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指数-科研城市2020”最新数据 武汉在全球科研城市中升至第13

9月19日,自然指数(NatureIndex)创始人戴维·斯文班克斯在2020中关村论坛发布会上发布的“自然指数-科研城市2020”最新数据和研究成果显示,武汉在全球科研城市中升至第13位,北京、纽约都市圈、波士顿都市圈、旧金山-圣何塞地区和上海分列第1至5位。自然指数显示,中国除了北京和上海之外,另有4座城市跻身全球科研城市排名前20位,分别是南京(第8)、武汉(第13)、广州(第15)与合肥(第20)。与2018年该榜单相较,武汉仍居全国第四,全球位次提升6位。 据介绍,自然指数是由施普林格·自然集团于2014年首次推出,已发展成为国际公认的、能够衡量机构、国家和地区在自然科学领域的高质量研究产出与合作情况的重要指标,在全球范围内有很大影响力。其排行榜是基于2019年7月1日至2020年6月30日发表在《自然》(Nature)、《科学》(Science)、《细胞》(Cell)等全球82种顶尖自然科学类期刊的文章,加权统计得出。 武汉是科教大市,拥有两院院士71名,在全国城市排名居前。在汉院士中,既有中科院、武大、华科等一流高校院所的资深科学家,也有中国信息通信科技集团等大型企业的顶尖技术专家,科研实力强大。 但这张科研名片,今年来得不易。今年初新冠疫情发生后,武汉紧急启动应急科技攻关和新技术应用,针对疫情防控中急需的快速检测、临床救治和心理干预、环境保护等问题组织研发攻关,科研团队争分夺秒,夜以继日向科学要答案;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科研能力也在疫情防控中得到检验应用,为疫情防控提供了科技支撑,武汉还获批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 武汉向全球展示科技力量。武汉华大医学检验所有限公司实验室总监田志坚,在武汉关闭离汉通道前一天,收到公司组建新冠肺炎核酸检测实验室的通知,他当即退掉早已买好的返乡车票,留在武汉,担任“火眼”实验室主任。1月29日,田志坚连夜和团队成员完成“火眼”实验室设计、出图及设备选型工作。 在他的努力下,原本需要3个月的建设投产周期压缩到了5天,创造了医学检验实验室建设的“中国速度”。 实验室新冠病毒样本日检测通量最高提升至20000例,极大缓解检测“堰塞湖”,“我对20个字‘抗疫精神’中的‘尊重科学’,感受颇深。初心不变、使命在肩。我和我的同事们还将继续推动基因科技成果转化,实现科技造福人类。” 武汉科研军团逆行开展科研活动,今年初春,寂静校园和院所的教工宿舍内,科研活动一直在持续,通过在线协作,散落在各地的武汉科学家们,心向武汉,攀登一个又一个科学高峰。 上半年,华中科技大学发起参与的“天琴计划”,其激光测距台站以国际先进标准的精度成功测出国内最准的地月距离。中国科学家攻克了地月激光测距技术,中国自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成功测得月球表面上全部五组反射镜的国家。其中 ,天琴一号每项技术指标都优于任务目标,华中科大承担的关键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今年上半年,武汉大学药学院刘天罡教授课题组与德国柏林自由大学课题组在JACS联合发表研究论文。“这是积极开展国际合作的结果。”刘天罡介绍,国际科研合作呈现快速发展趋势。据了解,疫情防控期间,他还联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及武汉臻熙医学检验实验室有限公司,创新性开发了纳米孔靶向测序检测方法,大幅提升病毒阳性检出率,当天可同时检测新冠和甲流等10类呼吸道病毒。 他们中的不少人除科研任务外,还承担线上教学工作。近来,武汉科研布局频繁,据了解,武汉逆势推出光谷科创大走廊规划,未来将加快推进精密重力测量、生物医学成像、人类遗传资源样本库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积极谋划武汉光源、农业微生物、作物表型组学、磁阱型聚变中子源、超算中心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同时,武汉在光电子、人工智能、量子技术、超级计算、数字产业、高端装备、大健康、电磁能、新材料、氢能等十大高端产业领域,创新实施院士引领高端产业发展行动。

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作者:武汉热线,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wuhanews.cn/a/210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