到了这场PC技术革命。跟同事聊天时,他甚至断言:微处理器的功能未来必将凌驾于大型电脑之上,并且最大的潜在市场应该是“家用电脑”。

当时,微处理器还只是一个控制元件,没有人想过它的商业用途,另外微电脑也是程序员专属的小众商品——所以虞有澄的话在当时被认为是“胡言乱语”。

但虞有澄却迷之自信地认为,家用市场将是微处理器的主战场。甚至在英特尔微处理器产量仅几万颗时,他就为日后数百万颗的产量想好了销路——全球数十亿人口,将微处理器搭载在微电脑上,飞入寻常百姓家。

虞有澄不但自信,还有技术人员特有的那种“轴”劲儿:他坚信自己的判断没错。如果没有人相信,那就自己去做出来让大家看看。

为了证明这个答案,刚入职英特尔五年的虞有澄,就出人意料地提出了辞职。

在老板和同事的惊讶声中,虞有澄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一年后,他带着自己开发出来的“Video Brain”去参加芝加哥消费性电子展,并向世人宣布,这是有史以来第一台家用电脑。

但那个时候,几乎没有人明白家用电脑的意义。而同场竞技的乔布斯,却因为程序员的捧场,成功撬动了商用市场。

消费者的冷淡反应给虞有澄泼了一盆冷水。但他并不甘心,既然西方不亮,那就去东方,于是他把家用电脑的生意带到了国内。

这怎么看都不算一个明智选择:硅谷都没人买账,刚刚改革开放的中国,市场只会更冷……就在虞有澄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心态去赌一把时,却惊讶地发现,国内同胞对他带回来的微电脑兴致高昂。

虞有澄的中国之行,也给这个刚迈向春天的大地播撒下PC产业的希望。他在香港成立培训中心,一边卖电脑,一边开培训班,教国内同胞学电脑编程。

很快,微电脑就在国内重点大学的研究机构扎根,那批学员后来成为内地微电脑先锋。

2

这并不是虞有澄的第一次豪赌,在他的人生中,折腾是常态。每到人生的关键时刻,他都会选择“更冒险”的那条路。

高中毕业前,他拿到四所美国大学的录取通知,其中包括赫赫有名的麻省理工学院。但虞有澄却选择了较为偏僻的加州理工学院,理由是那里不要求学生死记硬背。

zx907.wuhaNEwS。cN

博士毕业后,整个半导体产业还处于萌芽阶段,他原本有机会成为“蓝色巨人”IBM麾下一员,却偏偏选择了当时毫不起眼的仙童半导体公司,并认为这是“大好时机”。

结果,后来的仙童半导体成为硅谷的西点军校、人才摇篮,很多半导体公司的创始人都出自这家公司,其中就包括英特尔“三巨头”诺伊斯、摩尔、格鲁夫。

放弃了IBM的虞有澄,在仙童做得风生水起,很快就做到了总监级别,手下统领着二十多位研究员。就在此时,他的前领导格鲁夫正在为初创的英特尔招兵买马。

虞有澄再次做出令人惊愕的决定,他连聘书都没要,宁愿降薪也要去英特尔当个只带领三四人的小组长。

离职时,上司说他的决定“极端疯狂”,但虞有澄却不以为然,“别人透过仙童的窗口望出去看到泥土,我看到的却是星光。”

虞有澄并不是“热衷冒险”,相反,他常说自己的个性是“不喜欢冒险”,只对创新感兴趣。但创新就必须冒险,只有风险才能带来宝贵经验。

这是虞有澄早年得到的教训。第一次参加博士资格考试时,他因为自负而失利。这让他成长了很多,并最终得出一个结论:人在失败时比成功时成长更快。

决定加入英特尔的那一刻,他对未来并没有太大把握。唯一能确定的是,自己一定会在这次“风险”中学到什么。而虞有澄也很快用自己的实力,证明了自己。

他的第一个任务是:将生产集成电路所用硅片的直径由2英寸改为3英寸,从而增加单位产量。这看似简单的一件事,其实是一场行业变革。数十家半导体公司都在觊觎这一技术,并为此争分夺秒地进行研发。

身负重托的虞有澄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带领3位新同事分头行动,步调一致地展开工作,同时还要与生产线、设计、品管等多部门随时沟通。

