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小团圆》:读来读去,都是读自己

最近又重读了一遍张爱玲的《小团圆》

这可能是张爱玲小说里最特别的一本书,她本人对这本书的态度很矛盾。 首先她生前曾交代过要销毁这本书。 应该是因为这是一本自传式的小说,里面有太多秘辛,有太多她不想为外人所知的东西。
女主角九莉以她本人为原型,她说:“我在《小团圆》里面讲自己也不客气,这种地方总是自己来揭发的好。” 邵之雍以胡兰成为原型,证据是:“《小团圆》情节复杂,很有戏剧性,是个爱情故事,不是打笔墨官司,里面对胡兰成的憎笑也没有像后来那样。” 还有清朝遗少的父亲、环球旅行的母亲、职业女性的姑姑、朋友以及那些乱七八糟根本记不住名字的亲戚,大多原型就是她的家族和真实的社交圈。 她交代过要销毁,可是又露出犹豫:“这些我没细想,过天再说。” 1995年她去世后,财产继承人宋淇和邝文美夫妇拿不定主意,毕竟这是张爱玲1976年就写好,晚年不断修订,付出无数心血的作品。他们是世界上最爱惜张爱玲才华的人,到底是销毁还是出版呢,直到去世,这两个人都没想好。 最后这个选择落到了他们后人宋以朗的头上,他研究了张爱玲与父母以及皇冠出版社编辑的书信往来,觉得他们三个人无非是有胡兰成和政治敏感两层顾虑,胡兰成已死,政治环境已变,两层顾虑都不存在了,销毁《小团圆》是大罪过。 《小团圆》就这么兜兜转转,直到2009年才首次面世
这也是张爱玲最难读的一本书。 首先难读在人物非常多又非常乱。 一股脑地出场,加上直译得非常刁钻的英文名,比如“茹璧”、“婀坠”、"赛梨",以及复杂的辈分和亲族关系,什么“二大爷”、“表大爷”、“绪哥哥”,读得我晕头转向的,根本理不清楚谁是谁。 什么感觉呢?就是你开学了,分到一个新班级,谁也不认识,下面叽叽喳喳地聊天,然后老师拿着花名册开始点名。 这让我觉得很陌生,因为张爱玲的其它小说,总是三两笔就让我觉得我和某个角色认识很久了,甚至眼前能出现这个人的样子。
第二难读在它的叙事结构很复杂。 叙事的时间线是打乱的,不是普通的倒叙或者正序,然后插叙,经常是之前已经写过童年了,后来写到恋爱,转头又写起童年来。而过场是非常模糊的,有点威廉·福克纳《喧哗与骚动》的那种风格,当然这是顶级小说家才能搞得定的叙事。 《喧哗与骚动》我都不敢读,叙事真的太复杂了。果麦版这本书破天荒地用14种颜色的字体印刷,因为跨越28年的14个事件被打碎了讲,实在太难读了。 张爱玲在《小团圆》里尝试的这种叙事结构,应该是她的写作到晚年更成熟的体现,可是我作为普通读者,我觉得很陌生,因为张爱玲以前的转场非常清晰的,甚至很有电影感,比方说《金锁记》里面讲时间过去十年,是通过一个翠竹帘子。 “七巧双手按住了镜子。镜子里反映着翠竹帘子的金绿山水屏条依旧在风中来回荡漾着,望久了,便有一种晕船的感觉。再定睛看时,翠竹帘子已经褪了色,金绿山水换为一张她丈夫的遗像,镜子里的人也老了十年。” 叙事结构是非常清爽易懂的。《小团圆》尝试高难度的叙事结构,对读者是一种挑战。 第三难读在,我的阅历不够。 因为这是张爱玲本人都想过要销毁的自传式小说,激起了人们的窥探欲。最主要是她和胡兰成的感情内幕,这是近代文学史上最为人津津乐道的八卦,所以吸引了特别多猎奇和八卦的目光
可是爱情的部分,我一点也读不明白,可能是因为这里面把邵之雍写得毫无可取之处,我极度讨厌他,所以我完全无法理解为什么九莉会那么狂热地爱邵之雍,张爱玲为什么曾经会那么爱胡兰成。 还有两件事引起我生理性的不适: 第一件是,里面把性写得很丑陋,很猥琐。那么狂热的爱,怎么会有那么丑陋那么尴尬的性呢? 第二件是,作为一个经历过孩子从一个细胞变成一个小小人儿,又从一个小小人儿慢慢长大成会跑会聊天的小人儿的妈妈,九莉亲手把打下来的孩子扔进马桶冲掉的情节,对我来说,实在是太恐怖残忍了