在他的带领下,英特尔的3英寸硅片技术很快研制成功,并推向市场,掀起了全球半导体内存取代磁芯内存的革命。此后,计算机产业开始沿着一条体积不断缩小、性能不断提高、成本不断降低的路线发展。

凭借在存储器市场上的成功,英特尔成为半导体市场上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

用能力证明了自己的虞有澄,很快成为公司内部的“香饽饽”。3英寸硅片项目后,他被调到一线品管部门;历练一年多,又被调去负责技术开发小组……每一次调任,虞有澄都兴奋异常,他把这当作是学习新技术,同时也是证明自己的好机会。

当然,这种对新技术的兴奋感,有时也会让虞有澄偏离航向。

就像个人电脑时代来临时,他勇敢地选择“下海”创业以证明自己一样。当这种尝试被证明失败以后,他又回到英特尔这家以技术创新著称的公司,并在那里创造了更大的辉煌。

3

1981年,当虞有澄带着对个人电脑市场的遗憾,再次回归英特尔时,英特尔在存储器市场上的优势,早已荡然无存。

七十年代后期,日本存储器厂商在政府的扶植下,迅速崛起,并以质优价廉的产品,大肆攻占美国市场,一向以存储器业务为支柱的英特尔处境十分严峻。

“英特尔绝不能步底特律的后尘。”刚回归就被授予品管工程总监重任的虞有澄,决心为了品质背水一战。

他搜集了大量与品质相关的文件,发现事实上英特尔的存储器比日本产品更稳定。而日本厂商之所以大获人心,一个关键因素是,他们在外观与包装上花了更多工夫,并且注重品牌行销。这些恰恰是英特尔此前忽略的细节。

针对这一结论,虞有澄一方面大刀阔斧地改进品质,另一方面加大了英特尔的营销攻势。

几年前,在品管部门工作时,虞有澄就以铁面无私著称。有一次,虞有澄在生产线上叫停了有质量隐忧的产品,被存储器事业部总经理怒斥,但他完全不惧,坚持叫停。

“明知产品有问题,就不能出货,这是公司的政策。”执拗的虞有澄只做他认为正确的事。

经过三年硬仗,英特尔的不良品指数从4000降至1984年的400。同时,公司一改之前专注于技术的形象,持续在营销推广上发力。

虞有澄的努力,再加上美国政府的干预,为英特尔在恶劣的竞争中赢得了一丝喘息的机会。但即便如此,也没能挽回英特尔在存储器业务上的败局。

到了1985年,英特尔在存储器市场上的份额从70年代的90%,猛跌至20%以下。而美国半导体产业也因此遭受重创,拱手把全球第一的位置让给了日本。

4

存储器业务上的惨败,让英特尔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战略。

此前,公司把主要精力都放在存储器上,为此投入了80%以上的研发费用;而一直不被重视的微处理器业务,却给公司带来了40%的营业额和几乎100%的利润。

尽管虞有澄早就提出:微处理器才是大势所趋。但存储器毕竟是公司赖以起家的产品,在所有人心中,“英特尔就等同于存储器”。因此,到底要不要向微处理器转型,公司内部一直争论不休。

直到1984年,英特尔存储器的市场份额跌破20%时,虞有澄开始坐不住了,主动请缨调到微处理器事业部——他要亲手缔造英特尔微处理器的未来霸业。

然而,问题远比他想象的要复杂。彼时,另一个芯片巨头摩托罗拉已抢先推出32位处理器:68000。同期,英特尔的432也被寄予厚望,但面世后性能很差,迅速败下阵来。

英特尔顿时陷入了两难:一方面存储器市场被日本厂商蚕食殆尽,另一方面微处理器的开发又不敌对手。照这个剧情发展下去,英特尔辛苦多年打造的半导体帝国将岌岌可危。

最后的希望寄托在了386这款全新的产品上。

不同于以往的微处理器,虞有澄这次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将386定位为新一代电脑架构全面推广,而不仅仅是一颗微处理器。不仅如此,他还指定一位专案经理,专门负责统筹386的大小事宜,这在英特尔是从未有过的尝试。

微处理器是技术迭代很快的产品,为了和竞争对手抢时间,虞有澄和同事在研发最后的两个月几乎没好好睡过觉,每天奋战到深夜,只为尽可能缩短386的开发周期。

1985年10月,寄托着英特尔未来希望的386正式发布。

也是在那一年,英特尔在存储器市场遭遇惨败。人们开始明白10年前虞有澄所说的那些“胡言乱语”,公司高层也开始正视“存储器大势已去”的现实。

386发布当月,CEO安迪·格鲁夫对外宣布:英特尔正式退出存储器市场。次年,英特尔开始全面向微处理器发力,由此开启了PC产业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转型初期,英特尔过了两年苦日子,公司营业额从16亿美元掉到了12亿美元。但很快,386就上演了单骑救主的好戏。

zx907.wuhaNEwS。cN

作为个人电脑(PC)有史以来第一款32位处理器,386让PC机首次拥有了大型主机的计算能力。在此带动下,康柏、戴尔和宏碁等厂商纷纷推出基于386的个人电脑。

英特尔借此实现了对IBM兼容机的一统江湖,并平稳度过了阵痛期。

此役过后,虞有澄接连获得提拔,以火箭般的速度跃升为总部副总裁。

更高的岗位,让虞有澄有了更开阔的视野,但他对于技术和纯粹性的追求始终未变。他极力主张英特尔拒绝“第二货源”,坚持独家供应,不让兼容厂商分一杯羹。

此前,PC业巨头IBM为避免微处理器独家供货的风险,要求英特尔增加其他厂商作为“第二货源”,AMD等厂商被“幸运”地选中。

虞有澄的主张引起这些厂商的反扑,它们想趁机抢走英特尔的286市场。虞有澄则建议公司壮士断腕,自废赚钱的286,给386腾出发展空间。

此番言论再次引起争议,反对者不明白为何要放弃赚钱的生意,虞有澄却坚定不移,“只有更新的技术与产品才能大幅扩充市场。”

不仅如此,虞有澄还颠覆了英特尔“一代开发完再开发下一代”的传统:当386成为市场主流时,486已蓄势待发;当486未出炉时,已着手开发下两代处理器——奔腾5与奔腾6。

zx907.wuhaNEwS。cN

多年惨烈的竞争,让虞有澄悟出一个道理:唯有加快新科技与新产品,才能真正领先。

5

zx907.wuhaNEwS。cN

386之后,英特尔紧接着又推出了486、586(奔腾)处理器。

与此同时,随着Windows系统的普及,个人电脑迎来了井喷时代。到1994年,需求量已经突破4000万,昔日程序员的专属品变身大众商品,不断走进寻常百姓家。

虞有澄20年前的预想,最终变成了现实。

英特尔也因为赶上这一浪潮,命运出现了戏剧性的反转。1982年,专注于存储器的英特尔在全球半导体厂商中排名第8,五年后滑落到第10。到1992年,因为在微处理器上的巨大成功,又超过日本NEC跃升为第一名。

zx907.wuhaNEwS。cN

此后20多年,英特尔一直雄踞半导体行业的霸主地位。

在英特尔命运跌宕起伏的10年中,虞有澄始终坚持技术创新,从未停歇。曾经有很多人问他:英特尔前进的速度是否太快?大家都追赶得好辛苦。

对此,虞有澄的回答很干脆:个人电脑技术一直在前进,绝不停留,不会因为任何一家电脑公司而停止。他还不断地告诫后来者:“你永远不能休息,否则永远休息。”

直到退休前,虞有澄依旧把技术创新当做自己的第一要务。他从来不靠秘书安排行程,除了每周开会、见客户,剩余的时间都忙于产品开发。

他对产品的要求极为苛刻,容不下任何的瑕疵。他经常说,如果不去淘汰自己的产品,别人就会来淘汰你的产品。

这份对技术创新的执着和永不停歇的追求,一直贯穿虞有澄的事业生涯。甚至在他2002年9月,从英特尔退休后,依旧冲在技术浪潮的最前沿。

“我每天仍梦想着为电脑产业创造更多神奇进步,这种追求创新技术的努力仍没有改变。”“奔腾”了一辈子的虞有澄始终相信:

只有停止的失败者,没有永远的失败者。

参考资料:

《我看英特尔》,虞有澄,三联书店,1995年10月

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作者:武汉热线,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wuhanews.cn/a/32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