我发现,很多时候读书,读来读去,都是读自己。自己有的部分,刻骨铭心,感同身受,自己没有的部分,是很难读懂的。 我第一次读这本书,印象最深的是九莉想把自己欠母亲的钱通通还给母亲,梦想着有一天,在一打深红的玫瑰花下放一叠钞票,装在长盒子里送给她母亲。 那个时候,我还在读大学,还没有经济独立,在长大的过程中对很多人都是这样的心情。 没义务却养大我的姑姑、从我初中资助我到高中的一个好心护士长、看我高三复习辛苦,家却离学校很远,三餐都没得到很好照顾而收留我一个学期的语文老师、大学时因为被家里踢皮球没有拿到生活费然后每个月定时给我打1000块钱的小舅舅和小舅妈……
我欠了许多恩情,这些恩情背在我身上,我觉得好沉重,我恨不得哪一天能把这副担子卸下来。 我像九莉一样,梦想着如何潇洒地还掉这些恩情,这也是我努力赚钱的动力之一。为什么要放在玫瑰花底下呢?因为除了觉得很负担的恩情,还对他们有爱,有感恩,有很柔软的情感。 我也因此理解九莉对母亲的疏离和不再抱有任何期待,因为我的这种特别想快点偿清金钱带来的人情债的心情,统统是对于那些我觉得对我没有任何义务的人的,我对父亲没有这样的心情。而九莉对母亲的心情竟然如出一辙。
我这一次读,印象最深的是她和母亲的关系,她慢慢地一点一点地对母亲心灰意冷,可是她又说了一句话,这句话就像一把匕首,扎在我心口上。 因为我对父亲心灰意冷的过程和她多么像,我对父亲的矛盾心情,这句话描述得多么精准。 她把欠母亲的钱,通通还给母亲,母亲以为她要和自己断绝关系,哭了:“就像我不过是个待你好过的人,你也不必对我这样。‘虎毒不食子’暧!” 盛九莉一点感觉都没有:“是不是应当觉得心乱?但是她竭力搜寻,还是一点感觉都没有。” 她已经不再是那个会因为母亲的自私和漠不关心,而伤心的孩子了,她的心很多年前就死了。 她又说了一句话:“时间是站在她这边的,胜之不武。”
就是这句话,是每个子女的死穴。 她是怎么对母亲心灰意冷的呢,除了母亲一次一次地抛下她,奔向自己的生活。 最重要的一个转折事件是她因为成绩优异得到老师给的800元奖学金,可是母亲竟然把她这笔钱给赌输了。她当时在香港读书,是生活捉襟见肘、寄宿在学校的穷学生。 我的生活里几乎发生过一模一样的事。 我小学的时候,因为家庭变故转学,到一个半寄宿的新学校去读书。 我原本不太受重视,我个子特别小,但给我安排教室最后面一张破了一个大洞的桌子,我上课的时候得立起身子,才能透过黑压压的一片脑袋看见黑板。 但是我很争气,第一单元数学考试,考了100分,一战成名。 后来又发生了一个事,轰动全校。 我背“青青园中葵”,背着背着,突然到处都起雾了,山上,操场上,教室里,连书上的字,都起雾了。我问同学今天雾怎么这么大,大家却跟我说没看到。这首诗没背会,要抄200遍,我越背头越痛,结果就趴在桌子上昏过去了,我失去了意识,只觉得自己在做梦,说了很多梦话。 老师同学都吓坏了。 当时老师同学间有一个传言:我很聪明,但是我大脑有病
可能是因为我成绩特别好,身体特别差,家庭特别贫困,所以老师校长都很同情我,当时有一个非常珍贵的受资助机会,一个城市来的工程师到我们学校挑选资助对象,会捐1000块钱,他们把这个机会给了我。 我记得我数学老师非常重视这个事情,还专门带我到农村信用社开了一个存折。 这对当时的我来说是一笔巨款,因为那个时候我一周的生活费只有5块钱。 家里带米、带菜,菜装在玻璃罐头里,吃一个星期。因为怕坏,所以都是一些耐放的腌菜。我有时候一星期5块钱,买完文具、一点小零食、宵夜,还能剩2块钱。那个时候宵夜就是泡面,泡面一包1.5元,我会分两次泡。现在经常有人问我为什么那么瘦,体重除了孕期,从来没有过80斤,因为我身体发育期,营养非常差。之前一篇文章略提过几句这段生活,有个读者留言说不能想象零几年的时候家里还没有电视,我回复说:那说明你很幸运。 我非常非常需要这笔钱。 可是,爸爸竟然把我这笔钱给用掉了
他把我、我妹妹、我弟弟,分别寄到几个姑姑家里,自己就出门打工了。可是他会长时间的不寄钱给我。有时候甚至不寄学费,暑假我可以去采茶叶赚钱,可是另外一个学期就没办法了。 我更加破灭是有一次打电话。 我寄宿在学校,从小带我长大的、最爱我的姑姑去治病了,我被换到了另外一个姑姑家,我盛饭的时候,表弟恶狠狠地跟我说,你干嘛要来我家,我很自尊地就再也不去了。 他原本答应给我打钱,一直没打,我差不多快弹尽粮绝了。后来我大舅舅突然来学校看我,雪中送炭地给了我200块钱,我就想打电话告诉爸爸,暂时不需要给我寄钱了。结果电话一接通,我还没开口,他就跟我说:“你的银行账号,我丢了,你再发一个给我吧。” 我寄宿在学校,我已经弹尽粮绝了,我才读初中。如果我没有打电话,你是不是也不准备联系我?银行账号如果真丢了,随时可以打电话回来问啊,多么拙劣的借口。我还这么小,你怎么忍心不管我死活呢?
那个瞬间我和九莉的感觉是一模一样的:“一回过味来,就像有件什么事结束了。不是她自己作的决定,不过知道完了,一条很长的路走到了尽头。我一边长大,一边攒啊攒啊,攒了好多失望。 盛九莉是很早熟的人,在年纪很小的时候,内心就已经很苍老。我没有她那么快就看清,花助学金事件和掉存折事件,是失望的起点,失望攒到一个临界值,我才死心。 大学的时候,他好像很怕我给他打电话,总是匆匆挂掉,他从来没有问过我钱够不够用,我是多么盼着他能主动问一次。后来看《琅琊榜》,言侯爷总是不在家,有一次他又要去道观,言豫津跟在后面送,他突然回头问儿子:“银子够不够用?”我在电视前面,哭得不能自已,我多么希望你也能主动问我一次啊。 其实接受:“他爱自己,远远多于爱我”这件事并没有很难。只是我太执迷不悟,对他要求太高了。
现在局面完全掉转了,父母和孩子的力量是此消彼长的,我慢慢走向人生的鼎盛时期,无论是身体健康、思想成熟程度还是经济实力,都蒸蒸日上。 而他渐渐衰老,常年不自律的生活带来了糟糕的身体,没有生活规划和财务规划,今朝有酒今朝醉的生活方式,也让他没有积蓄、没有资产、没有事业。 我从一个弱者,一个被照顾者,成了一个强者,一个照顾者,他从一个主宰我生活的照顾者,渐渐变成了一个需要被照顾的人。 所以能怎么办呢? 时间是站在我这边的,我怎么都胜之不武。 张爱玲这一句话,真的把所有受原生家庭之伤的孩子长大之后的心理,给说尽了。
《都挺好》里,苏明玉会和父亲和解,说到底不就是因为这句话吗? 你想怨恨,但是只能封死在自己心里。因为当你看到他在时间面前节节败退的时候,你会不忍心。你还是爱他,当你想恨他的时候,他爱你的那些证据,又像烙铁一样在心里烙疼你。 唉,又把自己写哭了。我真傻。 我总觉得我以后还会第三次,第四次读这本小说,有些东西恐怕要历尽千帆,才会懂。

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作者:武汉热线,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wuhanews.cn/a/13797.html